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477600000024

第24章 科学未知(2)

有的磷光带长而平行。1908年,当一艘轮船从莫比尔驶向坦帕时,大约在傍晚7点左右,轮船碰上从水面上飘来的一条光亮带,颜色一会儿蓝,一会儿绿,非常好看,把整个船都照得通明,仿佛船上蒙上了一层彩球的弧光。紧接着半英里宽的漆黑海水,船身像罩上了一层黑幕,然后又出现了第二条色彩同样鲜艳的水上亮带。这条亮带同第一条宽度差不多。当船只驶出发光海流时,漆黑的海水和夜色成为漆黑一片。1926年5月30日,“可兰娜”号轮船驶经大约北纬26°40′,东经56°33′处,即柯因岛与拉拉克岛之间偏北方向时,也看到了一条奇特的、闪闪发光的磷光水带。初看时,它仿佛是一条由东到西穿过地平线向前伸展的水带。当船接近这一海域时,看到磷光带闪着奇特的光。穿过它时,发现它是一条约半英里宽的、从东向西方向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光线带。走近时看到的光,就像无数支光束从海底照射上来。每一束光都照亮了约20—30平方码的海面,它们不断地一闪一灭,彼此互不干扰,闪灭规律大约1—1.5秒循环一次。

报道最多的,则是轮状磷光。1953年4月5日,“不列颠女皇”号轮船从澳哈港驶往波斯湾时,看到一条条苍白色闪光在海面上高速运行,有几英尺宽,一直延伸到目所不及的远方。光束似乎完全平行,间隔相等,每秒钟就有一道光从船下穿过。5分钟之后,变作浑圆形式旋转,从各个方向接近船只。大约一刻钟之后,光突然形成一旋转放射运动,运动中保持其相等的几何图形与一秒一次的转动频率。光不断以每秒20—30次地从平行线形状变为车轮状。每变化一次,光轮就似乎换了个地方,有时会同时出现两个轮廓清晰的光轮。整个旋转过程中,光条似乎一直在变换方向,有时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有时作逆时针旋转。这次磷光大约持续了25分钟。1959年9月27日,一艘从斐济的劳托卡到印尼民丹岛的轮船,也看到了两个光轮旋转的闪电。

有的磷光不是在海面,而是在空中。1955年5月13日,一艘名叫“克利培根”号的轮船在从蒙巴萨到格拉斯哥的航行途中,看到了一种大约1.5秒波动一次的光浪,在船的附近海域出现,闪闪发光,并且悬于海面上约12英尺高。

有的磷光,则呈放射状光环。1956年4月17日,“桑·里奥浦都”号从利特尔顿驶往艾迈迪港,途经北纬26°23′,东经54°38′,看到了一条发出微光的大光带,光浪在海面上杂乱地四处穿梭移动,这些光带是从均匀地散布在约2英里范围内的海面上的几个中心点发射出来的,就像在水坑中雨滴形成的圆形水波纹,每条光带约70码宽,射出微弱的白光,闪光间隔时间大约一秒多钟一次。运动速度极快。除此之外,还有的磷光呈“Z”字形,还有的磷光使海水呈乳白色,等等。

对于出现的种种磷光现象,科学家们做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生物发光体在海面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是由于海底地震波能产生声浪的结果。可这一解释无法说明地震波能产生重叠、相互对应的旋转球这种现象,更不能解释为什么水的上空也会出现这种发光物体。种种现象表明,这种奇景也许并不和生物发光有关,尽管生物发光的解释看来是最合适的。

另外一个可能的答案是生物发光的电磁作用,也许是和地球向空间放电有关的某种东西。在很低的极光景象和海洋磷光活动中,有时可观察到一种发亮的薄雾,这也可以说明这种可能性。有时也不能不完全考虑水生有机物的聚集特点。

要真正了解几何图形磷光景象,我们必须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会集中在印度洋?其他生物发光现象十分频繁的海域为什么并不出现这种现象?它们与太阳的活动有关吗?它们是地震激发的结果吗?船只雷达与水下爆破的效果又怎样?这些光轮同更为平常的“白色”或“乳白色”的海有关吗?

