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左宗棠传
1050100000027

第27章 陕西和甘肃东部的平回作战 (2)

左宗棠极力为刘松山辩护,给予他最高的评价:“至刘松山为人,忠勇而明方略,当时诸将实罕其比。即如此次大捷,正奇迭用,他人得其一已为奇功,而所陈战状,语语切实,绝少矜张,亦可概见。臣与曾国藩议论时有不合,至于识拔刘松山于凡众中,信任最专,其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能及,上年曾举以入告。”由此可以推论,如果他和曾国藩就什么事情达成一致,那件事就不可能出错。

马化龙声称陕西回民是坏人,煽动他的金积堡居民,他也无法控制。10月初,这些陕西回民对吴忠的刘松山部发起猛烈攻击。老湘军发起反攻,全线向南,朝金积堡推进。10月27日,他幸运地截获马化龙写给另一位回民将领的信函,其中提到了协调所有回民军对左军发起攻击。不过,这封信函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盖有马化龙作为所有回民最高统帅的印章。

中国人对印章最为看重,他们对此信非常重视。它被当作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说明马化龙在耍两面派,说明他是这次运动的领袖。左宗棠派加急信使将此信送到北京,同时命令刘松山发起总攻。信函和印章完全说服了天子,上谕下达,洗清了刘松山的所有疑点,把马化龙及其所有信徒视为敌人。[4]

刘松山的眼睛现在盯着灵州,于11月2日夜间攻占该城。11月5日,他恢复了向南的攻击。金积堡座落在一块小平原的南部,南、东、北三面群山环绕,西对黄河。灵河从南边钻入群山,被引向整个平原,灌溉耕地。这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壤,在回民运动期间养活了大批的人口。这里有3座城市——灵州、吴忠和宁灵,还有许多村庄。整个平原沟渠交织,所有的村庄都修筑了工事,回民修建了无数堡垒,封锁通向金积堡的每一条道路。金积堡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上千名商人来到这里,跟蒙古交易茶叶和盐。这是一座纯粹的回民城市,没有汉人官员在此驻节。官员们都住在灵州。

在11月份和12月份,刘松山取得了一些进展,攻取一个又一个村庄,到年底,他已从北面和东面逼近该堡3英里之内。金顺和张曜已经肃清了磴口以上的宁夏地区,占领了整个宁夏平原。在南部,中路军已于10月份西进到会宁,穿过固原,北上到黑城子。

这个地区的回民军大部分来自陕西,由白彦虎指挥,此人是唯一著名的陕西回民军首领。他被驱赶到西南方的狄道。马化龙要求他返回北部,协助自己阻截左宗棠派兵北上增援刘松山。白彦虎与西宁、河州的大批回民军会师,率领大部队于1870年1月北进。大约与此同时,河州回民的许多小股部队向东游击,在泾州和静宁集结,给左宗棠带来一大堆麻烦。马化龙还派了几支部队进入陕北,占据定边,切断了刘松山从绥德运粮的通道。左宗棠命令一支部队从绥德出发,恢复交通,包头的官员同时奉命经过鄂尔多斯给刘松山的部队运粮。

马化龙知道自己已被朝廷宣判为敌人,而刘松山又向金积堡步步进逼,他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而且要快。他号召全甘肃的回民都要援助他,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如果他们有一位跟他们的斗争意志相称的领袖,他们就能把左宗棠赶出甘肃。围魏救赵似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一个地点受到威胁,便动员强大的兵力对另一较远地点进行反威胁,以此牵制前一地点的敌军。在太平天国和回民运动时期,太平军和回民军很少在关键时刻试图动员手头的强大兵力围歼官军,却几乎总是试图牵制官军。

我们这里讲述的事情,都是建立在《年谱》的基础上,其中详细描述的军事活动犹如一团乱麻,要从其中归纳出作战方案,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在读者脑子里形成的局面,很可能是当事者根本没有的经历。不过,马化龙在这个关键时刻似乎有一个计划,要将所有可用的回民军全部投入陕西,目的是让左宗棠把刘松山调到陕西省。但是到了1月下旬,他开始担心左宗棠中路军的北进,命令回民军各部守住从固原翻山前往金积堡的各个关口。

左宗棠在甘肃的首要目标就是金积堡的回民中心,也许他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实际情况,认为他的部队已经非常接近攻占金积堡了。他命令雷正绾溯清水河而上,命令黄鼎从固原穿过预旺堡,两路兵力开到金积堡外与刘松山会师。在1月份和2月初,刘松山已经夺取了金积堡北面、东面和南面筑有工事的村庄和壁垒,逼到了城墙之下。老湘军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鼓舞,虽然进展缓慢,但的确在步步推进。

