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91600000043

第43章 势在必争(9)

孙吴袭杀关羽取得荆州后,为了对付蜀汉可能进行的大举反攻,便卑词厚礼,向曹魏称臣,欲借魏国的力量牵制蜀汉。不料曹魏也不好利用,乘此机会向孙权提出种种要求。对于其他要求,孙权都能忍气吞声接受,唯独向曹魏朝廷送子为质一条,使孙权感到万万难以接受。他知道,一旦将儿子送进洛阳,就等于用一根绳子套住了自己,而将另一端交给曹丕,到那时候,只能由他任意摆布了。所以,孙权对于曹魏的这个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答应,而实际上想尽种种办法,找出种种理由将送儿子人质的事无限期地向后拖延。就在蜀汉大举东征的时刻,孙权为了专力对付蜀国,求得外援,终于答应在这年十二月把太子送到曹魏。但当夷陵之战孙吴取得大胜后,孙权的态度立刻起了变化。

曹丕得知孙权的态度变化后,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受了孙权的愚弄,决心给他点颜色看看。黄初三年(222)九月,曹魏发三路大军伐吴。一路由曹休、张辽、臧霸率领,出洞口(今安徽和县南);一路由曹仁率领,出濡须(今安徽无为东南);一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邰、徐晃率领,围南郡。孙权则针锋相对,派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军抵御曹休一路;命濡须督朱桓整军抵御曹仁;派诸葛瑾、潘璋、杨粲率军救援南郡。曹丕见孙权态度如此强硬,也不愿轻启衅端,便写信向孙权表示,要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如果孙权真的效忠朝廷,早晨送太子入朝,曹魏晚上便撤兵回去。不料孙权不但不应,反而派兵临江拒守。这年冬天十一月,江风大作,孙吴军队船翻,吕范兵士溺水而死者数千。曹休乘机派臧霸出动轻舟五百只,敢死队万人袭攻徐陵(今安徽当涂西南),烧攻城车,杀略吴军数千人。吴将全琮、徐盛反击,追斩魏尹卢,杀获曹兵数百人。

曹、吴战端又起,对蜀汉与孙吴缓和关系是一个机会。刘备在苦思征吴失败原因时,似乎对征吴之失有所反省,他主动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以示和好之意。

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见刘备,正式表示向蜀国请和。刘备问郑泉:“吴王为什么不给我回信?难道他认为我称帝不合适吗?”郑泉说:“曹操父子凌驾于汉室之上,最终取代了它。您既为汉室后裔,就应担负起藩卫汉室的责任。而您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却先自称帝,这不合天下人之议,所以我们君主没回信。”

其实,郑泉这番话是出于外交需要而寻找的理由。孙权不回信,决非不满刘备称帝,因为此时他也已经建年立号。孙权在与刘备通使后,仍与曹魏往来不绝,可见他不给刘备回信的真正原因,是对孙、刘联盟的前景仍有疑虑。尽管如此,孙权派人出使蜀汉,毕竟使蜀、吴重归旧好伸出了一只脚,只要这步迈出去,蜀、吴联盟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刘备也遣太中大夫使吴,表示赞同蜀吴两国和好。

吴、蜀关系刚有缓和,诸葛亮刚刚舒了一口气,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又使他的心变得忐忑不安起来:刘备在永安得了病,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

夷陵败后,刘备退入永安,不久便感到身体不适,腹内疼痛,泻肚不止。御医诊脉后,说是下痢(即痢疾),要他安心调治。此时,刘备已是六十二岁的人了,抵抗力渐弱,再加上夷陵新败,心情一直郁闷,时间一久,又转成别的病。到了十二月,竟病得在床上起不来了。

刘备躺在病榻上,尽管有下人来来往往,问寒问暖,送汤送药,但他还是觉得这永安宫太大了,太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时时袭上心头。六十多年来,他也不知得过多少次病,有时也病得卧床不起,但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他有一种预感:这次重病,自己恐怕是熬不过去了。

他不怕死。自从立志兴复汉室以来,他经历过许多出生入死的战斗,亲如手足的结盟兄弟,至死不渝的忠臣义士,不是都已一个个死了么?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他在生死线上赴锋蹈刃,对于死,他看惯了。

他不怕死。人活五十岁,不为夭折,而自己已经六十二岁。不但如此,这六十多年,他感到没有虚度,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拉起了自己的武装,结识了张飞、关羽;在诸侯纷争中,他脱颖而出,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他树起兴复汉室的大旗,获得了天下第一流人才诸葛亮的拥戴;在曹、孙两强的夹缝中,他得荆州、占益州、取汉中,虽然又失荆州,但也在益州立稳脚跟,成为与孙、曹鼎足而立的三国之一,终算是霸业有成。

