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10484000000043

第43章 明清地方文书档案遗存述略(3)

徽州文书 主要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以及黄山市属各县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徽州文书的面世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流落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徽州人开始把一些契约文书拿到市场上出售。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方豪先生在南京即购到一批徽州文书。之后,他以“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为副标题,将其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共12篇报告,发表在1971—1973年台湾复刊的《食货月刊复刊》。而徽州文书的大规模面世则是在1950年代。契约文书本是官府或民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直接产生的文字资料。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徽州已是可与苏杭相比肩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之地,公私交往频繁,产生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契约文书;徽人健讼,契约意识很强,动辄写立字据,并加以珍藏;其地山限壤隔,战乱较少;徽州宗族发达,世代相承不断,多个世代积累的文书以人户为中心而被保存下来;以上这些成为徽州地区有大量的契约文书被遗存下来的根本原因。1949年以后,在时代变迁这一大背景之下,特别是当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之后,历史上原本作为物权书证或交易凭证的契约文书,已失去了它的法律效用,一度从家珍变成了“弃物”,被当作废纸卖给造纸厂,开始大量面世。这引起了有关领导和有识之士的关注。于是开始组织收购和从造纸厂中进行挑选抢救,然仍有相当大数量的契约文书被作为造纸原料毁掉了,被抢救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当时在徽州本地收购徽州文书的,主要是由余庭光负责的屯溪古籍书店进行的,而后转给北京的中国书店售给各收藏单位。亦有收藏单位到徽州直接收购的,然数量有限。这一抢救和收购活动延至1960年代文革之前。1980年代以来,随着徽学研究的兴起,徽州文书的面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单是1990年代之后各单位及个人新收藏的徽州文书总计就在20万件以上。现在仍有一些契约文书收藏在徽州地区民间,尚未发掘出来。徽州文书的类型大量属于民间保存的契约文书,官府册籍只占少数。主要有土地买卖契约、佃约、合同、阄书、祭祀簿、置产簿、商业账簿、赋税凭证、鱼鳞图册、诉讼案卷、会簿会书、便用杂字、信函书札等等。其特点是数量大,有学者最新估计徽州文书的遗存总数在五十万件左右;种类多,涉及基层社会各个方面;跨越历史时代长,从宋元直至明清民国时期,特别是明、清、民国各个朝代都有大量文书遗存;其中不乏多个种类的珍贵的文书档案,更有数千册簿册类文书,研究价值极高。

山东曲阜孔府明清档案 山东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原为保存于曲阜衍圣公府的文书档案。孔府之中本设有典籍官,专门保管文书册籍。原孔府档案分朝贺、承袭、奉祀、查修、宅基、地亩、人丁、词讼等二十八类,按《千字文》顺序编号。1956年,曲阜文物部门在南京档案史料处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协助下,对孔府各厅房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裱糊,重新分类、编目,至1959年基本完成建档立卷工作。该档案上起明嘉靖十三年(1534),下迄1948年7月,按年代分为明代、清代、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时期等八个阶段。又按类别分为袭封、宗族、属员、祭典、土地等十二大类。共九千余卷,计二十余万件。孔府档案保存有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后裔的封爵赐土文件;宫廷、官府与孔府的往来文书;衍圣公朝觐、奏折、表文;孔府祭田、学田契约;祭祀筹办及礼仪账册;租银及开支账簿;官属员役册籍;佃户抗租、抗差等各方面档案资料。内容十分广泛,保存基本完整。这批档案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时间跨度最长的贵族私家档案,是研究孔氏家族史及中国封建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料。

河北获鹿清代编审册 河北省档案馆藏(石家庄)。该馆所藏获鹿县清代档案共1909卷,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是获鹿县《编审册》。清康熙初年,废止了明代以来的黄册制度,而在南北各地普遍实行了编审制度。编审册遂成为清代前期官府征调赋役的基本册籍,按制每五年编审一次,南方以里甲为单位,北方则以社甲等为单位,仍采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式,详细登录各户户丁、事产,田土买卖推收,科则税额及其变动情况。现存获鹿编审册档案,起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止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时间长达65年;涉及当时获鹿县18个社中的17社,全县181个甲中的139个甲,达四分之三强。现存总计近五百册,保存完整的有二百三十余册。这一长时段、大范围的农村各户事产及户丁的登录档案,所载资料十分难得,备受学者关注。其对于经济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浙江兰溪清代鱼鳞图册 兰溪市财税局收藏。清同治年间编造、民国时期补造。兰溪地处浙东,历史上曾多次攒造鱼鳞图册。清咸丰末年,太平军占领兰溪,县衙被焚,册籍不存,清政权恢复后于同治年间重新编造。至民国时已有不少损佚,又加以补造。兰溪鱼鳞图册现存746册,缺74册,载有清同治时期兰溪城乡35个市镇159个图册土地经理等情况,所存仍达原册籍的九成。鱼鳞图册是宋代以后官府经理土地而攒造的册籍,它以田土为中心,以县为单位,按《千字文》顺序编造,详载每块田土的土名、类别、四至、图形,亩步、面积、税额,以及业主、分庄、佃户等等,成为登录土地相关资料的原始档册。各地遗存的鱼鳞图册总计虽有数千册,但多零散而不完整,作为一个县范围整体性遗存下来的,迄今发现只有两个地方,一是徽州府休宁县鱼鳞图册,达千余册;另一个即是兰溪鱼鳞图册。它们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产权所有、租佃关系等较为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福建明清契约文书 主要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收藏的契约文书,为1958年以来从该省许多地区搜集而来,总数近五千件。其中少量属明代文书,大部分为清代文书。文书分布的地区涉及闽中、闽东、闽南、闽北等福建大部分地区。主要类型有土地、山林等典卖契约、租佃契约、借贷文书、经济合约、人身典卖文书、家族财产与婚姻文书、经济诉讼文书等,此外,还有一些文书群,即其中一些文书相对集中于某县某一都里,或集中于某一家庭,或集中于某一块田地山林,更具研究价值。这批文书既显示了明清时代一般的契约程式和内容,也鲜明地反映出明清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特点,如找价之风尤甚,一田二主广泛存在等等。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和历史系所藏契约文书,亦为1950年以来,从福建厦门、泉州、闽北地区、寿宁县及其他市县搜集的各类民间文书,近三千件,所属时间自明万历年间迄20世纪50年代。文书种类以买卖、租佃等契约文书为主,还有数量较多、时间集中且归户性很强的警察捐收据及工业捐税收据等,成为该地区捐税史及工商业发展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上海道契 上海档案馆收藏。总计三万余号。道契是清朝后期上海、天津等地的地方政府签发给外国人租地经商和居住的地契,因由“道台”签发,故称“道契”。“道契”为中英文对照,详细标明该地块原中国业主姓名、地理方位、承租该地块的外国人名或企业与机构名、租金等,并记录地块承租权转移的经过

