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36

第136章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嘉祐进士。提举司天监时,监中的官员多是“市井庸贩”,对天文图器茫无所知,他便创置浑仪等仪器。为了造新历,他又起用一些有专长的士人。曾出使契丹,根据旧档案与契丹丞相争议疆土。还朝时,又将契丹的地理、风土、人情写成《使契丹图抄》上于朝廷。可谓有心人。乃拜翰林学士。后为蔡确奏劾,说他对新法态度前后自相矛盾;亦可能看到新法一些弊端而有所指摘,遂以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后又知延州。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他在润州所买的宅地,即昔年梦中所游山水,故名为梦溪。

他是博物家,不但精通天文、历算、音乐、医药之学,还能自己创设仪器,亦是中国科技史上杰出的人才,为中外科学家所推崇。他虽然不以诗著名,但就《宋诗纪事》中所录的十八首诗来看,写景抒情皆蕴藉清新,兼具学人的功力和诗人的才情。他的七绝常有佳处,如《陈丞相故宅》的“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在当涂作》的“卷幔夕阳留不住,好风将雨过横塘”。

他的诗,本收在《沈氏三先生文集》的《长兴集》中,但明覆宋本中的《长兴集》(即四部丛刊本)有残缺,诗已佚去。据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中《沈括著述考略》所记,清吴允嘉曾重编《三沈集》,并从他书中搜得沈括的骚赋、歌诗二十五题,成一卷。惜未得见。又承道静兄见告,他已收辑到沈括诗近百首云。(按,胡辑《沈括诗词辑存》已于一九八五年出版。)

江南曲

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

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

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①。

高楼索莫临长陌②,黄竹一声无北客③。

时平田苦少人耕④,唯有芦花满江白。

【注释】

① 城头两句,上两句写风收雨去,江含碧色的破晓景色,这两句写城楼报时的鼓声响后,日光穿过云隙而下垂平地,天际的烟雾随即笼罩山峰。岑参《送李司谏归京》:“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② 索莫,静寂。长陌,长街,大道。③ 黄竹句,指篙工在渡口高声唤问,却无人渡往江北。黄竹,指竹篙。④ 时平,太平时代。

【说明】

诗写作者在渡口所见秋晓景色。一笔写来,层次本甚分明,末句忽起变化,将起首两句未明言的“无行迹”、“过江北”之物,至此才始掉头点明,而又紧接时平句之后,遂有无限苍茫之感。

延州诗①

二郎山下雪纷纷②,旋卓穹庐学塞人③。

化尽素衣冬未老④,石烟多似洛阳尘⑤。

【注释】

① 延州,今陕西延安市。② 二郎山,当在延安一带。③ 旋,盘旋。卓,植立。穹(qióng)庐,毡帐,即《梦溪笔谈》中的“幄幕”。塞(sài),指边塞地区。④ 化尽,熏染。素衣,指浅淡色衣服,亦与首句“雪纷纷”相应。⑤ 石烟,这里指煤烟,详见“说明”。洛阳尘,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缁,黑色。

【说明】

作者曾于元丰三年(1080)知延州,后又任鄜延路经略使,共三年。此诗即这一时期所作。本诗录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梦溪笔谈》中先记述鄜延境内有石油,“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后乃云:“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指可代墨用)。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石炭即煤,则诗中的石烟即指煤烟,盖由石油烟而连及石炭烟,故用“亦”字。沈诗旨在写煤烟熏衣的厉害,故曰“戏为”。但石油之名,实始于《梦溪笔谈》,并知延安一带,出产石油和煤,地下宝藏很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亦记延安出石烛,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

秋千

香入熏炉禁火天①,芙蓉深苑斗秋千②。

身轻几欲随风去③,却恨恩深不得仙。

【注释】

① 熏炉,用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禁火天,指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这一天禁止举火。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天宝时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戏笑以为宴乐,玄宗呼之为“半仙之戏”。这一句或有讽喻意: 名为禁火而宫中却燃着熏炉,即唐韩翃《寒食》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意。② 芙蓉深苑,唐代长安宫内有芙蓉苑,这里是宫苑的泛称。③ 几,几乎。

【说明】

此为宫词。作者另外还写过六言的《开元乐词》,故此诗当是咏玄宗天宝时事,末两句含调侃意: 由于受皇帝的深恩,只好不去随风成仙,就此飘飘荡荡地挂在空中让皇帝赏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