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两个东西换取两个东西,没有人会这么做的,因为数量关系。遵循道义而行动,就好像拿一个东西来换取两个东西,这又有什么损失?背离道义而根据自己内心来选择,就好像拿两个东西换取一件东西,这又有什么得到?积累了百年的欲望,换取一时的满足,就是这样还去做,这实在是不知道简单的数量关系。
【原文】
有尝试深观其隐而难其察者,志轻理而不重物者,无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无之有也。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①而体不知其安。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间而嵘②之则不能离也。故向万物之美而盛忧,兼万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故欲养其欲而纵其情,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乘轩戴绕③,其与无足无以异。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
【注释】
①平:通“枰”,独坐的板床。簟:竹席。②嗛:与“慊”、“歉”等同源,不足。③轩:一种有篷遮蔽的车,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等达官贵人所乘。絻:同“冕”,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
【译文】
我曾经试着深入观察隐蔽而又难以揣摩的人类心理,凡是内心轻视道义道理而又不重视物质的,根本没有;重视外物而又内心不忧虑的人,根本没有;行为背离道义道理而又不遭受危险的人,根本没有;遭受外来危险而内心不忧虑的人,根本没有。
内心恐惧,就是嘴里吃着美味佳肴也不知道味道,耳朵听着美妙的音乐也不知道旋律,眼睛看着华丽的衣服也不知道形状,躺在轻暖的褥子上,底下铺着平整的竹席,身体也不会安逸。所以,享受着世间的美妙却不能得到满足。即使得到一会儿满足,忧虑的心情还是不能离他而去。所以,享受着世间万物的美妙而怀有忧虑的心情,得到万物的利益却危害着自身。像这样的人,他追求物质,是为了养生命还是为了伤害生命呢?所以,想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想要放纵自己的本性就会危害自己的身体,想要得到享乐就会伤害自己的心志,想要得到好名声就会败坏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即使封侯了或者成为君主了,也与盗贼没有什么区别;乘着高车、戴着贵冠,也与衣食不足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被物质役使的人。
【原文】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①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②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履而可以养体,局室、芦帘、橐蓐③、机筵④而可以养形。故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和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己役物。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注释】
①佣:通“庸”,一般,平常。②蔬食:同“疏食”,粗食。③槀:谷类植物的茎秆。蓐:草垫子。④机:通“几”,几案,小桌子。筵:竹制的垫席。
【译文】
心情平静愉快,即使颜色不如一般的也可养眼,音乐不如一般的也可满足耳朵,蔬食菜羹也可满足口欲,粗布衣服、粗麻鞋子也可满足身体,小屋子、芦苇做的窗帘、草褥子、低矮的桌子也可满足身体要求。所以即使没有世间万物的美妙享受也可享受,没有高官厚禄也可得到好名声。像这样的人若是得到天下,就会为天下想得多,为自己享受想得少,这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物质的人。
没有根据的话语,没有人体验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谋略,君子要慎重地对待。
【鉴赏】
本篇主要论述了名称与它所反映的实际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制定名称的问题。它是中国古代逻辑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阀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上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讲的是正名的重要性。名分关系着礼乐、刑罚,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以荀子也写了《正名》来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正名思想。
荀子认为,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但是这种“约定俗成”又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内容为基础的,所以确定名称时要“稽实”。在这里,荀子发扬了他尊重客观事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其他一些只是空谈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我们赞赏、学习。
另一方面,名称虽然受制于实际内容,但它一经确定,又能对实际内容发生影响,即“名定而实辨”。名称是随着时间和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社会政治领域内,“正名”能“明贵贱”、“辨同异”、“率民而一”,这也就是荀子强调“正名”的政治内涵。从正名出发,篇中还论述了辩说的问题,并批判了有关欲望方面的异端邪说。
【精典事例】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按功劳的大小来分封功臣。这也是我国实行分封制的首创,直到后来,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分封制才基本消亡。
西汉高帝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凡是在战斗中冲锋陷阵的将领,都按照功劳大小接受封赏。一些还未受封的人焦急不安,惦记着自己的功劳大小,互不服气,日夜争吵不休,封赏难以顺利进行。
这天,刘邦坐在洛阳南宫,放眼望去,远处不少将领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沙地上,神情激动地低声交谈。他很纳闷,不解地问陪在身边的留侯张良:“他们这么神神秘秘地在说些什么?”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么?他们在谋反。”
刘邦大吃一惊:“什么?天下刚刚太平安定,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反?”
张良解释:“陛下由布衣起兵,依靠他们才夺得天下。如今陛下作了天子,封赏的功臣都是同陛下关系密切、受陛下喜爱的人,杀掉的都是陛下平时切齿痛恨的仇人。现在军吏正在统计战功,但天下再大也分封不了所有的有功之士。他们害怕不可能全部封赏,又害怕陛下记恨他们平日的过失而杀了他们,所以聚在那儿准备造反呢!”
刘邦忧心忡忡地问:“这可怎么办才好?”
“群臣知道主上平生最憎恨的人是谁?”
“该是雍齿了,我还和他有旧账没算呢!他有好几次逼我陷入困境,让我蒙受奇耻大辱。我恨不得杀了他,只是念他功劳显着,才不忍心下手。”
“那就先封雍齿,让群臣放心。群臣见陛下最痛恨的人都能得到封赏,人心也就自然安定了。”
刘邦很欣赏张良的妙计,马上大开宴席,召集群臣开怀痛饮。酒席间宣布雍齿为什方侯,并命令丞相和御史们加快定功封赏的步伐。
酒宴结束后,群臣们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田横原来是齐国的君主,后来逃到海岛上。刘邦统一天下后,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回来。但是一个原来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当上了皇帝,自己还要去做他的大臣,这对于心高气傲的田横来说,是一种侮辱,所以他自杀了,追随他的五百个人也都自杀了。
汉高帝刘邦平定天下之后,田横怕遭杀害,便与五百名部下迁住在海岛上。高帝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曾平定齐地,齐地贤能的人大都归附了他,今流亡在海岛中,如不加以招抚,以后恐怕会作乱。于是就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田横推辞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朝的将领,我很害怕,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报,高帝便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有谁敢打他人马的主意,即诛灭家族!”随即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高帝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说道:“田横若能前来,高可以封王,低也是个侯。如果不来,便要发兵加以诛除了。”
田横便和他的两个宾客乘坐驿站的传车来到洛阳。在离洛阳还有三十里的尸乡驿站时,田横向使者道歉说:“为人臣子的人觐见天子时,应当沐浴。”
于是田横住了下来,对他的宾客说:“我起初与汉王一道面南称王,而今汉王做了天子,我却是败亡的臣虏,称臣侍候他,这本来已经是非常大的耻辱了。何况我还煮死了人家的兄长,又同被煮人的弟弟并肩侍奉他们的君主。即便这位弟弟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难道我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况且陛下想要见我的原因不过是想看一看我的容貌罢了。现在斩去我的头颅奔驰三十里给高帝送去,神态容貌还不会变坏,仍然还是可以看的。”于是就用刀割断自己的脖子,宾客捧着他的头颅,随同使者疾驰洛阳奏报。
刘邦说:“田横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这难道不是很贤能的吗!”于是为田横流下了眼泪。接着授予田横的两个宾客都尉的官职,调拨士兵二千人,按安葬侯王的礼仪安葬了田横。下葬以后,那两位宾客在田横的坟墓旁挖了个坑,相继自刎而死,倒进坑里陪葬田横。高帝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惊,认为田横的宾客都很贤能,便派使者前去招抚还在海岛上的五百人。当使者抵达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