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无私被诬蔑为反复无常的小人;立志为了公众的利益,却被说成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愿意因为私怨得罪人,却被说成要兴兵戒备。道德高尚却被谗言攻击,仁德的人被罢免,傲慢骄横的人却得到重用,天下幽暗危险,恐怕一时的英杰早已失去了。
蛟龙被看成壁虎,猫头鹰却被看成凤凰。比干被挖心,孔子被拘留在匡地。他们的智慧是多么明晰,他们的遭遇却是那么不吉祥!他们想要实行的礼仪是多么美好,世上的人又是多么的昏暗不明啊!浩瀚的上天一去不复还,他们的忧虑没有完结的时候。经过千年之后必定会达到安定,这是古代的常理。弟子们勤勉地学习,上天是不会忘记的。圣人拱手而立,等待上天赐予时机。我愚昧而又疑惑,愿意听听他人的见解。
【原文】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①,何其塞②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琁③、玉、瑶④、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闾娴⑤、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注释】
①远方:这是一种委婉之辞,实指荀子所在的楚国。②塞:阻塞,指仕途不畅,贤能不被任用。③琁:同“璇”、“璿”,美玉。④瑶:像玉一样的美石,美玉。⑤闾娵:战国时魏惠王的美女。此文指代美女。
【译文】
小歌唱道:想起那遥远的地方,是何等的闭塞啊!仁德的人被罢免,残暴的人到处横行。忠臣快要危险了,奸人得到重用。
美石、美玉、珠宝,却不知道佩戴。把粗布和锦帛放在一起,不知道它们的区别。美女闾娵和美男子子奢都没有人为他们说媒。嫫母、力父这样丑陋的人却受到欢迎。把盲人作为明亮,把聋子当作耳聪,把危险当作安全,把吉祥看作凶险。呜呼,苍天啊,我怎么能同这样的人同道呢!
【鉴赏】
“赋”的意思是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配乐歌唱而朗诵(又叫“不歌而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是赋的句式更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篇描写一件事物。其中前一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一半则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本篇篇末的一首诗和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明晰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意味。
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精典事例】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词赋大家,他的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名篇大赋。但是民间流传最久还是他和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并且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他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司马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司马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梁孝王去世后,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此时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司马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司马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
临邛县令天天都来拜访司马相如。最初,司马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相如,相如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司马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司马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司马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会完毕,司马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去找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司马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
有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文君就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的就是贾谊和汉孝文帝之间的故事。贾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却不能施展抱负,最后33岁就逝世了,的确是文坛的一大损失。
贾谊,祖籍洛阳,汉朝初期人。
贾谊幼时聪敏勤学,能诗会文,才学斐然。18岁以前,贾谊在家乡便闻名遐迩。当年,吴廷尉被朝廷任命为河南太守,此人也是一位颇有才学之士,又以惜才爱才而备受人们称誉。吴太守上任之后,很快就听说了贾谊的诸多事迹,于是将其召至门下,甚是爱惜。
孝文皇帝继承帝位之后,听说吴太守施政有方、官声颇佳,便召其入朝重用。
吴太守升迁之时,携贾谊同往京城,并将贾谊郑重推荐给了孝文皇帝。孝文皇帝见贾谊的确博学多才,是天下少有的才子,便封给贾谊博士的职位。
当时,贾谊刚刚二十出头,是同僚之中最年少的一位,但朝廷每次交由他们讨论实施的诏令送来时,其他人大都不能发表什么独到新颖的见解,惟有贾谊一人能够语出惊人,不由得令众长者甘拜下风。
孝文帝见贾谊小小年纪,便有如此不凡的才学和胸襟,一年之内,便破格将其擢升为太中大夫。
孝文帝继位不久,汉室江山已日渐巩固,国家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社会秩序日渐良好,开始呈现太平盛世的景象。于是,贾谊上书孝文帝,劝谏孝文帝趁天下太平之机,在全国境内修行历法、统一礼制、大兴礼乐,以显天子之威。孝文帝准允了贾谊的建议,并让他负责起草实施办法。贾谊奉命之后,更是勤奋努力,恪尽职守,颇得孝文帝的赞赏。
但贾谊的年少得志和青云直上,让许多朝中老臣心怀不满,有人趁机向孝文帝进谗言,认为贾谊年少初学,便有专欲擅权的倾向。孝文帝听这类话的次数多了,不由得动摇了过去对贾谊的看法。最后,贾谊被调离京城,出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虽然年少,但经此宦海沉浮,对世事的认知也多了几分凝重,此次他被贬出京,心情非常抑郁,以致渡湘水时,瞻仰先贤遗迹,不由得感伤人怀,作了《吊屈原赋》。
在此赋之中,足见其悲世怜人的自伤情怀。
贾谊被贬居长沙,虽为长沙王太傅,但对一个年轻气盛、有满腔抱负的青年来说,形同闲居。而文人学士,又多以情感细腻而着称,所以贾谊某日见一只鸟飞人自己房内,便不禁浮想联翩。因长沙称此鸟为“服鸟”,于是他又作了《服鸟赋》。
一年之后,贾谊入朝叙职,孝文帝见到他之后,有恍如隔世之感。两人谈论治国之道,孝文皇帝又生垂爱之意,直至夜半方才允许贾谊返回。
随后,孝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乃孝文帝最钟爱的儿子,让贾谊来教导他,足见孝文帝对贾谊才学的认同和敬重。
其问,孝文帝加封准南厉王等四人为诸侯,贾谊认为诸侯势力过于庞大,既不合礼制,又失控于朝廷,故而力谏孝文帝。但孝文帝不听。
又过了几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过甚,从此郁郁寡欢,也于次年离世,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