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477100000026

第26章 鸟类沙龙(5)

鹗也是爱清洁的动物,享用完一顿美餐以后,常常要花时间来清理爪和身上粘着的血污和鱼鳞,有时还会在水面上做低空飞行,把爪子伸入水中,激起层层浪花,以冲掉爪上的污物。如果爪上积存了污物,鹗下一次捕鱼时就不易牢固地抓住粘滑的鱼体了。

“家贼”麻雀

对于麻雀人们似乎再熟悉不过了,虽然它与燕子、喜鹊一样,都是我们的邻居,但它却没有什么好名声,被称作“老家贼”,甚至还曾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列为“四害”之一。

其实,麻雀看上去并不是丑陋无比的一副坏人相。它头顶栗色的小圆帽,身披栗、褐、黑斑块相杂的羽衣,白色的脸庞镶嵌着黑色的颊斑和喉斑,加上它活泼好动,常在枝头、地面跳来跳去,还真显出几分可爱。尽管如此,人们也许从未注意过它,因为它是“老家贼”。为什么人类如此敌视小小的麻雀呢?问题还得先从“吃”谈起。

麻雀是有名的食谷鸟,全年生活过程中,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科学家们解剖了800多只麻雀,分析它们胃中的食物,看看它们到底吃什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麻雀一年所吃的食物中,粮食占了一半还多,杂草种子和其他植物约占三分之一,而所吃的昆虫还不到十分之一。看来麻雀嗜食粮食,罪证确凿无疑。敢从人类的口中争夺食物,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愤怒。

每一处这样的地方,常有十几只到几千只麻雀。在秋季,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已经成熟,但尚未收割之际,麻雀集成成百上千的大群,栖落田间,取食粮食。俗话说“麻雀上万,一起一落上担”,就是指麻雀对田间作物的危害极大。它们落在穗头上啄食,不但吞食了粮食,而且由于啄食,使得许多已经成熟的作物种子弹落到地上,糟蹋得很厉害。

收获季节过后,麻雀仍要吃大量的粮食,它们不但在田间觅食遗留下的谷粒,而且还会到晒种场、露天粮垛等处取食。与家禽、家畜争夺粮食就更不在话下,难怪人们把它当成会飞的老鼠。

与其他食谷鸟一样,麻雀也并不是只吃素食的鸟中僧侣,有时它也会开荤,尤其在繁殖育雏期间,更以捕食昆虫为主,而且所吃的几乎都是害虫,比如金针虫、象甲、蝗虫、菜青虫等都是经常取食的种类。亲鸟在喂雏期,每天忙碌着捕昆虫,往返巢中100次以上,看来捕食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麻雀吃粮又吃虫,权衡利害,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麻雀主要取食粮食,虽然也吃害虫,但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麻雀与人为邻,在建筑物中造巢,损害建筑,也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所以麻雀无疑是一种害鸟;另一些人却认为,麻雀捕食害虫是有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麻雀为有益的猛禽提供食物,功不可没。而且,在城市鸟类日益减少的今天,麻雀对于控制城市园林害虫,消除生活垃圾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评价麻雀的功与过,应该谨慎从事。

并不讨厌的乌鸦

人们讨厌乌鸦没有什么十分正当的理由,往往是因为主观的偏见造成的,乌鸦的叫声粗劣刺耳,加上它一身乌黑,相貌丑陋。迷信的人,以为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常会啐口唾沫,说这样就可以解凶,其实却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乌鸦分布十分广泛,不管是平原还是高地,到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乌鸦喜爱热闹,三五成群地一块活动,它们早出晚归,白天在农田、草滩、公路等处活动,晚上就在村旁或山边的树上过夜。乌鸦也喜欢与人做邻居,尽管人们十分讨厌它们,但它们还是设法搬进了城镇和乡村,过着似乎比人类更悠闲自在的生活。

春季的播种季节,乌鸦显得格外令人讨厌。它们非常喜欢吃人们刚刚播下、即将发芽的种子,不但捡食留在土表的种子,还会挖出埋在地下的幼芽,拔食破土而出的嫩苗,对于辛辛苦苦的农民确实是一种灾难。

好在乌鸦并不像麻雀那样嗜食粮食,它们很快就转向了田间的害虫,对它们来说吃肉还是要比吃粮好。农田里的蝼蛄、蝗虫、金象甲、菜青虫等害虫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乌鸦个体大,食量也大,是消灭农田害虫的生力军。人无完人,乌鸦也一样,尽管它们吃粮食,但也吃害虫,甚至捕食老鼠,功劳还是大于罪过的。在前苏联,乌鸦给农作物和蔬菜栽培带来了损失,但它们又消灭了大量的森林害虫,给人类带来很大益处。有些地方还特地请乌鸦帮助消灭甜菜农场里的甜菜象鼻虫。以前的日本,也认为乌鸦是害鸟,近来对它们的食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才知道益处远远大于害处,于是把它列为益鸟加以保护。在我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对待;在造成危害的地区适当捕杀,以化害为利。

