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10478200000052

第52章 辩论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2)

有一次,一对情人外出旅行,在车上和一位老先生相邻而坐。老先生风趣健谈,小姐和他谈得很投机,有说有笑。她的男友一肚子不愉快,小声对女友说:“小心点,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友安慰说:“放心好了,我是醉酒之意不在翁。”

他们的对话被老先生听到了,就自言自语地说:“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

老先生真是风趣,一改语序,既展示出自己的大度,也传达了对小伙子的批评。

更换语词时,替代词应该是定型的术语、习惯语、常用词,并且是听众所熟知的。听众不熟悉,则易造成不知所云的效果。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效果自是不同。一些简单明了的事理,如果仅用一般肯定否定式的言语作解,便会平庸乏味;如果能够离经背道,巧作阐释,使其理更明,语更新,便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许多道理只有违背常例才能得到精彩的解释。可是,违背常例不可荒唐,不可使自己真的违背了人们公认的道理。

汉武帝的时候,汾阳地方获得宝鼎,百姓将它献给皇帝,文武百官都祝贺皇帝得到周鼎,而寿王却说那不是周鼎。

皇帝于是对寿王说:“你说得出道理就让你活,否则就杀了你!”

寿王答道:“我听说周朝盛德,上应天时,下通泉穴,上天的报应,鼎是在周朝出土,所以称为周鼎。友好往来曾亲自于彭城寻求周鼎,竟不能得。现在汉朝从高祖继承周德以来,也昭显道德良行,布施恩爱惠泽,六合之内,和合一同,到了陛下之时更加兴盛,天上吉利兆头接连而来,征验祥吉之事,完全显现,上天为昭示有德之君,宝鼎自然而至,这是上天所要赐给汉朝的,是汉鼎不是周鼎啊!”皇上连连称好,当即赐给虞丘寿王黄金10斤。

要获得出奇制胜的论辩效果,关键是思维要“奇”,要有令人难测的奇思,不落俗套,见他人所不见,想他人所未想,独辟蹊径,别出心裁。

改变语句的次序,就能形成新的句意。这在论辩中经常用到,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论辩方法。这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使用。

巧拆文字,变换语序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合体字如会意字、形声字等,大都可以分成独立的几个组成部分,各部分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意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辩论中,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拆合来取得辩论胜利的一种方法。

文字拆合法和语言顺序变换法是辩论中常用的方法。

有一年,北京语言学院举行了一场由外国留学生主持参加的辩论会。辩论的主题为:男女平等——女性的出路。与会的各国留学生肤色不同,国籍各异,却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即汉语,可以说辩论起来有声有色,慷慨激昂。

正方认为,参加社会工作是女性的最佳选择,女性应在各方面同男子竞争。而家务劳动束缚了女性的才能,因此,家务劳动是男女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方则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女性最佳方案。妇女主持家务有助于家庭和睦。“男主外女主内”更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辩论很快向纵深发展。正当双方辩论唇枪舌剑、精彩激烈时,来自南斯拉夫的反方队员桑佐兰从容答辩道:

“汉字的‘安’字,即意味着女人应在家里,‘男’字则意味着男人做户外工作。中国文化是很古老的,如果中国人错了,那我们今天还有什么可辩论的呢?”

说着,他风趣地摊开了双手。他的精彩答辩引来了满堂喝彩。

在古文字中,“安”字是指女人居于室内,而“男”字指在田中劳动。桑佐兰通过对“安”、“男”两字的拆合,有力地反驳了对方,论证了反方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辩论效果。

苏轼的一个门生,春寒时节在家中书房独坐。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他见冷雨滴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个单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此联极妙,“冻”拆为“东”和两点;“洒”拆为“西”和三点水。但他沉思颇久,未得下联,只好先搁下。

过半年后,他又想起此对,依然对不上,只好去请教老师。当时正值暑天,苏轼不忙应对,却拿起刀来,切开西瓜待客。书生见苏轼总不开口,便急催“请恩师赐对”。苏轼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对给你了吗?”书生更急了:“没有呀,对在哪里?”东坡指着西瓜念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书生这才明白:“切”字拆为“七”、“刀”;“分”字拆为“八”、“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分客的情景。从此书生对苏轼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另外,语言顺序是语言单位的组合手段之一,特别是汉语语言单位的重要组合手段。在一个句子中,语言顺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往往很不相同。语言顺序变换其实就是通过巧妙变换语言单位的组合顺序来达到辩论取胜目的的方法。

同在生活中一样,语言顺序的变换在辩论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辩论者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就不能不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顺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语言顺序不同,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就不相同

有人问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何区别?”

