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九岁丧父,家贫力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迁顺德知府。三年后又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谢病返乡,建白雪楼以自娱,曾作诗云:“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摇落酒杯。”据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白雪楼初在韩仓店,所谓西揖华不住,东揖鲍山者。后来在趵突泉东的白雪楼,则是后人所建,作为纪念的。
隆庆时擢为河南按察使。不久,因母丧返里,哀伤得病,病稍愈后,又于一日间心痛而卒。著有《沧溟集》。莫是龙曾挽之云:“历下青山成夜壑,楼中白雪化哀涧。”
他在京师时,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社,年少气盛,有“七才子”之称,而以李攀龙为首领。他的文学上的复古主张,过于绝对化,认为文自西汉,诗自天宝以下,俱无足观。即是说,只有西汉、天宝及其以前的诗文才值得效法赏览。这是徒托大言,他本人就没有做到,也是任何人做不到的。但后人对他的批评,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上将他说得一无是处,也是绝对化了。
他的拟古乐府,生吞活剥,只将古人原作改换数字,典型的例子是《陌上桑》,其中“来归相怨怒,且复坐须臾”,是袭原作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但原作的“坐”字是“因为”的意思,即“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他却用为坐立之“坐”,不但画虎不成,而且贻人笑柄。
他对自己的七律很自负,王世贞在《书与于鳞论诗事》中曾记攀龙自言:“七言律遂过足下一等,足下无神境,吾无凡境耳。”就诗而论,他的七律确是上品,也是大家公认的,可是重复雷同之处也多得历害。诗多必滥,也是诗家一戒。因他诗中多“风尘”字,人家就叫他“李风尘”。又如《杪秋登太华绝顶》四首,每首都有“万里”字。
由于他勤学和早达,个性又倨傲,矜才使气,目空一切,钱谦益等就多了些挖苦的话。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云:“历下诗,元美诸家推奖过盛,而受之(钱谦益)讙呼叫呶,几至身无完肤,皆党同伐私之见也。分而观之,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痕迹宛然;七言律及七言绝句,高华矜贵,脱弃凡庸。去短取长,不存意见,历下之真面目出矣。”这是心平气和的公道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有类似说法。“高华”二字,确能道出李诗七律的特色。
懊侬歌①
布帆百余幅,阿娜自生风②。
江水满如月,那得不愁侬③?
【注释】
①懊侬歌,也作懊歌、懊恼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江南民间,多写男女情爱中的纠葛。②阿娜,通“婀娜”,摇曳貌。《孔雀东南飞》:“四角龙子旛,婀娜随风转。”③侬,我。古代吴人自称。
【说明】
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江水涨得如满月,群舸争流,船帆随风摇曳。女子或许是才和情人分别,或许是望穿秋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总而言之,“那得不愁侬”?
其第一首云:“侬为懊恼曲,还持懊恼侬。”意思是,作歌原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烦恼,不想反被烦恼捉弄了。
录别①
秋风西北来,萧萧动百草。
荡子无室家②,悠悠在长道。
红颜能几时,弃捐一何早③。
对客发素书④,零涕复盈抱。
上言故乡好,下言故人老⑤。
【注释】
①作者写了二十六首以“录别”为题的五言古诗,内容都是诉说离别之情。②荡子,流荡在外的男子。《古诗十九首》之二:“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③一,加强语气之词。④发,开视。素书,古人把书信写在白绢上,因称素书。⑤故人,古诗中亦用指前妻,这里指与丈夫别离已久的妻子,加强感情色彩。
【说明】
秋风乍起,百草萧萧。妻子想到丈夫流荡在外,久久不归,难免有怨意。适值有客携丈夫书信到来,便含泪开看。信里丈夫流露思乡、思家之意,反使妻子更为伤心。
诗中“故人老”未必为来信原文,妻子以己语转述之,更见一种感慨。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云:“浅浅语道得情出。”一语道尽,评得极好。
岁杪放歌①
终年著书一字无,中岁学道仍狂夫。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②。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亦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③。
终然疏拙非时调④,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释】
①岁杪,岁末。放歌,放声歌唱。杜甫《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②浊醪,泛指酒。③杜门,闭门,不与外界接触,与上句相应。④终然,既然。
【说明】
李攀龙为陕西提学副使时,同乡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后谢病归里,构白雪楼,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于鳞归杜门,自两台监司以下请见不得。”诗中的“杜门”,当是写实。
钱钟书《谈艺录》六○五页,论“七子”模拟,为人诟病,然世只睹其粗作大卖而已,若其琢磨熨帖,几于灭迹刮痕者,则鲜窥见。下即举此诗之依仿唐张谓(一作刘眘虚)《赠乔琳》为例:“去年上策不见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羡君有酒能便醉,羡君无钱能不忧。如今五侯不爱客,羡君不问五侯宅。如今七贵方自尊,羡君不过七贵门。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钱氏评云:“两诗章法、句样以至风调,无不如月之印潭、印之印泥。李戴张冠,而宽窄适首;亦步亦趋,而自由自在。虽归摹拟,了不挦撦。‘印板死法’云乎哉,禅家所谓‘死蛇弄活’者欤。”
《皇明诗选》李雯云:“入道之言,愈淡愈老愈壮。”
寄别元美①
谁怜伏阙上书还②,国士衔冤动帝颜。
杀气始应高碣石③,飞霜犹自满燕山④。
风尘双泪绨袍尽⑤,湖海扁舟白发闲⑥。
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⑦。
【注释】
①元美,王世贞,字元美。②伏阙,拜伏于宫殿下。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请时多用此语。③杀气句,作者《挽王中丞》有句云:“幕府高临碣石开”,则此句是指王忬在塞上杀敌的故事。碣石,古山名,在河北昌黎县西北。④飞霜句,相传战国时,邹衍事燕惠王,被人陷害下狱。邹衍在狱中仰天而哭,时正炎夏,天忽降霜,后世常作为蒙冤的典故。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王忬的幕府正在燕山一带。⑤绨袍,原指战国时范睢与须贾事,后亦比喻故旧之情。高适《别王八诗》:“传君遇知己,行日有绨袍。”⑥湖海句,这时李攀龙五十余岁。⑦却念二句,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王世贞曾至济南访李攀龙,与之谈诗论文,颇为契合,当时几乎不知春色已到吴中(世贞为太仓人)。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