次声杀人探秘

1890年,帆船“马尔波罗”号满载冻羊肉和羊毛从新西兰起航开往英国。该船一直没驶到预定港口,最后作为失事而注销。过了20年,有人意外地发现,“马尔波罗”号正在火地岛岸边满帆航行。发现“马尔波罗”号的那艘船的船长在报告中说,“马尔波罗”号的一切都完好无损,保持着正常航行状态,甚至连“水手们”也像是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舵轮旁有一具遗骸,舱口处有3具,10名值班水手也在岗位上,舱里有6具遗骨,那可能是轮休的水手。遗骸上还残留着衣服碎片。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经过仔细研究,仍是一无所获。航海日记虽然找到了,但上面已生满霉菌,一个字也看不清了。

1948年,一艘内燃船“乌兰格·麦塔奇”号上发生的事就更令人奇怪了。人们突然收到海船的求救电报“S·S”,并收到以下电文:“所有的军官、船长……都死了。我也要死……”。救援者登上那条船,看到了一幅奇怪的景象:所有的人都死在自己的岗位上,脸上凝结着极端恐怖的表情。

有的全体乘员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同时死亡,有的则不知怎么回事竟全体弃船而去。1953年内燃机货轮“霍尔球号”就是这样。1969年6月,报上也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两艘空空无人的快艇,船上的食物、饮用水和救生器材完好无损……”

不但人是这样,有的鲸鱼也会出现集体“自杀”的现象。1980年6月30日上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西·罗克斯附近,就发生过成群的巨头鲸冲上海滩的现象。人们为保护这些珍贵动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企图把它们拖回海去。可这一切努力都枉费心机,被拖回海里的鲸鱼,又固执地冲回海滩。鲸鱼干燥的皮肤上出现了血泡,鲜血不断从破裂处流出。多数鲸鱼窒息而死。

对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最后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次声波。

这种次声波是一种频率较低的、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般在20赫兹机械波以下。天气的激烈变动,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极光放电、火山喷发、地啸、海啸和台风等,都可能产生强烈的次声波。据分析,强烈的7赫兹次声波就可致人死亡,而一般风暴所产生的次声波平均在6赫兹左右,有时,热带风暴完全能产生7赫兹的次声波。前面介绍的种种现象,都是这种次声波造成的。

我们明白了次声波,问题并没有结束,还有些问题等待着人们研究,比如,怎样减少次声波的产生?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次声的出现?次声的安全极限是多少?

反引力探秘

强度随距离平方而减少的场有两种:电磁场和引力场。这种减少是比较缓慢的,因此,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两种场的存在。地球离开太阳有1亿5千万公里远,但仍被太阳的引力场紧紧地抓住不放。

但是,在这两种场当中,引力场又比电磁场弱得多。一个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要比它所产生的引力场大约强4亿亿亿亿倍。

表面上看到的引力场似乎更强大,每次我们从高处跌落下来时,都会痛苦地体验到这一点。这只是因为地球太大了的缘故。由于地球的每个小块都对引力场有所贡献,一点一点加起来,总的引力场就显得可观了。

可是如果我们拿出一亿个电子(这个数量是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把它们集中到一点上,那么,即使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它们),并让它们散布在地球那么大的空间里。这时,这些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就会和整个巨大的地球所建立的引力场一样强大。

为什么我们对电磁场的感觉不像对引力场那样明显呢?

