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左宗棠传
1050100000014

第14章 长江沿岸的太平军 (3)

曾国藩的目标是南京,他决不放弃努力。他一次又一次被太平军击败,他的大业似乎前途无望,但他无须别人鞭策。他的精神和毅力赢得了最大的崇仰,但他的军事才干很难指望人们的钦佩。不过,曾国藩从来未曾以军人自居,而把自己定位于文官。

在致力于消灭太平军的漫长过程中,曾国藩成了抵抗太平军的象征,他的人格成了忠君报国的凝聚点。直到1860年,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辖区包括安徽、江西和江苏3省,他的地位才有几分非同寻常。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但权力范围模糊不清,他主要依靠自己的才干来说服各省官员合作,而不是对他们动用指挥棒。一开始朝廷显然不信任他,把满人官员派到武昌,监视曾国藩及其汉人同事。

从曾国藩离开武昌到攻占南京的军事行动过程,是一个真正的拼图玩具,几乎超越了西方人所能掌握的范围。最难理解的情况之一是,事实上在这一时期,政府的军队一直徘徊在南京周边,从来不曾远离,偶尔还弥合了包围圈。可是,太平军在南京进进出出,大范围地蹂躏各省,给中央政府的军队以致命打击,攻下了几百座围城。他们多次击败包围南京的官军,却未能将之彻底驱散。官军总是很快又返回,如同苍蝇死缠着一罐蜜糖。

太平军不缺兵源,好几年在战场上保持着庞大的部队,但是这场目标明确的、具有凝聚力的反朝廷运动,逐渐蜕变为一个巧取豪夺的口实。他们在攻入内地的第一阶段失去了3个伟大的领导人,这个损失令他们缺乏建设性的纲领,这个纲领本来应该在他们取得最初的军事胜利之后就制订出来。莫尔斯说:

没有听说太平天国政府组建任何形式的文官管理机构,就连南京也没有。它为供养宫廷和军队而征税,办法很简单,即看见什么就收什么。它能靠在公共金库和谷仓中找到的钱币和粮食支撑一阵子,但这种供给总有一天要枯竭,接下来唯一的资源就是剥夺本国的个人财富。太平军攻克和再攻克一座又一座城市,克而不占,只为军事意图驻守几城,每克一次,必定洗劫一遍。他们向本国的各个方向出击,在1853年到1859年之间,打遍了湖北、安徽、江西3省,还涉足江苏西部,搜刮富人们可携带的财富,运到南京和其他有太平军驻守的城市。而太平军没抢走的东西,又被官军拿走了。国家遭到破坏,财富遭到挥霍,元气受到损伤,帝国一度最富庶繁华的城市周边,竟然成了野雉的窝巢。[13]

在这些多灾多难的岁月里,左宗棠一直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他没有真正的官位,只是巡抚的首席军事顾问,没有出现在帝国官员的花名册上。但他设法使自己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左宗棠说过,起初骆秉章对他看得很紧,但不到1年的时间,骆巡抚遇事总要征询他的意见,通常无不采纳。[14]梁启超说,骆秉章是一个才干平平的官员,能量不大,沉迷于酒色,不大愿意承担本职重任,实际上左宗棠是真正的湖南巡抚。[15]如果此情属实,那么湖南省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该省处于全国最好的巡抚领导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自然会遭到特权官僚阶层的忌恨。他天生的脾气不会令事态好转,于是很快就有了一种议论,说左宗棠其人很难相处。他的名声传到皇帝耳中,天子开始垂询有关他的情况。一位御史在奏折中向皇帝力荐左宗棠:“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湖北巡抚——原注)诸人。”[16]

左宗棠的老邻居郭嵩焘有一次觐见皇帝,天子就左宗棠垂询了很多问题,有关他的能力与秉性,以及为什么跟同事合不来。郭嵩焘高度评价左宗棠的能力,但说他脾气不好。他说左宗棠傲慢自大,不肯通融,直言无忌;他只跟少数几个人相处融洽,但他似乎跟骆秉章关系不错。皇帝说,他对左宗棠很感兴趣,不在乎他的坏脾气,并且很想用他,但不知把他放在什么官位上比较合适。皇帝还说,左宗棠既然快到50岁了,很快就会年老力衰,不能为朝廷效力。[17]

事实上,左宗棠这些年来一直在为国鞠躬尽瘁。他竭尽全力支援湘军,曾国藩指挥这支军队正在安徽和江西作战,在此期间湖南省实际上是在独力进行这场战争。曾国藩也承认左宗棠所做的贡献,他于1856年在给皇帝的一份奏章中举荐左宗棠,说他满腔热诚,协助提供军饷。他的举荐,使左宗棠获得兵部郎中的职衔,并赏戴花翎。[18]