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这里,亚里士多德巧妙地变换语言顺序,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目的。

2.语言顺序不同,给人的感受不相同

两名法学大学生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学习法典时可不可以吸烟。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便去找拉比,请他来做决断。

“拉比,”学生甲问道,“学习法典时吸烟行吗?”

“不行!”拉比非常生气地说。

学生乙走近拉比,问道:“拉比,人们在抽烟时学习法典行吗?”

“当然行!”拉比兴奋地说道。

其实,两位学生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即一边抽烟一边学法典,但因为两位学生说话的语言顺序不同,给拉比的感受就不相同,所取得的辩论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3.语言顺序不同,表达的因果关系不相同

1933年2月,英国作家萧伯纳到中国游历。鲁迅、蔡元培等人与他在宋庆龄家里欢聚。饭后,大家到花园散步。这时恰逢多天阴雨后天气初霁,柔和的阳光照在萧伯纳的银发上,蔡元培先生高兴地说:“萧翁,你真有福气,在上海看见了太阳。”

萧伯纳听了微微一笑,说:“不,是太阳有福气,在上海看到了萧伯纳,”

因为变换了语言顺序,萧伯纳的话妙趣横生,充满了诗情画意。

4.语言顺序不同,表达的语意主次轻重不相同

日本的一家布店店主,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顾客,就采用不同的语言顺序。对来自京都的顾客,店主会说:

“这虽是大阪的丝,但是,是在京都织成的布。”

而对于来自大阪的顾客,店主又会说:

“布是在京都织成的,但原料是大阪的丝。”

像这种句式,语言顺序不同,所突出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因此,会给无论是京都还是大阪的客人都留下很好的印象。

改变词序,换词替代

同一个语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不同的语词又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人们在说辩过程中,经常利用语词和概念的这种联系和区别,来达到说辩的目的。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吉与大学生对话受到欢迎,他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回答大学生的问题。一次,有个学生问他:“因为我看透了别人,所以我现在只考虑自己。你说我这样做对吗?”刘吉答道:“不对,正因为你只考虑自己,所以看透了别人。”

刘吉的回答与问话字面相扣,只是改动了一下问句的语序,就表达出全新的意思。

这种语言技巧的运用,还可以采用词语替代法。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时,一个朋友带着客人来访,谈笑中冯骥才发现朋友的小孩穿着鞋跳到了他的席梦思床上,鲜艳的床单上留下了几个小脚印,而孩子的父母又没有发现这一幕。这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这种语言技巧帮了冯骥才的大忙。他非常轻松愉快地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你们的孩子搬到地球上来。”朋友将小孩抱到地板上,主客双方会心一笑,既解决了问题,又消除了尴尬的一幕。

用“地球”替代“地板”,这样整个语言的意味就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床铺而言的,而地球则是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而言的。冯骥才用“地球”这个概念,就把双方的心灵空间带到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鲜艳洁净的床单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淡化了,而孩子和地球、宇宙关系的极差幽默,就钝化了当时突出的矛盾,而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在使用这种语言技巧时,我们最好选择定型的术语、习惯语、常用词、惯用词和时下流行的词语,并且是听者所熟知的。

运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语境中的相同概念。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换词法,它与替代法有不同之处。前者语词与概念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后者是非对应关系。

前文中提到的朱元璋和老朋友的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故事中前者虽说实话,但不顾场合,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尊严,不讲究语言艺术,自讨苦吃,咎由自取;后者为己利搞奉承理应唾弃,但他采用换词的方法,巧用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的逻辑道理,从而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表达艺术,倒不可不借鉴。

使用多变的句式

关于“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够统一”的论辩中,反方新南威尔士大学队的一节辩词是这样的:

再回到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来吧!请问对方辩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行贿受贿,逃税骗税,层出不穷;抢劫盗窃,车匪路霸,愈见猖獗;卖淫行娼,走毒贩毒,陈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所不在;见义不为,见难不助,见死不救,见暴不除,时有发生。面对如此一幅画面,请问对方辩友,你真的还要告诉我们说,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吗?