及性质。上海“道契”签发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直至民国时期。是研究租界史、房地产史、土地关系史、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等的珍贵资料。

四川南部清代县衙档案 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藏。计18070卷,约十万件。

南部县衙档案,上起顺治十三年(1656),下迄宣统三年(1911),涵盖了有清一代。该档为南部县正堂所属各房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该县同上级、下级和平级衙门之间的往来公文,处理各种公务的相关文件、资料等等,种类齐备,名称繁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宗教、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实为清代县衙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全方位记录。其整理先以十朝分排,再以吏、户、礼、兵、刑、工、盐等七房分列,基本保留了档案的原貌。因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被誉为“地方文献宝库”。该档案系现存最完整、最系统、时间跨度最长的清代县衙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四川巴县清代文书档案 四川省档案馆藏。计十一万三千余卷。时间跨度自清乾隆元年(1736)至宣统三年(1911)。该档案曾经四川大学历史系整理,仍按吏、户、礼、兵、刑、工等分房立卷归档;又按政务、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交通运输、财税、金融、文教卫生、军事、司法、重要事件分类,以朝代顺序排列。其中司法档案近十万卷,占其绝大部分,按诉讼性质与问题,分为司法体例(总类)、命案、地权、房屋、借贷、欺诈、家庭、妇女、商贸、斗殴、盗窃、租佃等二十一个专项。巴县档案内容涉及农工商业、财政金融、司法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为清代县衙档案的又一重要遗存。

直隶顺天府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天府为清代京畿地方行政官署,现存档案自雍正起,至宣统止,共4万余件。其内容分为:职官官制、民政警务、宪政、法律词讼、财务金融、工业交通、农林商务、外事往来等等。其中各县衙门档案如宝坻县档案等,涉及清代地方社会行政、司法、民事等诸多方面,研究价值很高,已被学者关注和利用。

江苏太湖厅档案 南京博物院藏。本属清代苏州府太湖厅衙门档案,现存110件。同档案又有31件,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所藏太湖厅档案,起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止于宣统元年(1909年)。这些档案有官府上下行文书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书,其内容丰富,尤以诉讼文书居多,保存有数十个案件的档案资料,并涉及洞庭商人活动、钱粮征收实态、银钱比价、环境整治、治安教育等地方社会诸多方面,实为难得的清代江南地方文书档案。

安徽南陵县档案 安徽省档案馆藏。计数百件。时间跨度为清光绪十年(1884)至二十年(1894)。系清末南陵县衙承办诉讼案件遗存档案,保存比较完整,其中有县衙治理词讼的四柱清册,缉拿人犯的差票、批文,各种民事、刑事案件的诉状、禀状、判词等。亦属珍贵的地方诉讼文书档案。

台湾淡新档案 台湾大学图书馆藏。计一万九千余件。淡新档案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淡水厅、台北府及新竹县的行政与司法档案。经戴炎辉教授等主持整理,档案现分为行政、民事及刑事三门,门下并分类、款、案、件,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台湾行政、司法、经济、社会等的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淡新档案以其最具规模、完整系统及时间跨度长等,而成为现存的清代台湾省、府、州、县厅署档案的典型代表,亦是中国明清地方文书档案遗存的重要代表之一。

内蒙古盟旗衙门档案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内蒙古东部垦务档案汇集、呼伦贝尔都统衙门档案、喀喇沁旗札萨克衙门档案等,计五万余卷。多为蒙、满文字文书。档案内容有王公世袭、官员任免、军事驻防、关防刑狱、民事诉讼、人丁户口、蒙旗垦务,灾民救济等等。对内蒙古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如喀喇沁中旗札萨克衙门档案,共三万八千余卷,为该旗衙门与理藩院、卓盟盟长、同盟各旗之间来往文件,以及办理旗下各种公务文件,其中有官员任职、兵丁名册、户籍统计、救灾赈济、旗仓收租、土地分放等等。文书90%以上为蒙、满文,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