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扼杀变法之外,其中,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的中国,废除科举,就等于断了成千上万希望通过科举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的升迁之路,也就等于得罪了全天下准备科考的读书人。其次,维新变法缺乏政治基础。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在萌芽状态,封建社会的政治势力依然很强大。百日维新的悲剧在于:康有为等一批爱国书生,自己既没有政治、经济实力,更没有军事力量,只傲岸地戴着一顶"改革领袖"的桂冠,他们把一切的一切寄望于光绪皇帝,但这又是一个有职无权的皇帝。
七
康有为流亡国外十年,行程六十万里,周游世界三十一国。当他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海口小镇山泵,参观17世纪俄国彼得大帝为学造船而住过的这座木板旧屋时,感叹天佑俄国,让其百姓有这样一位开明的帝王。此刻,他更加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光绪皇帝,他觉得如果没有嗜血成性的老女人坏事,光绪帝完全可以像彼得一样大有作为。
康有为觉得应该为皇帝做点什么,他在加拿大成立了保皇会,还为此起了一个时髦的名字"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1917年6月27日,康有为回到离开20年的北京,亲自参加了张勋为宣统皇帝的复辟行动。
康有为说,他一生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解放女足;一是废除科举。连他自己也没有把复辟这件事归入其中。
线性的历史和线形的胡同都像一条蛇,它在每一次时代的更迭之际都会退去一层皮,这层皮是历史中跟不上趟的人物;是胡同里陈旧的市井百象和僵化了的民俗,"康有为"也裹进了"历史"的皮肤里,但他三十年磨一剑写成的《大同书》,却因为世界描绘了一个东方版的乌托邦,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而为未来存在。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这样评价康有为:"他19世纪在中国搞变法,却在21世纪为世界画蓝图,这才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