左宗棠的老友胡林翼从不放弃举荐他的任何机会,利用他对左宗棠的影响,为他谋得了一个战地指挥官的职位。但曾国藩还是不喜欢左宗棠。这两个男人气质迥异,绝不可能相处融洽。曾国藩需要听话的人加入这支新军,他太了解左宗棠,对他的任命犹疑不决。于是左宗棠继续留在湖南巡抚的衙门里。

然而1859年发生了一件事,迫使左宗棠离开骆秉章的幕府。在左宗棠的影响下,一名无能的官员被撤职了。左宗棠此时已经树敌太多,他的对头们利用这个事件向皇帝告状,说湖南巡抚位同虚设,只是左宗棠手中的一件工具。皇帝下诏调查此事,左宗棠奉令前往武昌接受讯问。这件事对左宗棠非常不利,幸亏胡林翼身任湖北巡抚,可以直接向总督求情。通过他的努力,此事作罢。[19]

左宗棠打定主意再次进京赶考,竞争第三学位。他于1860年2月离开长沙,在湘阴老家待了几天,便向北京进发。他于3月24日抵达湖北襄阳,接到胡林翼的来信,请他前往曾国藩当时设在安徽宿松的总司令部商讨战事。于是左宗棠没有前往北京,而是回到汉口,前往宿松,在曾国藩的大营待了几个星期。[20]

胡林翼所说的会议事关对安庆的进军。左宗棠自告奋勇,要求指挥一路部队攻打安庆。

曾国藩拒绝了他的申请,他告诉左宗棠:派你去指挥作战部队,犹如画蛇添足。[21]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军对徘徊在南京周边的清军展开了一次定期的攻击,一举将之击溃。然后他们奔袭浙江,在皖南打了一系列大小胜仗,对江西构成威慑。更何况,英国和法国在集结力量准备进攻北京,发动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攻势。四川的安全受到太平天国第一批王爷中的仅存者石达开的威胁。

1860年春天,北京连连催促曾国藩干出点成绩来,这令他焦灼不安。曾国藩处在危境之中,他终于屈服于胡林翼的催促,授权左宗棠组建一支部队开上战场。与此同时,胡林翼就此事直接上奏皇帝,朝廷下诏,授权左宗棠在湖南招募5000人,开往安徽和江西作战,并委任他为曾国藩的助手。左宗棠于1860年6月26日在长沙接到了这份上谕。[22]在此之前,他已从宿松返回湖南,于6月23日抵达长沙。

左宗棠马上着手招募自己的部队。他写信给几位友人,请他们加入进来。他选择了王珍的哥哥王开化来任他的参谋长,请刘典和杨昌浚当他的副官长。他们为这支部队招募的官兵人数如下:

王珍旧部,1440人;

4营官兵,每营500人,共2000人;

4个总哨,每哨320人,共1280人;

卫队,200人。

总计4920人。

这些官兵于1860年7月21日在长沙城外集结,开始训练。

这时候,朝廷对四川的局势非常恼火,询问曾国藩:左宗棠是否适合去收拾该省的局面?刚好在一年前,四川也发生了类似的恐慌,那时皇帝曾决定派曾国藩前往。曾国藩现在以同样的理由阻止左宗棠前往四川。曾国藩说,四川是个富庶的省份,人口众多,不难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太平军。左宗棠和他的5000官兵对四川帮不上什么忙,而把他们派到江西,却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朝廷做出决定:左宗棠必须对部队进行两个月的紧张训练,然后率领他们前往江西。1860年9月22日,左宗棠率领他那5000人的小部队离开长沙,开往江西南昌。

当左宗棠踏上军人的生涯时,他已经49岁了。这是中国人的算法,照西方人的算法,他这年是48岁。这个年龄,对于一位将军而言,许多人会认为是超龄了。

注释:

[1]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79页。

[2]莫尔斯:《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第1卷,第446页。

[3]盖勒利与伊万:《中国叛乱史》,第236-240页。

[4]莫尔斯:《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第447页。

[5]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4-12页。

[6]《中国人及其造反运动》,第173页。

[7]《中国叛乱史》,第220页。

[8]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85页。

[9]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147页。

[10]《左文襄公书牍》,第2卷,第28页。

[11]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164页。

[12]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第164页。

[13]莫尔斯:《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第2卷,第454-455页。

[14]《年谱》,第2卷,第3页。

[15]参阅周荫坤的《左宗棠书信集》,1914.

[16]《年谱》,第2卷,第14页。

[17]《年谱》,第2卷,第15页。

[18]《年谱》,第2卷,第19页。

[19]《年谱》,第2卷,第31-32页。

[20]《年谱》,第2卷,第33页。

[21]《年谱》,第2卷,第33页。

[22]《年谱》,第2卷,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