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透析万物的物理时空(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478100000006

第6章 力和运动(1)

苹果总是往下落是怎么回事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树上的苹果成熟了就自然而然地往下落。好奇的孩子见了常常要问,苹果为什么向下落?为什么不往上飞,或往其他方向掉?稍懂物理学常识的人便会解释,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

在地球上,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在地球周围的空间中,不论什么物体,如果没有一个和地心引力相反的力支持它,就会向地心下落。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垂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要和重力打交道。例如,一块不规则的硬纸板,从什么地方打孔穿线才能平稳地提起来?吊车准备把粗大的钢管吊在大型平板车上,吊钩应当吊在哪里?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知道用力,还要想一想这个力应当作用在哪儿。通过实验你会发现,要提起圆纸板,线从圆心穿过就行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板,只要找到对角线的交叉点,轻轻一提就起来;三角形找准三条中线的交叉点即解决问题。

原来任何东西都有一个重心。地球的引力就作用在这个点上。

重心不仅是地球对物体力的作用点,而且与物体的稳度关系极大:重心越低,稳度越大。重心如果低于支撑点,物体就更加稳定。在生活中,用降低重心来提高稳度的例子很多。

拔河比赛,不仅要巧妙地用力,而且要把重心放低,增加身体的稳度。货车上装东西,总是把重的货物装在下面,轻的货物装在上面,而且货物不能装得太高。

高高的塔式起重机要把成吨的器材提上高楼,就必须提高它的稳度。所以,设计者在塔式起重机的下边做了一个压重架,在压重架里放进了很多重的钢锭,这样就使起重机的重心得到降低,增加了稳度。

可是有时候也会出现意外情况。重心低的东西反而比重心高的东西容易倒,这又是怎么回事?如用手指顶住一支铅笔和一支竹竿,同时放手,竹竿倒下来就慢得多。

秘密何在?原来任何物体要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物体跌倒的时间和重心的高度有关。重心高的物体跌倒的时间要长一些。杂技演员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顶竹竿的。不论是他用手、额头、下巴,还是身体的其他部位来顶竹竿,由于长竹竿跌倒的时间比较长,他在下面不停地调整平衡位置,所以竹竿像粘在身上似的。

背道而驰的两种力

当你在湖面上划船,一艘小船向你冲来,为了阻止它撞上你的船,可用桨将这只小船推开。这时你会发现,两艘船同时移动。因为你推另一艘船时,那艘船也以相同的力推你的船。要想从岸上跳上船,脚用力一蹬地,地给人相同的作用力,人才能跳到船上。用木板砸钉子,钉子往下去,同时也给上面的木板以反作用力。拉车子也一样,你用绳子拉车的时候,同时也会感觉到绳子在向后拉你,把你的肩头勒出一道沟。总之,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定要有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才有力出现。

甲物体作用于乙物体,乙物体也同时作用于甲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必定同时出现,谁也不能单独存在,有作用力必定有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比如磁石吸铁,不光有作用力,还有看不到的反作用力。通过小实验我们会发现,把两个软木塞分别别上一枚磁针和铁针,让它们同时浮在水面上,叫磁针去吸铁针。结果不仅铁针在向磁针靠拢,磁针也同时向铁针靠拢。说明铁针也在吸引磁针。

浮力也有反作用力。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实验。

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相同重量的一杯水。天平恰好平衡。这时再往左边的杯里放一小块木片,结果天平照常保持平衡。那么木块的重量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木片受到水的浮力,重量被浮力抵消了。但是要注意,木片受到浮力作用的同时会对水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这就是浮力的反作用力。它的大小和木片的重量相等,压在水上,水又把这个力传给天平,因此,前后两次天平左盘受到向下的力没有变化。这说明,浮力也有反作用力。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同产生,一同消失,绝不会单独存在。但是,这对“孪生兄弟”又是两个死对头,总是背道而驰。

首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决不作用在一起。

你瞧,你用左手使劲击打右手,两只手都疼痛。说明左手有一个力作用在右手上,右手上一定也会同时有一个力作用于左手上。在碗边上磕鸡蛋的时候,鸡蛋的作用力作用在瓷碗边上,瓷碗边的反作用力作用在鸡蛋壳上。

还有,从高处往水泥地上砸石块,水泥地受到石块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反作用力作用于石块,令石块粉碎。

水的浮力作用在轮船上,轮船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水上。

其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上面的很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1687年,牛顿总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同时产生又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为何拔河场上两方运动员同拉一根绳子,还能决出胜负?