乌鸦堪称鸟类中的“美食家”,对很多种食物都感兴趣。动物的尸体当然也不例外,在开阔的草原上,成群结队的乌鸦四处游荡,常常与秃鹫一道分享大型动物的尸体,充当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既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也能防止疾病的蔓延。

在生物学家眼里,乌鸦是最聪明的鸟类之一,它们能学会许多方法来获取食物。一些生许多茅鼠死于乌鸦之手。但比起在冬天被冻死的茅鼠数量来说,这只能算很小的一部分活在海边的乌鸦,以取食牡蛎和贻贝为主,牡蛎和贻贝都有坚硕的壳,乌鸦不易吃到壳里的肉,但它们都学会了一招绝技,它把贻贝叼起来,在空中飞,然后把它投向一块大石头,贝壳被摔破了,也就能吃到肉了。它们的技术十分熟练,总是能把贝壳摔破,而又不会把肉搞得稀烂无法下口。对付牡蛎就有点麻烦,因为牡蛎是固着在岩石上的,乌鸦叼不起来,但这也难不倒它们,它们知道叼起一块石头来把牡蛎壳砸碎,就能享受生猛海鲜了。

人们对乌鸦的误解太多了,人们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并不完全这样,我国常见的乌鸦有秃鼻乌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寒鸦、白颈乌鸦等种类。白颈乌鸦,顾名思义,就是它的脖子上有道白圈,并不是通体漆黑;寒鸦虽然体型与其他种乌鸦十分类似,但脖子、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看来,事情总是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

活的“昆虫网”——夜鹰

许多种食虫鸟类都是栖落在树枝间或地面上觅食昆虫的,比如各种山雀、各种柳莺、啄木鸟、等等,而有一些鸟类如燕子、雨燕、夜鹰等习惯在空中捕食昆虫。燕子、雨燕它们终日在空中飞舞,忙于捕虫,动作轻盈而敏捷,所以人们有“轻如飞燕”的说法。而提起夜鹰,就有一些神秘色彩了,因为它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白天活动,而总是在黄昏到来之际飞上天空。

夜鹰并不是夜间活动的鹰,它与鹰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与歌喉婉转的“夜莺”也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夜鹰的叫声非常奇特,黄昏过后的山林中常可以听到“啾啾啾……”一连串急促的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打机关枪,这就是夜鹰在一展歌喉了。

夜鹰非常适于夜间生活,视力和听觉都非常好,有时夜间蹲在路上,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正是这双大眼,使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夜间飞舞的昆虫。它浑身的羽毛又松又软,飞行起来无声无息,双翅缓慢地鼓动,不时地回转盘旋,好像飘浮在夜空中一样,难怪北方有些地方把它叫作“鬼鸟”。有时,夜鹰为了追捕昆虫,还会突然曲曲折折地环绕着飞行,样子并不比轻盈的飞燕逊色。

夜鹰的嘴张开后特别大,而且很宽阔。飞翔时嘴巴大大地张开,像是凌空挥舞的昆虫网,捕捉飞行中的昆虫。它宽大的嘴角边缘还长有长长的硬须,这更增大了“昆虫网”的拦截面积。夜鹰的巨嘴非常适于捕食夜间活动的大型蛾类,有时黄昏归巢的小型柳莺也会晕头晕脑地撞入“网”中。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甲虫。蚊一类的小昆虫也能给夜鹰打打牙祭,有人就曾在一只夜鹰的胃中剖捡出500多只蚊子。很早以前,一些欧洲人还不能理解夜鹰大嘴的功能,他们常发现夜鹰在夜间出没于羊圈中,于是大嘴、羊圈、羊奶就被联系起来,认为夜鹰是趁夜间偷吮羊奶,所以把它称作“吮羊奶鸟”。其实不过是羊圈的气味招引蚊虫,又引来夜鹰而已。

夜鹰晚上频繁出没,白天却极少活动,时常一动不动地趴在树干的水平枝上,身体紧贴在树干上。由于它的羽色以棕灰褐色为主,杂有密集的黑纹,远远看去像一块树皮,所以老乡们就叫它“贴树皮”。夜鹰也常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的枯枝落叶间,即使是近在咫尺,也让人难以看出。所以常有些夜鹰无端地被踩死在地上。