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对金积堡南城墙外约1英里处的马五寨发起猛攻。激战正酣时,总是冲在最前面的刘松山身负重伤。他的两名将领见他倒下,冲上去救他,但刘松山叫他们继续攻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年谱》作者说,他的士兵们因损失大将而激愤,一举攻下了马五寨。不论他们是否占据了这个村堡,马五寨是得而复失。随着刘松山去世,部队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成为一盘散沙。凝聚力全部丧失,众多的将领中没有一个人能把线头拾起,将部队重串起来。

马化龙最强大的对手去世了,给他提供了突如其来的有利条件,他抓紧时机向东猛攻,将北路左军截为两段。北段的左军缩回了吴忠,被回民军包围。马五寨的部队被赶到南边。他们企图收复牛头山,又被击败,向南逃去,与黄鼎一路会合。与此同时,雷正绾的部队在峡口遭到反击,但没有放弃突围的努力。左军在金积堡的失利极大地鼓舞了回民军的士气,他们对雷正绾发起猛攻,把雷部团团围住。左宗棠不得不派出部队营救他。雷正绾部、黄鼎部和刘松山部的一部分,全部撤到固原,回民军占领了战略城镇预旺堡。金顺和张曜试图从宁夏南下增援金积堡的部队,但他们也被击败,被迫北撤。

在这几天里,左宗棠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他的残兵败将集结在固原,另一支部队被紧紧包围在吴忠,从固原到吴忠,整个甘肃东部门户洞开。如果马化龙除了其他天赋以外,还有军事指挥的才干,他肯定能把左宗棠赶出甘肃,也许还能赶出陕西,对清帝国予以空前的打击。回民热情高涨,他们的士气正适合一位领袖把他们融入一支团结的队伍。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在这场战争中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出现了。

马化龙将金积堡地区的兵力倾巢出动,派往陕西,扫过甘泉、鄜州、韩城与合阳。阻止左宗棠的中路军向金积堡增援的回民部队,得到了河州回民的增援,分布在甘肃东部的小股游击部队也来会师,会合之师涌入陕西,扫过三水、潼关、蒲城、富平、同州和朝邑。回民军对这个地区了如指掌,而且多数骑马,行军疾如劲风。显然,马化龙需要的这次军事行动进行了几个星期。也许他认为这次行动会把左宗棠引出甘肃。有些人肯定会因为这一系列的打击而失去重心,但左宗棠不会。他根本不打算离开甘肃。如果马化龙有更好的顾问,他会把左宗棠逼出甘肃,而不是把他引出甘肃。

回民军反击陕西对北京影响最大,左宗棠在他于12月3日建立了大营的平凉倒是比较冷静。朝廷被这一系列反击牵制住了,李鸿章及其训练有素的淮军奉命开往陕西恢复局面。事态的这一转折,无疑比回民军的行动更令左宗棠难堪。虽然记载上看不出左、李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但可以肯定,左宗棠非常不喜欢李鸿章。

数万回民军冲破左宗棠在甘肃编结的松散的罗网进入陕西,《年谱》作者没有用很多篇幅来叙述左宗棠为应对这种局面所采取的措施。徐占彪正在会宁地区的官道上作战,左宗棠令他返回固原,统领那个地区的所有部队,开始向北攻击前进,前往金积堡。他派出两路兵力进入陕西,分别由刘端冕和李辉武指挥。刘端冕越过庆阳全境向东推进,击败在鄜州和甘泉地区分散作战的小股回民军,扭头向北,奔向绥德-灵州-宁夏大道,然后折向西边,沿此路抵达定边,于3月底打通了从黄河直到甘肃边界的道路。李辉武从官道进入陕西,在武功和扶风击败回民军,重新打通了从左宗棠大营到西安的交通线。

在南路,从狄道与河州开来的回民军劲旅,沿着渭河两岸向东扫荡,又够吴士迈将军忙活一阵了。他在漳县击败了渭河以南的敌军,接着将他们赶过甘肃南部的秦岭。渭河以北的回民军大约在3月底进入陕西,通过陇州与汧阳,在宝鸡击败左军。在漳县战役后,吴士迈迅速地开进陕西,于4月14日在汧阳附近击败回民军,将之截为两部。回民军一部东进蒲城和白水,另一部向西北穿过陇州,进入甘肃。左宗棠另派张福齐领兵进入陕西,显然是在平凉-西安大道上推进,而吴士迈则率部返回巩昌。