其实,决定拔河胜负的并不是双方向后拉的力,而是与脚下的摩擦力密切相关。拔河的时候,如果你想不被对方拉过去,就要努力加大脚和地面的静摩擦力,另外也要防止被对方向前拉倒你。这就需要用力蹬住地面,身体向后倾,重心压低才行。当然,拔河队员的体重越大,和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越大,所以,参加拔河比赛体重大的人多。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们发明了起跑器、无坐力枪炮和火箭等生活、军事、科学器具等。能把卫星和宇宙飞船送上太空的火箭,就是应用这一原理的最杰出成果。

软弱如何变坚强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南非沙漠中,同盟国军队与德国军队正在激烈交战,士兵在沙漠中脚陷得很深,步履艰难,而隆隆的坦克却如履平地,与在马路上行驶比,速度一点也不受影响。

为什么重量小的人陷进沙漠里,而重达数十吨的坦克却没有陷进去,这是什么缘故?

还有,气功表演者赤膊上身,躺在布满尖钉的滚板上,然后再让助手站在表演者的身体上。一会儿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者微笑着站起来,毫发未损。假如表演者躺在一颗尖钉子,钉子必将扎入身体。这又是什么原因?

通过比较发现,接触面越大的东西所产生的压力越分散,接触面越小压力越集中。为了比较压力分布的情况,我们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力越集中,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越大,压强也就越大;反之,压力越分散,压强越小。

比人重得多的坦克不会陷进沙漠,就是因为它的履带和沙漠接触的面积比人的脚大得多,它的压强小。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压强小,有时又需要压强大。怎么办?改变受力面积,使压力变化就行了。

这个原理,我们的祖先早就学会应用。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用石英岩打制了各种尖状石器,用于生产和狩猎;比这更早的云南省元谋人,也已经学会制造简单的尖状石器;直到现代,各种刀、斧、钉、针等利器,都是利用缩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加大压强。

一些初学物理的同学容易混淆压力与重量。当物体处于水平静止的情况下,压力等于重量。如果不是在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或者大于本身的重量,或者小于本身的重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条图画纸,用一只手捏着它的一端,纸条会垂下去,连自己本身的重量都支撑不了。如果把它弯成弧形,卡在两本书之间,它竟可以驮起两盒火柴。这说明,纸条能够承受多大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

物体的形状影响着它能承受的外力,这是一条重要的力学原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拱形物体最能承受外来压力的这一性质,并且把它运用到建筑上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筑拱技术。

最古老、最杰出的拱形建筑物是我国的赵州桥。隋朝石匠李春,于公元616年在河北赵县城南洨河上,修筑了一座弧形的石桥,犹如跨在河上的长虹。在漫长的1300多年的岁月里,赵州桥经受了地震的摇撼,洪水的冲击,车马的压扎,仍然屹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不但有个弧形的大拱,而且在桥肩上还有4个小洪。当山洪暴发时,小拱可以把洪水泄走。赵州桥坚固耐久的秘密正在拱上。

现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展了拱桥建筑的传统,创造了双曲拱桥。

双曲拱桥的外形同一般的空腹拱桥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站在桥下一看,就会发现它的肚皮是凹的,其拱中有拱。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引桥就是这种双曲拱桥。

科技工作者们还根据物体形状影响着它承受外力的原理,设计生产出不同形状的钢铁。

如塔式起重机、油田上的钻探井架,它们上边的钢材都是V形或L形,这种折起来的钢铁,就是大力士的骨骼——角钢。

把两个L形钢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槽钢。槽钢是构成铁桥、汽车、拖拉机和一般机器的底架必不可少的。

还有,火车轮下的工字型钢轨,就是把两个槽钢背对背组合起来的。

火车是个庞然大物,钢轨的顶面必须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来承受压力。为了使钢轨稳定,钢轨的底面也应当有一定的宽度;另外,火车的铁轮上还有一个伸长的边,为了让带边的车轮正常转动,钢轨还要有一定的高度。只有工字型钢材能满足这3个条件,而且最节省钢材。

此外,还有一种丁字钢,又叫T型钢,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个角钢背对背结合到一起的。

固体有一定的压力和压强,那么液体和看不见的空气是否存在着惊人的压强呢?