这节辩词当中用了四组短句,每句四字,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历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表达了辩手对这些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这里既是短句,又构成了整句,显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有如匕首投枪,猛烈刺入了丑恶现象的要害。

在论辩中,各种句式都不宜单独使用过多,巧妙搭配,显得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也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句式中,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能表达丰富的内容和细腻深沉的情感;短句结构简单,简洁明快,铿锵有力,适合表达激越的感情。

一个句群或是一个语段,有的句子结构整齐匀称,称为整句;有的结构参差错落,谓之散句。

在实际运用中,语言句式千变万化,可长可短,也可长短结合;可整可散,也可整散结合。

我们再欣赏一段长短、整散结合的例子。

下面是“长虹杯”电视辩论赛关于“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的论辩中,反方北京大学队的一节辩词:

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恰恰是女性自身独立和发展的历史。想一想,今天有谁保护粤女阿静的餐厅饮誉京城?有谁保护医学家林巧稚的医德传遍全国?有谁保护杨丽萍美丽的孔雀舞飞出亚洲?又有谁保护了马家军的脚步冲向世界?女人,是在用汗水浇铸时代的骄傲,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向人们明示一个古老的真谛:女人,真的不是弱者!如果你是一棵树,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立在一起:你有铜枝铁干,我有宏硕的花朵,在人类的进程中共担寒潮风雨,共享阳光彩虹!

北京大学队为了反驳对方的主张,论证自己的观点,利用反问和排比的方式,列举了一组催人奋发的先进人物事例。反问和排比,本就增添了它的气势和感染力,加之语言句式的长短搭配、整散交融,更显示出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甲说:“就一般情况看,中国人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乙说:“不对,中国人历来是‘重女轻男’的!”

甲问:“请问根据何在?”

乙答:“中国的文字就是一个根据。什么叫‘好’?‘好’就是‘女’‘子’;而不是‘女’‘子’的人就是‘孬’,不是女子的人只能是男人。所以中国人历来认为女子好,男子孬,这难道不是重女轻男吗?”

有意违反常识、常规、常理,利用语音、词汇、语法,临时赋予一个词语或句子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做出奇特新颖甚至是怪诞的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嘲讽对手,顺势发挥,增强表达效果。

一天,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革命诗人谢甫琴科。召见时,宫殿上的文武百官都向沙皇鞠躬屈腰,只有谢甫琴科一个人凛然站立一旁,冷眼打量着沙皇。

沙皇大怒,问道:“你是什么人?”

诗人回答:“谢甫琴科。”

“我是皇帝,你怎么不鞠躬?举国上下,谁敢见我不低头。”

谢甫琴科沉着地说:“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人一样立在你面前深弯腰,请问,你怎么能看得见我?”

这里,诗人抛开“召见”的一般含义——“应邀前来”,而是赋予它一个特殊的意思——“见脸面”,表现了他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气概。

别解语义的重要作用

别解语义可以分为别解词义与别解句义,在论辩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化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诙谐地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列主义的道路,简称叫马路。”这个记者又问:“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总理略加思索,回答说:“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了。”

这个记者的问话,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心,周总理巧妙回敬,既讥讽了对方,又维护了尊严。

二、摆脱困境,化解尴尬

某公司刘经理是有名的“妻管严”,但在外却摆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神态。一天,刘经理与小王闲聊。

刘:“在公司里我是‘头’”。

王:“在家里呢?”

刘:“我当然也是‘头’。”

这话被经理的孩子听到了,他回家将此事告诉了妈妈。经理夫人冷冷地对刘经理说:“你是家里的‘头’,那我咧?”

“你是脖子。”刘经理嘻嘻笑着。

“为什么?”妻子问。

刘经理解释道:“因为头想动的话,必须听从脖子的。脖子扭向哪,头就对向哪!”

刘经理巧舌如簧,对“头”作出巧妙的解释,承认了妻子在家中的权威,化解了矛盾。

三、风趣幽默,能起到轻松调侃的效果

一次,前民主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军英雄,一位年轻士兵斟酒时,不慎把酒洒在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全场寂静。

倒是这位将军却悠悠然,他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有用吗?”

语音刚落,全场立即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人们为将军的宽容、幽默而欢呼。

四、妙言换义新鲜诙谐

唐朝有个人名叫汪伦,家住安徽泾县桃花潭的万家村,他十分仰慕大诗人李白,又恨无缘相识,就一直想寻个机会亲眼目睹一下这个“诗仙”的不凡风采。

有一次碰巧李白邀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汪伦寻思:有什么妙法可以结识李白呢?他忽然想到李白一爱桃花,二爱喝酒,便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欣然赶往桃花潭来见汪伦,两人寒暄后,李白说:“我是特地来观十里桃花,醉万家酒店的。”汪伦这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村西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听罢,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大笑不已。两人盘桓数日,分别时,李白感激汪伦的一片盛情,特作了《赠汪伦》绝句一首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