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89600000014

第14章 《庄子》作品(3)

古代的人,他们的智慧和认识是有极限的d极限在哪里呢?有人认为宇宙还没有形成万物的时候,是智慧和认识的极限,达到最完善,不能再有所增加。次一点的,认为事物存在,但却不严格分出界限。再次一点的,认为事物是有分别的,但是没有是非。是非产生后,道就有了亏损。道的亏损,是由于偏爱形成的,真的能够完成却不亏损吗?真的有不成却亏损吗?有成就和亏损,就跟昭文弹琴一样。没有成就和亏损,就跟昭文不弹琴了一样。昭文弹琴,师旷击节,惠子倚靠在梧桐树下的辩论,他们三个人的技艺,都可以称得上是很高的了,所以直到晚年还享有盛誉。正因为他们有所爱好,一再展现给别人;他们各有所好,也想彰显于别人。不是别人想要了解的却勉强让别人了解,因此最终以“坚白论说”愚昧终身。昭文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导致终生没有成就。像这样的情况能叫做有成就吗?那么即使我没有成就,也能够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不能叫做成功的话,那么别人和我都没有成功。所以说迷惑世人的炫耀,是圣人要抛弃的东西。所以圣人不把“知见说”夸饰于人寄托在万物上,这就叫做以明。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①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毫②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③,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呼!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注释】

①俄而:形容时间极短。

②秋毫:秋天的毫毛。

③殇子:未成年就死去的孩子。

④凡:一般。

【译文】

现在我在这说些话,不知道和其他人说的话是否相同?还是不同的呢?无论是相同还是不相同。都能算是一类的了,和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讲一讲,宇宙开始,有一个没有开始的开始,还有一个没有开始的开始的开始。宇宙初始的形态有它的有,也有无,更有还没有无的无,更有还没有有无的无。突然之间就有了有和无,但是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和无,现在我说了这些话了,但是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说了?还是没有说?

天下没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了,泰山也是小的:天下没有比未成年就死去的孩子更长寿的了,彭祖也是夭折的。天与地和我共生,万物与我是一体的。既然一体,能有什么语言吗?既然一体,能没有什么语言吗?整体加上语言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就是三了。就这么算下去,即使是善于计算的人也不能够算出最后的结果。更何况我们这种凡人呢?从无到有已经有了三,更何况是从有到有呢?不用去算了,顺其自然吧。

【原文】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①,为是而有畛②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③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④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⑤,大勇不忮。道昭⑥而不道,言辩而不及⑦,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⑧。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⑨光。

【注释】

①常:常论,定论。

②畛:界限。

③六合:指宇宙。

④分:区分。

⑤嗛:通“谦”,谦虚。

⑥昭:昭示。

⑦及:到。

⑧天府:天然的仓库,这里是指宇宙。

⑨葆:隐蔽,隐藏。

【译文】

道原来是没有界限的,语言原来也是没有定论的,为了争论才划出许多界限来。

请让我说一下这些界限,比如有左右,有伦义,有差别,有区分,有辩解,有争论,这就叫做八德。宇宙以外的事情,圣人不去论说;宇宙以内的事情,圣人论述却不评价;春秋那些史书是记载先王治世的,圣人只是论说却不进行争辩。天下的事情有能分别的,有没有分别的,有要争辩的,有不要争辩的,这是怎么说的呢?圣人藏在心里,众人争辩不停互相显示。因此说:争辩的人都有自己没看到的一面。大道是没有名称的,善辩的人是不用言说的,至仁的人是不用展示自己仁爱的,最廉洁的人不会表示谦虚,最勇敢的不会受到伤害的。把大道讲明白了就不是道,用言语争辩就不如不用语言的,常守着仁就不能为仁,表现得太清廉了别人就不会相信,有害人的想法就不能够成为勇。这五个方面都能注意到而不会去做差不多就接近于道了。所以,能够在他不知道的东西前面停止,就达到极点了,谁知道不用语言的争辩,不用讲出来的道呢?如果有能知道的人,就是上天天然的仓库了,无论向里面灌输多少都不会满,无论从里面取走多少都不会枯竭,但是却不知道源头来自哪里,这就是隐蔽着的光明。

【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释然②。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③乎日者乎!”