苏占彪从固原北进,于3月10日占领了预旺堡重镇。这一地区的多数回民已经前往陕西,苏将军从固原到预旺堡肯定没有遇到多大抵抗。

《年谱》作者没有提到陕西东部的情况,从甘肃东部扫荡而出的两大拨回民部队,肯定在那里会合了,或者接近会合,位于同州与黄河之间的某个地点。他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回民军回到了甘肃,一队接一队,其中多数是通过宁州进入固原地区。魏光焘在宁州,苏占彪在固原,将这些回民军重创,致使他们溃不成军,残部西逃狄道与河州。到5月初,陕西已经没有大股的回民军,他们零零星星地回到了甘肃。由于缺乏明智而坚定的领导,他们在2月份突然迸发的力量、团结和热情已经烟消云散。马化龙失去了他最大的机会。

拜伦·冯·利希霍芬于1872年1月初访问了西安,他对回民运动的描述,从一些侧面反映了1870年春季的陕西局势。他讲述了左宗棠的大反击,并说根据普遍的报道,那年早春的局势比整个回民运动期间任一时期都要糟糕。在此紧急关头,朝廷命令李鸿章前往陕甘,而他率领40个营共2万人从武昌赶来,部队携带外国造的武器和装备。不过,他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就奉命前往直隶处理天津事件。

他(李鸿章)把部队留在陕西,令刘将军任司令,此人从此一直指挥这支部队。李鸿章的名声(或者说他的外国武器)非常强大,回民军看到他的部队到来,立刻撤退,没有交战。我所遇到的该部任何一名士兵都未曾见过回民军。陕西全省立即没有了有组织的造反者,没有流血,只有一些散兵游勇。主力撤到了甘肃,被那里的同教中人接纳,尽管他们与陕西的回民并不十分友好。

从1870年春季开始,陕西相对恢复了和平……现在来看甘肃,这里现在是战争的中心,我首先要说一个重要的事实:刘将军没有抓住对他最有利的时机,而是固步自封,在过去18个月里,保卫着与甘肃接壤的陕西边界。他把甘肃的所有战斗留给了左宫保,他跟左宫保显然并不友好。尽管他的军阶较低,他却未曾在左军进行的严酷战争中伸出援手,有时候近在咫尺,他也是袖手旁观。据说左宫保直接指挥大约200个营,号称10万大军(不包括刘部),几乎全在甘肃。

左宗棠似乎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将军,缺乏冒险精神和勇气,他的效率低下是因为他的部队战斗力比李鸿章的淮军相差甚远,并且原本装备很差。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接收了大批外国武器,但据说多数都被回民军夺走,左军还没有习惯使用这些武器。不久前一批新装备送到了甘肃,但回民军拦住了整个车队,杀死护运兵,夺走了那些武器弹药。

这位了不起的旅行家在西安停顿大约1周,其间写下了上述观察报告。很明显,他在叙述中引用的那些话,几乎全部是李鸿章的军官提供的信息。所以毫不奇怪,他形成了对左宗棠不利的看法。不幸的是,利希霍芬没能按照计划前往甘肃旅行,没能看到关于左宗棠及其运作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他去了甘肃,他的观察将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许多描写中国和中国事物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这位德国人一样,把非凡的洞察力和熟练的表述结合在一起。

《年谱》说,李鸿章于7月份抵达潼关,刚刚到达,便奉诏北上,并没有进入陕西。可以合理地推断,他的部队至少有一部分先他而行。同样可以肯定,在陕西的混乱局面结束之前,他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开到陕西。而李鸿章及其淮军的名声,尽管在外国人的圈子里十分噪耳,却跟陕西的肃清毫无关系。

诚如前述,《年谱》作者针对1870年春季发生的事件没有提供多少信息,不足以令我们推理事件的结果;但是,根据他已经提供的资料,又根据当时的总体态势,我们完全可以推理出左宗棠对时局的估价,以及他为了恢复自己在甘肃的处境而采取的措施。

可以肯定,他认为他在陕西的大部队能够守住重要的围城。陕西已经遭到彻底的破坏,回民军在所占的乡村无法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他试图包围行疾如风的回民军,尾随他们进入陕西,他就毫无指望了。除了打通和保卫他的交通线以外,他不可能有另外的成就。要让回民军离开陕西,最可靠的办法是,把在金积堡因刘松山阵亡而断裂的线头重新接起,集中全力攻打这个回民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