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蔚蓝旖旎的海洋(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478500000005

第5章 海洋地理篇(4)

太平洋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

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太平洋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在太平洋生活着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海兽有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

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S”形的大洋——大西洋

大西洋位于欧、非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

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南接南极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岛-格陵兰岛南端—戴维斯海峡南边-拉布拉多半岛的伯韦尔港与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

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627米。最深处达9219米,在波多黎各岛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沟中。平均盐度为354‰。亚热带纬区最高可达373‰。

重要的属海和海湾有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哈得孙湾、巴芬湾、圣劳伦斯湾、威德尔海、马尾藻海等。

重要的岛屿和群岛有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纽芬兰岛、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中的许多群岛。格陵兰岛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棚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岭主体向东向西还伸出许多横的山脊支脉,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岭(鲸海岭),伸向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丘。南桑威奇海沟深达8428米,为南大西洋的最深点。中大西洋海岭的北端则相反,海底逐渐向上隆起,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深不到600米。

大西洋气温年温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地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度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度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000~1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

大西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鱼、鲭、毛鳞鱼等,其它尚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极大陆附近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捕获量也很大。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和地中海均蕴藏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个性”独特的大洋——印度洋

印度洋位于亚、非、澳洲及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7491.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处为7209米(爪哇海沟)。大陆架虽不算大,但也有317万平方公里。印度洋是个“个性”独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横贯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体部分处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这些热带气候区内,因而人们称其为“热带性海洋”。这里的水面平均温度可达到20~27℃,平均含盐度达34.8‰。其中,红海盐度达41‰,为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个别地点曾测到270‰以上的盐度值,几乎达到饱和溶液浓度。印度洋在洋流运行上,还有个近似于“游戏”的奇特现象,即北部海随着季节的不同。会产生所谓方向相反的独特“季风海流”。其流动方向是:冬季受亚洲大陆高气压和赤道低气压制约,印度洋北部会吹东北季风,形成了反时针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变成低气压中心,夏季风由西南向东北输送,又形成了正时针海流。这种随季而变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没有的。

印度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的最大产地。20世纪80年代,这里即有32个海底油田投入开采,产油量占世界海底石油产量的1/3以上。从波斯湾到西欧、日本、美国的航线,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海生哺乳动物中的儒艮,为印度洋的特产,由于这种动物形状似人,又有“人鱼”之称。印度洋的东、北、西三面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繁多,构成一种奇特的海滨森林景观。

印度洋的地质年代非常年轻,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洋,它是冈瓦纳古陆破裂和解体的产物。但其洋底的地壳扩张形式,却颇具特色:它不但有东西方向的扩张运动,还有南北方向的扩张运动。在大扩张运动中,同时又“套”着小扩张运动,如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主体的分离,就是一种特殊的洋底小扩张运动的结果。印度洋板块北行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时,产生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山北的青藏地区,抬升为世界最高的高原。所有这些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扩张运动,总合起来,就形成了印度洋底复杂的地形结构。印度洋今日的“人”字型大洋的中脊,即为印度洋底地壳产生的地方。在大洋中脊的周围还形成了不少海盆。

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部的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洋。介于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的4.1%。平均深度1225米,最大深度(位于格陵兰岛东北)5527米。因面积小,又称北极海。大陆架面积占大洋的39.6%。这里全年气温较低。洋底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里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挪威海北冰洋的边缘海。与巴伦支海的界线是挪威北角与熊岛连线,与格陵兰海的界线是扬马延岛同冰岛的连线;冰岛—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挪威塔德角是其同大西洋的分界。面积138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鲱、白鲑等鱼。

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

在全世界的大海中,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有八个,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只有三个,4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只有珊瑚海一个。珊瑚海的总面积达到479.1万平方公里。

珊瑚海是南太平洋的属海。它的西边是澳大利亚大陆,南连塔斯曼海,东北面被新赫布里底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伊里安岛)所包围。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有9174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

珊瑚海地处热带,全年水温都在20℃以上,最热的月份超过28℃。它的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流入,海水清澈透明,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米以下的物体,水下光线充足。海水的盐度在27—38‰之间。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合珊瑚虫的生长。细小的珊瑚虫便在大陆架和浅滩上繁殖生长,发育成为众多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一般只是略略露出水面,色彩斑斓地点缀在澄清的碧水中,呈现出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

