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一词多义选择岔口
有一对大龄青年男女经婚姻介绍所介绍见面时,介绍所的同志当场悄声地问男青年:“你看怎么样?”男青年冒失地大声说:“老点!”一下子使在场的人都陷入了难堪之中。但那个女青年熟谙说辩艺术,笑着说:“这位同志很坦率,第一次见面就说我老成,真难得!”女青年的岔答术打破了难堪的局面。这个女青年就是利用一词多义,把年龄大的老,改换为成熟有经验的“老练”,巧妙地岔开了话题。
三、从虚假理由选择岔口
一次,琼斯老师在上地理课时,用手指着地图上的美洲大陆问一个叫汤姆的调皮学生:“这是什么,汤姆?”汤姆根本没听老师刚才讲什么,更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就说:“是你的手指,老师。”
“不,我问你我手指的是什么?”
“是地图。”
“不对,我问的是地图上的符号表示的是什么?”
“表示地球上的一个实际地方。”
老师被汤姆气糊涂了,只得让他坐下,然后问学生:“谁能在地图上指出美洲的位置?”
一个叫贝利的女学生走到地图面前,准确地找到了美洲的所在。老师又问汤姆:
“汤姆,你再告诉我,谁发现了美洲大陆?”
汤姆指着女学生贝利,大声说:“贝利!”
众学生大笑。
还有一次,琼斯在课堂上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请举手。”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琼斯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话:“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对,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都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学生却回答了,你们多可怜啊!”
这时,从教室的一角传来一声喊叫:
“把日本人干掉!”
琼斯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喝问:
“谁?这话是谁说的?”
沉默了一会儿,汤姆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上述故事中,调皮学生汤姆的几次回答,显然是文过饰非,装聋作哑,故意岔答。但从说辩艺术的角度来讲,倒也不失机巧,不失诙谐。
文过饰非,装聋作哑,故意岔答,是这种方法的要领。
在《吕氏春秋·淫辞》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
古代没有钟表,都是凭着太阳的易位来定时间。楚国的庄伯想让他父亲看看太阳在什么位置上。他父亲不愿让儿子驱使,就回答说:“太阳正在天上。”庄伯又说:“去看看太阳怎么样了。”他父亲回答:“太阳正圆着呢!”庄伯着急了,就又说:“是让你看看什么时候了。”他父亲回答说:“就是现在的时候。”
庄伯父亲的岔答可谓高超,每问必答,但又句句无效,似乎废话连篇,但是,却又明确地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拒绝。
无论哪种方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利用注意指向、注意中心的转移。因此,在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隐蔽、邻近、及时、超越的事物,要让对方失去警觉,跟着跑进岔道;或使论敌迫于无奈,陷入窘境;或由于你回答的幽默,使得问话者在似是而非中给予认同。
避实就虚,回答难题
另外,对于一些我们没有充分准备,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也可以采用闪避答问来回避。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四辩: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上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四辩:一个老太太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二辩:那不是病啊!
反方二辩: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交通事故!
正方四辩: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啊!