有的。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1912年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货轮“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在距它100米左右的海面上与它并排疾驶。就在这时候,小军舰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力,竟自己改变航向,不再听从舵手的操纵,不停地向巨轮靠近。横祸发生了,“豪克号”的船头把“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为什么会发生这起撞船事故呢?这原来与流体的压强有关。

在“豪克号”和“奥林匹克号”并排向前航行时,它们之间形成了一条中间狭窄的水道,海水在其中相对于船向后迅速流动。两舰外侧的海水虽然也相对于船向后流动,但流速较慢,这样,两船外侧海水比内侧海水对船舷的压强大,因而使质量较少的铁甲舰“豪克号”向“奥林匹克号”靠近,于是发生了撞船事故。

关于空气有没有压力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

1666年的一天,德国马德堡传出一条新闻,市长、科学家葛利克要做关于空气压力的实验。

葛利克做了两个直径为37厘米的空心半球,合起来可以不漏气。其中一个半球上装有活门。他从这里接上抽筒,把球里的空气抽掉,再把活门关好,然后叫人在每个半球的环上各拴上8匹强壮的大马,叫它们各奔东西,把球拉开。

赶马的人用鞭子抽打着马,16匹马吃力地拉着。拉呀拉,突然“啪”的一声巨响,球被拉开了。葛利克又把两个半球合上,这次不再把空气抽走,结果他用手轻易地就把两个半球拉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有力地证明了空气压力的存在。从此,人们终于相信我们身边的空气存在着压力了。后来人们经过计算得知,在海平面上,大气压力每平方厘米是1千克。就是说,指甲大的面积上压着1千克重量,一张报纸上的总压力就是4吨多。

那么,为什么房子没有被压倒,人的身体没有被压扁?还有……这是因为大气并不只有向下的压力,它是压向四面八方的。房子的墙壁、房顶周围到处都有压强,各个方向相互抵消了。人的处境也一样。

大气压是人类隐形的助手,许多事情都离不开它。比如:给自行车打气,通过打气筒的活塞,把大气压进车胎;往钢笔里灌墨水,得先把笔囊里的空气挤出去,然后一松手,墨水就进到笔囊里了。这是因为笔囊里空气少了,压强小了,外边的大气压就把墨水给压上去了。

我们的呼吸也要靠大气压。吸气的时候总是扩张胸腔,使肺里的气压降低,外边的大气压就把空气压进身体里了。人是离不开大气压的,半秒钟的失压人都难以生存。所以,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上都必须有密封座舱,座舱里要保持一定的大气压。

同时,大气压的变化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报天气情况。通常情况下,大气压慢慢升高,天气多半要转向晴天;如果气压慢慢降低,天气常常会变阴,空气会变得潮湿。

空气有如此惊人的压强,它有重量吗?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把两个容积相等的气球充上气,分别在两个气球上贴上一条胶带使其平衡。然后用针在一个气球的胶带上戳个孔,放出里面的空气,结果放了气的一头翘起来了。这说明空气有重量。

可是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不这么认为。

1909年,飞机刚发明不久,飞行员成了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人物,受到了人们的崇拜。

一天,一名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到英国去,途中飞机出了故障,迫降在一个小城附近。在一家饭店里,他立刻被人围住了。飞行员走后,一名商人想把飞行员呼吸过的空气买下来,然后作为纪念品高价卖出去。于是他把饭店的门窗都关上了。

女店主对商人说:“这间房子是100多立方米,每立方米的空气10块钱,就付我1000块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