珊瑚海中有着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礁石周围的海水中,飘动着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生物,同珊瑚的色彩相映衬,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

珊瑚海中还生活着成群的鲨鱼,因此有的人又称它为“鲨鱼海”。

没有海岸的海——马尾藻海

有海必有岸,似乎是常识。然而,在大西洋中却存在着一个没有岸的海,它的名字叫马尾藻海,又叫萨加索海。它实际上只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提到马尾藻海,不得不提及哥伦布航海中的一个小故事。那还是在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9时16日他们的船队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片生气勃勃的绿色区域,惊喜地认为陆地就在前方。可是经过一段流行到达这片绿色区域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大片大片的茂密的马尾藻。他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摆脱马尾藻的纠缠,冲出这片绿色海域,仍然航行在浩瀚的大洋上。此后,这一片水域就被叫做马尾藻海。

马尾藻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40~75°之间,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在这广大的水域中,漂浮着密密丛丛的,以马尾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好似一派草原风光。

有趣的是,这些海草几乎都是漂浮的,尽管都很新鲜,却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之分,而是由主干、分枝和气束等组成。它们能直接从海水中摄取养分。所谓的“叶”,很像花瓣,呈黄褐色,含有叶绿素。据推算,马尾藻海中的海草有几千万吨之多。

如此多的水草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它们是从西印度群岛漂来的。但科学家们说,海草离开了苗床,要长时间保持新鲜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土生土长”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它们最初可能来自海底苗床,随后进化到具有海面漂浮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能长出幼芽。形成新草。如此子子孙孙地繁衍,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巨大规模。但是,无论上述哪种解释,都是属于推测,都没有足以说服人的科学证据。

红色的海——红海

红海是非洲和亚洲之间的狭长海域,是印度洋的地中海。红海南以阿拉伯海的亚丁湾与印度洋相接,北经苏伊士运河与大西洋的地中海相连。全长2250多千米,东西最宽处仅306千米,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60米,最大水深3039米。

由于狭窄,红海两岸岸线几乎呈平行趋势,并广泛地发育着珊瑚礁群,浅滩、暗礁和小岛极多。红海的中部有一道很深的海沟,人们称其为中央海槽。中央海槽大部分水深在1500米左右,其中段变化急剧,出现几处深邃裂隙,裂隙呈V字形,红海的最深处就在这里。裂隙深处有多处南北走向的炽热水潭。

红海是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大陆地壳断裂带的中间部分,是大陆分离的产物。大约在5000万年前,非洲大陆与亚洲大陆开始分离,3500万年前苏伊士湾开裂,2500万年前红海北部形成,300~400万年前,红海南部出现。运动速度估计为每年1.5~1.6厘米这种红色珊瑚是造成红海海水发红的原因之一。据科学家考证:现在红海仍以每年22厘米的平均速度继续分离着。

红海是名副其实的“红”海。通常情况下,红海海水的颜色与其他海洋无大区别,呈深青绿色。然而在有些时候,红海的部分水域海水会呈现红褐色。你若闭目想象一下,无际的海洋红浪翻滚,似火如血,那气势将何等壮观!其实红海的红,并不真是海水红,而是因为红海里有大量呈红色的海藻所致。当这种海藻繁殖旺盛时,海水的颜色就变红了。红海的名称也就是来源于这红色的藻类。

红海地处干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降水极少,年蒸发量可达2100毫米,而且没有常年河注入。故而红海是世界上盐度高、水温高的海域之一。平均盐度为40~35‰,平均水温23℃。有人估计红海全部海水更新大约需要20年的时间。全海区上空尘埃极多,故红海上空总是昏沉沉一片,能见度极差。加之沙暴、热闪光、暗礁险滩和水流湍急,再加之红海又缺乏天然良港,故在这里航行极为困难。然而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征服大自然,尽管红海的自然条件很差,但红海是人类历史上首见记载的大海域之一。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在海上从事商业活动,公元前1500年红海海图已绘制完成,公元前800年人类已提出了开凿沟通地中海运河的伟大设想,公元前就曾开凿过沟通尼罗河与红海的浅水水道。人类对红海的研究对解决大陆漂移和海底结构等海洋地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黑色的海——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