猛禽之王——金雕

提起猛禽人们就会想起那凶残的目光,钩曲的嘴和锐利的爪,它们高傲勇猛,堪称鸟中之王,而金雕正是这王中之王。

金雕并不是最大的猛禽,但它毫无疑问是一种最大、最凶猛的雕。它体长接近1米,双翅展开有2米多,体重可达4-5公斤。金雕身披黑褐色宽大的羽片,看上去有些不修边幅,但却给人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头部和颈上长有披针如剑似的羽毛,呈金棕色,在阳光的照耀金雕是一种真正的食肉鸟,主要分布在北欧、亚洲和美国下,反射出金色的光泽,这才显出王者风范,“金雕”的美称也由此而来。

与其他猛禽一样,金雕依靠翅、眼、爪的密切配合来猎取食物,它展开宽大有力的翅膀在空中翱翔,那双流露着凶猛之光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地面上的动静,它的眼睛有着极好的调节能力,在四五百米的高空也能见到地面上鼠、兔的活动。

金雕在高空中发现了野兔,就收起双翅,向着目标直冲下来,野兔也已经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朝着一丛灌木飞奔过去,但来不及了,金雕的利爪已经抓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野兔突然掉转身体向后逃走,看似巨大的金雕却不笨拙,并没有因此跌到地面上,它振起双翅,迅速地转过身来,又一次向野兔扑去,野兔这下来不及转弯了,金雕的利爪立即穿透了它的身体,获胜的金雕得意地抓着猎物飞走了。

在海拔2600-4000米的高原地带,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时常可以见到。野兔对于金雕这样的空中虎兕来说,毕竟太弱小了。个体比野兔大得多的山羊、狍、狐狸,甚至凶残的狼也在金雕的捕食范围内,而且金雕捕食的成功率非常高,在对它捕食行为的117次观察中,金雕有97次成功地捕到了猎物。所以,只要是被它瞄准了的动物,就难以逃脱厄运。

在繁殖季节,金雕的采食地与建巢的地点相距较远,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金雕必须把捕到的猎物带回巢中,喂给还不能独立生活的雏鸟。它抓起一只野兔似乎毫不费力,可以一次就带回巢中,对于山羊、狼等这样大型的猎物就只能肢解开来,分批带回。

起初,金雕父母把猎物撕碎喂给小金雕,等小金雕渐大以后,就让它自己撕咬食物,锻炼它的钩嘴和尖爪,磨炼它的杀性。小金雕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需要5个月的时间,才能练就独自捕食的本领,去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威严与残酷。

长“猫”头的“鹰”

世界上有钩嘴和利爪的鸟类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鹰、隼、雕、鹫这些动物,另一类就是圆头大眼的猫头鹰。

猫头鹰又称,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心目中一种十分尊崇的鸟。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中,就有猫头鹰的形象,而且造型准确而生动;在商代殷墟中还发现了尊和白玉雕刻品等。但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人们逐渐以偏见代替了原来的尊崇。

大多数的猫头鹰脸形很像猫,性情凶猛似鹰,所以民间把通称为猫头鹰。由于它们习惯于昼伏夜出,行动诡秘无声,但又时常发出十分凄惨的叫声,夜深人静时显得尤为瘆人,加上有些猫头鹰常出没于鼠类活动猖獗的坟地,所以迷信的人以为猫头鹰的叫声是鬼号,会给人带来灾祸,因而把猫头鹰叫作“鬼车”,“逐魂鸟”,对它倍感厌恶,于是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

其实,猫头鹰并不是什么载鬼的车、逐魂的鸟,它们不但不会给人们带来灾祸,而且还对人类大有益处,猫头鹰专门以夜间活动的鼠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夜夜站岗值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猫头鹰非常适于夜间捕食。一双明亮如灯的大眼,有着非凡的夜视能力。人们曾把猫头鹰的眼睛比作夜视仪,认为它能感受红外线,但后来人们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夜视仪”并不能对红外线产生反应。但它们眼睛的结构非常特别,瞳孔又大又圆,能够透过更多的光线,视网膜对微弱的光线非常敏感。这样的眼睛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见事物,而在白天,进入猫头鹰用它那锐利的双眼在这片沉睡的大地上搜寻猫头鹰眼中的光线太多,形成一片耀眼的白光,“夜视仪”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蜀中广记》中说它“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

猫头鹰不但有能夜视的眼睛,还有鸟类最好的听觉。它们的耳孔位置和形状都不对称,一侧的耳孔又深又大,一侧的较小,总是右高左低,耳孔周围的皮褶和羽毛,形成功能与哺乳动物耳廓一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收集声波。眼周围放射状的羽毛形成面盘,面盘也有聚集声音的作用。由于两侧耳孔的不对称性,可以获得声音在两侧的错位效果,便于迅速拉近声源的距离和位置。猫头鹰能清晰地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微弱声音,在落叶下和雪地里活动的鼠类也能被它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