反方三辩:一个人得了病不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四辩: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也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辩: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我们全场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在这一段辩论中,正方连续提出了两个很有分量的问题:(1)能治好的绝症算不算社会问题?(2)作为现代文明社会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算不算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反方队员赛前没有研究吃透的问题,如果临时抱佛脚,肯定难以做出恰当的回答,于是反方便采用闪避答问术,用“老太太撞倒”和“全场人打喷嚏”等巧妙地回避了对方的难题,使己方不至于被动。
在辩论中,对于自己或己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来加以回避。
足球天王黑珍珠贝利,被喻为足球史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他的球技高超,不但让举世足球迷为之疯狂,更让敌手敬畏,不敢对他掉以轻心。他因此成为许多年轻足球运动员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也成了巴西的民族英雄。
有人曾问贝利:“你觉得自己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下一个。”贝利回答说。
当他踢进第一千个球、创新纪录之后,有人问他:“在这些球当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第一千零一个!”贝利回答说。
比利很显然并没有正面回答哪一个球他踢得最好、哪一个球他觉得最满意。他巧妙地避开这一问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回答,反而让人不禁敬佩他的谦逊和努力不懈的精神。
有一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去参加一个演奏会。这个演奏会是由一位年轻的钢琴家贝伦哈特所举办的;他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之后,特地举办了这场演奏会。
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显出一副极为陶醉的模样,并不时地点点头,这让贝伦哈特误以为布拉姆斯很欣赏他所做的曲子。
年轻的钢琴家不禁雀跃万分,演奏会一结束,他便喜滋滋地询问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布拉姆斯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答非所问地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
他很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委婉而有礼貌地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很欣赏这首不朽的诗《钟之歌》,但却不认为贝伦哈特的曲子水准很高。
有一位西欧的外交官想要戏弄某非洲国家的大使。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重要会议中,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颇为自得的点子,他假装很有礼貌地问那位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
平日,这位西欧外交官仗着本国势力,总是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刻意地以贬抑他国、炫耀本国为傲。
正当他心里暗自窃喜之际,那位民族自尊心遭受伤害的非洲大使却面不改色,他稍微思索之后,既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默不吭声,他只是冷冷地说道:“跟你们一样,每人死一次。”
这个回答巧妙而有力,使那个外交官一脸尴尬,盛气凌人的姿态顿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闪避答问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防御而不在于进攻,但是,这种方法往往能表现出辩论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一个辩论者就如同拳击台上的拳手,不但要善于进攻,同时还必须善于有效地保护自己,因而就很有必要掌握这种防身技巧。
答非所问是论辩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在某些状况下,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我方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时,便可采用答非所问的战术,避实就虚,以非实质性的话将对方的锋芒引开,表面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实已悄悄地避开原本棘手的问题。有时候,答非所问甚至可以产生幽默机智的效果。
闪避问答的具体方法
一、金蝉脱壳,推开话题
有一天,乾隆皇帝和江南才子张玉书在江边游逛,忽见江中有一条小船装着满满的货物,用苫布盖得严严实实。
乾隆皇帝问:“船上装的是何物?你不说是抗旨,说错了是欺君!”
张玉书信口答道:“陛下,船上装的是东西。”
乾隆皇帝又问:“什么东西?”
张玉书再答:“东边来,西边去,即为‘东西’也!”
张玉书既没“抗旨”,又没“欺君”,使得乾隆皇帝暗自赞叹。这也说明,用一些信息度为零的话来回答对方,往往空而不假,叫对方难以抓住把柄。
一次,《亚细亚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蔡锷。
记者说:“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将军的政见。”
蔡锷说:“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
记者说:“孙中山在海外宣称讨袁,将军是辛亥之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锷说:“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记者说:“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感吧?”
蔡锷说:“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记者听了,不禁自语:“是啊,该服从谁呢?”
于是,蔡锷回避了对方的问题。
对于论敌蓄意暗算的冷箭,这种方法是盔甲;对于企图探察虚实的骚扰,这种方法是铁壁;对于咄咄逼人的进攻,这种方法是铜墙。我们不但要善于进击,也必须善于有效地保护自己,这种方法就是防身绝招。