对于行将走完生命历程,他并不感到忧伤,然而,却感到遗憾。他虽然成就了霸业,但兴复汉室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他与诸葛亮苦心经营所建立的霸业,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实现最后目的所打下的基础。这最终目的就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任重道远,寿数有限,看来,这个最终目的要靠后人实现了。

一想到后继之人,刘备更感到有些黯然。

刘备的后继之人名叫刘禅,字公嗣。刘禅最初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刘斗,字升之,所以,亲近他的人多叫他阿斗。阿斗运气不佳,在建安十二年荆州战云密布之时降生下来,第二年就赶上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在长坂被曹操打败,丢妻弃子,逃出重围,多亏赵云相救,刘禅才未在乱军中丧生。刘禅虽不像《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所形容的像个白痴,但他在智力上确实较为平庸。

刘禅的平庸,蜀汉政权内许多人心中都很明白。最敏感的人要数刘备的养子刘封。刘封是荆州人,是长沙刘氏的外甥,原本姓寇。刘备到荆州时,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然而却膝下无子,便收了刘封为自己的养子。但不久,刘备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刘封虽是刘备的养子,但才干要比刘禅强得多。他当时二十多岁,“有武艺,气力过人”。在随诸葛亮援军入蜀中,刘封“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刘备定益州后,被任为副军中郎将,这是个掌握兵权的重要职位,可见刘备对他的重视。当关羽征襄樊被吕蒙袭夺荆州后,曾招刘封、孟达共同派兵相救。当时任副军将军的刘封及孟达拒不发兵相救。关羽兵败身亡,孟达害怕刘备怪罪,又与刘封不和,便投降了曹魏。而刘封不但没有降魏,还为蜀汉据城抵御曹兵。刘封之所以这样做,一来他与刘备有父子之情,二来也可能对将来取代刘禅抱有一线希望。对于刘封的心思,曾与他共事的孟达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给刘封写了一封信,这样劝他:

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仅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孟达告诉刘封:你与刘备非骨肉之亲,不要对取代刘禅存有幻想,并举了春秋时的四个例子:晋国申生不听子舆逃亡避祸的劝告,终于被害;卫国太子仅不听弟弟躲避灾祸的劝告,也被卫君杀害。而齐桓公因出国避难,终于做了齐国君主;晋文公出国流亡,终于取得君位。但刘封并没有接受。

对于刘封其人,诸葛亮也是非常了解的。他认为刘封确有将领才干,但人品不好。诸葛亮爱才,但爱有德之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品德不好,他的才干只会给蜀国带来灾难。刘封具有才干,但性情刚猛,好侵凌他人。万一刘备去世,刘封和刘禅争起权来,是很难将他制服的。如果是那样,蜀国将陷入内乱内耗之中,兴复汉室便不会有任何希望。所以,当刘封失掉汉中东面三郡逃回成都后,诸葛亮便力劝刘备除掉刘封。刘备便指责刘封侵凌孟达,逼其降魏;不救关羽,使其丧败,将其赐死。

本来刘封罪不致死,但刘备深深理解诸葛亮主张的意图,他是为了蜀国将来政治的稳定,为了使将来王位的易世能平稳进行。如今,重病中的刘备并不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子刘禅能否顺利继位,而是担心这位顺利继位的太子能否担当得起兴复汉室的重任。就在不久前,军议中郎将射援奉诸葛亮之命从成都来,转达诸葛亮对刘备的问候,并对刘备说:“太子的智量受到丞相的夸赞,丞相说太子近来的进步比他预期的还要大。”刘备只是笑了一笑,什么也没说。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诸葛亮这样夸赞太子,其实是在宽慰自己。在刘备看来,刘禅的两个对手孙权和曹丕,才智比他不知要高出多少。孙权已是四十二岁的人,他在建安五年就已经做了吴主,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治国、征战的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曹丕也三十七岁了,他虽统治魏国时间短,但他长期在其父曹操身边,受其父影响教育较深。且他个人资质聪明,“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可算文武双全。不说别的,单说他即其父王位不久就取代了汉家皇位,就足以说明他政治上很成熟。而刘禅刚十七岁,比起孙权、曹丕年幼稚嫩不说,才智平凡,又缺乏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怎么是他们的对手呢?

人不在具体的特定环境中,不会有那种具体的深切的感受。想当初,刘备在立太子刘禅时,总觉得把基业交给他的日子为期尚远,并未深切感受到儿子的平庸。如今,躺在病榻上的刘备已经感到死亡之神正一步步向他走来,逼着他把基业交给刘禅,他才深切地感到,刘禅不是那种堪承霸业实现复兴汉室的人。

把基业交给谁呢?刘禅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刘永,一个叫刘理。他们的年龄都很小,更不堪大业。刘备反复思索,既然儿子们都不行,只有烦劳诸葛亮了。

一想到烦劳诸葛亮,刘备又不免感到有些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