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撕裂(全文)
10510300000016

第16章 撕裂(16)

5

李小平把窗子关了,夜里,青桐城静得像一只陶罐。已经是十二点了。要是在十五年后,十二点的青桐城,街道上到处都还是行人。路边的红棚子里,还正沸腾着啤酒和激情,但这是1986年的青桐。学校刚刚开学,夜色里,老樟树黑漆漆的像一大团浓墨。李小平又将青桐文学社的章程小声念了一遍。在章程的第一段,他就写道:

青桐文学社是青桐城一切文学爱好者的集体组织,以发扬中国文化、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提高人生为目的。

青桐文学社强调文学性、现代性和先锋性。

这两小段话,虽然文字不多,却足足花了李小平两个晚上。上周,王五月、高玄、叶逢春和李小平一道,开了个文学社成立的预备会。到目前为止,联络发展的会员,已经有三十多人了。其中师范的老师和学生、一中的老师,农技厂的几个中专生,包括去年刚分来的两个大学生,也都积极响应。文学社的名字,就定了“青桐”。在确定下来之前,高玄还提了另外一个名字:一切。王五月觉得有点太形而上了。虽然这正是一个形而上的年代,但在青桐城,还是要有点地方特色。青桐文化与时代文化,必须走向融合。最地方的,也就最全国的。叶逢春认为王五月的提议有道理。李小平也不反对,“青桐”就叫定了,但是,折中了一下,文学社的刊物暂定名就叫“一切”。“现在全国到处都是文学社,都是文学刊物,我们必须有特色,有自己的观点,有理想。北岛说‘我不相信一切’。就叫‘一切’好!也算是与最前沿的思潮联系起来了。”李小平甚至想好了“一切”两个字,要用浓重的美术体,粗硬地印在封面上。那样才有冲击性,才有力度。

名字敲定后,王五月安排由李小平来执笔,草拟一个青桐文学社章程。必须是要有组织的,没有组织就成了散沙。青桐文学社要成为青桐城里最有影响的民间社团,因此,必须规范。李小平也是循着这个路子,苦心孤诣,并且在动笔之前,反复地读了十几本从高玄那里带过来的各地的文学内刊。他首先想到了先锋性,然后想到了自由、真理。他以为:他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北岛诗歌的影响。他不像王五月,还有高玄。他们更多地关心的是哲学,是美学。特别是关红兵,基本上沉浸在哲学的圈子里了。用关红兵自己的话说就是:“神经质。是啊,神经质。这是一个神经质的年代,神经质就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