这是因为二者之间是不同的。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因此,电磁场既可产生吸引作用(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也可产生排斥作用(在两个正电荷或两个负电荷之间)。事实上,如果在像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内除了1亿个电子之外别无他物的话,这些电子就会互相排斥,远远地散布开来。

由于电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会使正电荷与负电荷均匀地混和起来,这样,两种电荷的效应就趋于互相抵消。至于电荷数目的极其微小的差别,则是有可能存在的。我们所研究的正是这种多了一点或少了一点某种电荷时的电磁场。

然而,引力场看来仅仅产生吸引力,每一种具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吸引其他具有质量的物体。而当质量增加时,引力场也会增大,它们是不会抵消的。

如果某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能够排斥另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其强度和排斥方式正好与一般情况下它们互相吸引时一样,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反引力”,或叫“负引力”。

人们还从未发现这种引力排斥作用。不过,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所能研究的一切物体都是由普通的物质微粒构成的缘故。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反粒子”,它们在各方面都与普通的粒子相同,只是它们所产生的电磁场恰好同普通粒子相反。例如,如果某一种粒子具有负电荷,相应的反粒子就会有正电荷。也许,反粒子也会具有相反的引力场。两个反粒子会像两个普通粒子一样以引力互相吸引,但是,一个反粒子却会排斥一个普通粒子。

麻烦的是,引力场太微弱了,只有在相当大的质量下,才能发现引力场,而单个粒子或反粒子的引力场则是无法发现的。我们能够得到普通粒子构成的大质量,但是,到现在仍未能将足够多的反粒子搜罗到一起。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个人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发现反引力效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电场水探秘

让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烧杯中放入150毫升的水;离水面20厘米处,安置高压电源的一个电极,高压电源的另一个电极接地;在烧杯下面垫一块金属板,金属板用另一条导线接地。按照物理学,大烧杯中的水就会受到两带电金属板在其间产生的电场的作用。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存在于带电物体(或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周围。下面考察烧杯中的水的蒸发情况。结果表明,当电源为15千伏的交流电源时,与自然状态下的水比较,烧杯中的水的蒸发速度要快10倍;当电源为直流电源时,烧杯中水的蒸发速度也要比自然状态下的快好几倍。这种现象(电场能够显著地促进水的蒸发)叫做浅川效应。

电场也能促进其他液体的蒸发,甚至影响樟脑的挥发。电场还可以使汽油燃烧得更充分,在屯场中蜡烛也变得更亮。若撤去电场(关掉电源),让已在电场中加速蒸发过的水再在自然条件下蒸发,结果比普通水(未施加过电场)的蒸发要慢。而且在电场中蒸发越快的水,撤去电场后则蒸发越慢。

电场还能抑制霉菌的生长。在一玻璃杯中注入普通的水,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水的颜色逐渐变成淡黄色,杯底出现霉菌的微小漂浮细粒。10个月后,杯底黑色霉菌细粒发展成轮状。若将水预先置于交流电场中处理3—5分钟,再放在空气中,即使经过10个月,黑霉菌也不会生长,完全保持原初澄清的样子。

更令人难解的是,电场或电场水还能抑制或促使植物发芽。将一洋葱头放在金属板上,金属板接地;在距洋葱头10~20毫米处接高压电源的一个极,电源的另一个极接地。让洋葱头在电场中停留3—5分钟后取出,与另一未受过电场作用的正常洋葱头一起放在空气中,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4个月后,正常洋葱头生根发芽,茎也长出了许多,而经电场处理过的洋葱则几乎没有变化,更谈不上发芽。取两个普通的洋葱头,一个置于电场水中,另一个置于普通水中。4个月后,浸于普通水中的洋葱生根发芽,长势茂盛,而浸于电场水中的洋葱虽然生了几个根,却仍然不发芽。可见电场水具有抑制洋葱发芽的效用。但若把用电场处理过的洋葱头浸于电场水中,则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此时不但不抑制洋葱发芽,反而可以促进洋葱的发芽。将在电场中处理过的甘薯浸于电场水中,实验结果也表明比浸于普通水中的发芽要快得多。

电场水为什么具有上述那些奇异的特性,科学家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还只能作一些定性的说明和推测。在电场的作用下,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如密度,表面张力和导电性等。经电场处理过的水,表面张力增大,因此蒸发变慢;电场能使溶解于水中的空气分子、特别是氧分子从水中逸出,使水中的含氧量减少,这可能抑制了水中霉菌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