有一个外国记者在一个人体油画展的现场采访一位中国青年女画家,引得女画家作出了“女模特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之类的表示,突然话锋一转,以一种怪怪的口气问女画家愿不愿意做模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公开表示“愿意”,对一个青年女性来说绝非易事;表示“不愿意”,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那位女画家回答说:“这是我的私事,我没有必要回答。”
准备陷女画家于窘迫的外国记者,就这样自己陷入了窘迫。
对付唐突的言辞,我们可以答非所问,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比如你刚被提拔到某个领导岗位,有人揶揄说你这下子真的是平步青云了,你可以微笑答之:“是这样吗?你算得这样准?”用这种不卑不亢的应酬方法,立即使对方语塞。相反,你过于计较,说出一大堆道理,倒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假如有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问:“你得了一大笔奖金,该发财了吧?”如你就实避虚地回答:“你也想吗?咱们一块来干!”语中带一点阳刚锐气,别人再问,也不太好意思了。
二、模糊语言,给人留余地
日本一位著名的女影星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她访问中国上海的时候,有中国热情的观众问她什么时候结婚。那位女影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对此予以正面回答,于是就把“在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什么地方度蜜月”的问题。她当时是这样微笑着回答的:“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观众听了,就再也不好问下去了。
对于一些虽然友好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予以处置。
南齐王僧虔是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造诣很深。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下。一天,两人当场比试楷书一幅,萧道成然后问王僧虔:“我们君臣二人的书法,谁第一,谁第二?”没想到王僧虔不卑不亢地回答:“为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只好一笑了之。
对方提出甲事情,我则换用乙事情去应付,可以巧妙地拒绝对方。这种“两可闪避,移花接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难以回避对方锋芒的场合,其实质是在掩藏自身锋芒的同时更巧妙地显露出自己的观点。
里根任美国总统期间,与中国的复旦大学的学生对话,有一个学生问:“您在大学读书,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里根似乎不愿意回答“是”或者“否”,于是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的时候,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到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够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回避问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围绕着问题展现自己的观点。
以谬制谬有很多种方法,歪问歪答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揭露对方的荒谬,抓住对方论据的漏洞。
以谬制谬
下面是关于“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辩题中,正方西安交通大学队针对反方新南威尔士大学队的一节辩词:
正方三辩:对方说,因为足球是人的运动,所以才喜欢,所以不要引进任何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服,光着身子、光着脚踢球,那才是的的确确、彻彻底底人的运动。
西安交通大学队针对对方足球“不要引进任何辅助的工具”的荒谬观点,成功地运用了以谬制谬法,揭露了对方的荒谬,其幽默性,也使得大家忍俊不禁。
19世纪末,伦琴射线的发明者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需要用射线治疗。他请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伦琴射线的说明书给他。
伦琴射线是不可能寄的,如果伦琴直接指出这个人的无知,并无不可,但多少有些居高临下教训的意味。伦琴采用了以谬还谬的办法。
伦琴提笔复信道:“真遗憾,眼下我手头的X射线刚好用完了,况且要邮寄这种射线十分困难。这样吧,请把你的胸腔给我寄来吧!”
对方提出的要求显然是荒谬的,直接批驳对方的荒唐无知反而难以措辞,伦琴由对方要求“寄伦琴射线”,推出让对方“把胸腔寄来”,以谬对谬,巧妙地暗示了对方要求的荒谬性,又不失幽默感。
明知对方的观点或做法是错误的,却先假定它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前提条件,引申出一个荒谬的后果来。以此法推理,否定后果必否定前因,因此可以从后果的荒谬推导出前因的荒谬。
歪问歪答
在说辩中,有时对方往往提一些古怪的难题,或故设谬论相刁难,或以荒谬的理论相诘。面对这种情况,说辩者应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恰到好处地按提问者的反常思路去构思答案。即不去显示和指出对方提问的荒谬,而是以对方的谬误为背景,歪答对歪问,以谬制谬,以毒攻毒。这种方法,在说辩中称为谬答术。
李时珍幼年跟父亲学医,小有名气。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主人被蛇咬伤,怎样医治?”李时珍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问:“五月哪里有雪?”李时珍反问:“腊月何处有蛇?”
那人的提问,实属有意难为李时珍。他欲造成这样一种效果:若对方不予回答,则表明其无能;若给以回答,则表明无知。而李时珍的谬答,以毒攻毒,反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由于提问者的话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也就失去指责的效力。
三国时,东吴派遣张温访问蜀国,返回时,蜀国的百官汇聚一堂为张温送行。酒宴上,只有秦宓一个人后到。张温便侧身问孔明:“他是什么人?”孔明答道:“他是学士秦宓。”
张温见姗姗来迟者为学士,认为秦宓是故意拿架子小瞧他,便想凭着自己的能言善辩,借机与他舌战一番。一是想刁难、报复秦宓,二是想在孔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辩才。于是,他不无讽刺地问秦宓:
“你在学习吗?”
“我们蜀国中,五尺孩童都在学习,我怎么能例外呢?”秦宓毫不相让,立即回答。于是,他俩展开了一场舌战。
张温问:“天有头吗?”
秦宓答:“有头啊。”
问:“头在哪儿。”
答:“在西方。《诗经》里不是说‘乃眷西顾’吗?”
问:“天有耳吗?”
答:“有啊,《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天下’,说明天居于高处而能听到低处的声音。”
问:“天有脚吗?”
答:“有。《诗经》中写道:‘天步维艰’,天没有脚哪来的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