【注释】

①宗、脍、胥敖:国家的名字,都是小国。

②不释然:释,喜悦;不高兴的样子。

③进:胜过,更进一步。

【译文】

从前尧问舜:“我想进攻宗、脍、胥敖这三个国家,每次上朝的时候心里都不安宁,这是什么原因啊?”顺回答:“这三个国家的君主,就好像在蓬蒿艾草中生存着一样,你为什么要不安宁呢?从前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的时候,光亮能够照耀万物,更何况你的德行比十个太阳的光芒还更胜一筹呢!”

【原文】

啮缺①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②,鳅然乎哉?木处则惴傈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③,麇鹿食荐④,蝍蛆⑤甘带,鸱⑥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狻猵狙⑦以为雌,麇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⑧。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⑨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①啮缺、王倪:人名。都是虚构的人物。

②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

③刍豢:泛指家畜。

④荐:长得茂盛的草。

⑤蝍蛆:蜈蚣。

⑥鸱:猫头鹰。

⑦猵狙:与猴相像,却不属于猴类的一种动物。

⑧决骤:快速奔跑。

⑨冱:结冰。

【译文】

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万事万物之间的共同之处吗?”

王倪答:“我怎么能够知道呢?”

啮缺又问他:“你知道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吗?”

王倪回答:“我怎么能够知道呢?”

“那么万事万物就没有办法去认识了吗?”

王倪回答说:“我怎么能知道呢?虽然是这样,还是让我来说说吧。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暂且让我问一下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会腰痛半身不遂,那么泥鳅呢,会这样吗?人爬到很高的树上就会恐惧害怕,那么猴子也会这样吗?这三者到底谁才是合乎正道的呢?人吃家畜,麋鹿吃长得鲜美的草,蜈蚣把小蛇当成美味,猫头鹰和乌鸦都吃老鼠,他们四个谁的口味才是合于正道的呢?猿猴和猵狙互为配偶,麋鹿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和鱼交配。毛嫱和丽姬,人们都认为美,鱼见了她们会游到海底深处,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会快速的奔跑,她们四种到底谁才是合于正道的美丽呢?让我来看的话,仁义的开端,是非的途径,混乱纷杂,我怎么能够分辨出来呢?”

啮缺说:“你不明白利害,难道道德高深的人也不明白吗?”

王倪回答说:“道德高深的人太神了!焚烧山泽林木不能使他感觉到炎热,江河冻结起来也不能够使他感觉寒冷,疾雷劈山,狂风卷起大浪都不能使他感觉到震惊,这样的人,他们驾着云气,骑着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生和死对他们都没有影响。更何况是利害的观念呢?”

【原文】

瞿鹊子①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②:‘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③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④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⑤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⑥。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笔,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⑦然,而以是相蕴⑧。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⑨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⑩。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注释】

①瞿鹊子、长梧子:人名,都是虚构的人物。

②夫子:这里指孔子。

③缘:遵循。

④孟浪:轻率的,不切实际的。

⑤听荧:听后感到疑惑不明白。

⑥炙:用火烤。

⑦尽:全部。

⑧蕴:蕴积,蕴藏。

⑨蕲:祈求。

⑩吊诡:奇异古怪。

旦暮:早晨和傍晚,指时间比较短。

【译文】

瞿鹊子向长梧子请教说:“我听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圣人不去从事世俗的事情,不去追逐利益,不躲避灾害,不喜欢妄求于世,不拘泥于道,没有说话却好像说了,说了话又好像没有说,因而心神在俗世之外遨游。’孔子认为这些话是无稽之谈,我却认为这是妙道的行径,你认为怎么样呢?”

