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同往事
10512100000165

第165章 康有为―圣人的角色(2)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名祖诒、更生,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1858年3月19日)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今中山县)银塘乡(又名苏村)一个书香官僚家庭。康有为的伯祖父希望他秉承祖脉有所作为,便为他起了"有为"这个名字。"广厦"则自取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因康有为一生最爱用素位之义,便以"长素"自号。

康有为少年屡试不第,但他却得到了祖父康赞修在任上因水灾以身殉职的荫护,被朝廷赐于荫监生,取得了参加更高一级科举考试的资格,为感念祖父的荫德,康有为取名祖诒。更生则是表明他不忘光绪皇帝的救命之恩。

康有为6岁开始随蒙师简凤仪读《大学》、《论语》,并朱批《孝经》。19时拜粤中大儒朱次琦学习程朱理学。让康有为最为难忘的读书时光,是跟随祖父在连州官舍里读书。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水浒》这样的闲书,还看到了清廷发往地方官府的《邸报》,在上面他初识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一些中兴名臣。透过连州祖父官舍的窗口,康有为看到了政治天气的阴郁,像破伤风一样严重压抑了他的五脏六腑,精神器官业已感染炎症,他需要一场大雷雨改变体内的血液循环。

康有为"十一龄能文,十二览传记",被乡人称为"圣人康"。但他对八股制艺生性迟钝,参加童子试屡试不第。但康有为作了聪明的"塞翁",少年科考的失败,成为康有为扯旗反科举制的大布。

17岁时,康有为在自家的万卷藏书楼中,第一次阅读了《海国图志》,并接着读了利玛窦、徐光启等人编译的西书,对世界各地及地球的一些知识有了最初的了解。

但让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认识的是他到香港的游历,这个闻名世界的"中国鸦片仓库",没有钻出怨鬼似的瘟疫缠住他、也不见大堆被熏黑的骷髅和白骨,目所能及的地方是情绪高亢的街市,高楼大厦像野花一般开得没完没了。封建士大夫对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偏见,开始在康有为心中摇摇晃晃,某种热烈的情绪挺进他的胸膛、轻声地埋伏在他胀痛不已的太阳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