长梧子答:“这些话即使是黄帝听了也会疑惑不解,孔丘又怎么能够了解呢!而你又操知过急,就像看到了鸡蛋就想得到一只报晓的公鸡,看见弹子就想吃到烤的鹗肉一样。我暂且给你说说,你姑且听听如何?圣人依傍着日月,胸怀宇宙,和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对混乱复杂的是非置之不理,把世俗的尊卑、贱贵分别看做是相同的。大众熙熙攘攘,圣人则浑然相安,把古今的无数变化糅合在一起,自己却是精纯的。万事万物都一样,相互蕴积于精纯中。”

“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困惑呢?我怎么知道怕死的不像那些流落在外不知道回家的人呢?丽姬是艾地守疆土人的女儿,刚被迎娶到晋国的时候,她把衣襟都哭得湿透了;她到晋国的宫里时,和国王一起睡在舒适的床上,吃着美味的肉食,就后悔自己当初不应该伤心的哭泣。我又怎么能知道死去不应该后悔当初的贪生呢?梦中梦到饮酒取乐的人,醒来以后可能会遇到悲伤的事情而哭泣;梦里悲伤哭泣的人,醒来以后可能会有一场打猎的快乐。人在梦中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甚至有时梦中还会再做梦,醒后才知自己在做梦。只有相当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就像是一场梦。但愚昧的人却认为自己是清醒的,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国君和臣子都是鄙陋的。我感觉孔丘和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我也是梦中。这些话,可以说是奇怪的言论,万世以后或许会遇到一个大圣人,能够了悟这个大道理,和早晚遇到的一样。”

【原文】

“既使我①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黮暗②,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③,所以穷年也。何谓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④,故寓⑤诸无竟。”

【注释】

①我:指长梧子。

②黮暗:幽暗不明。

③曼衍:变化。

④竟:境地。

⑤寓:寄托。

【译文】

“假使我和你进行辩论,你胜过我,我没有胜过你,你真的对吗?我真的是不对的吗?我胜过你,你没有胜过我,那我果真是对的,你果真是错的吗?还是我们两个人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呢?还是我们两个人都是对的,或者我们都是错的?我和你都不知道,凡人都是有偏见的,我们让谁来判断是非呢?如果请和你观点相同的人来判断,他和你的观点相同,怎么能够进行判断呢?请和我相同观点的人判断的话,他和我的观点相同怎么判断呢?如果请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来进行判断,和我们的观点不同,怎么进行判断呢?请和我们观点相同的人来判断,既然和我们的观点相同,怎么判断呢?那么,我和你还有别的人都不能够判断谁是谁非了,能等待谁来判断呢?”

“变化的声音是相对立而成的,如果它们不对立,就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我的言论不守常规,顺应着变化过一生。什么叫做用“自然的分际”调和是非呢?

任何事物有是就会有不是,有然就会有不然。是果真的是,那么它和不是就有区别,如果这样就不需要争辩了;然真的是然,那么它和不然的区别就不需要争辩。忘记生死年龄忘记是非仁义,在没有穷尽的领域里遨游,因此也就能寓托于无穷的领域。”

【原文】

罔两①问景②曰:“曩③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④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注释】

①罔两:影外微阴的影子。

②景:通“影”,影子。

③曩:刚才。

④待:依靠。

【译文】

影子外面的阴凉问影子说:“刚才你移动,现在你又停下来了;刚才你还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了;你为什么没有自己独特的操守呢?”

影子答:“我因为有依靠的东西才会这样吗?我依靠的东西又有所依靠的东西才是这个样子的吗?我所依靠的东西就好像是蛇依靠肚子上的鳞和蝉依靠翅膀吗?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怎么能知道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①胡蝶也,自喻适志②一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③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④。

【注释】

①栩栩然:翩然飞舞的样子。

②适志:合乎心意。

③蘧蘧然:睡觉的时候突然惊醒的样子。

④物化:指事物之间融为一体。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