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斯大林
10476900000046

第46章 最高统帅的家庭生活(5)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于1902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据马林科夫的正式简历记载,他在1918年就自愿上前线保卫苏维埃政权,1920年4月入党,先后当过骑兵连、团、旅、甚至方面军政治部的政工人员,长于案卷工作。国内战争结束后,他来到了莫斯科,1921年考入高等技术学校。1925年之前,马林科夫是高等技术学校的学生,1923~1924年间,学生中的许多党员都倾心于托洛茨基,但马林科夫却从一开始就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反对托派及其纲领。托洛茨基败北后,22岁的马林科夫参加了莫斯科有关审查学生中支持反对派的党员的“审查委员会”。他的积极性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表彰。临毕业前,马林科夫弃学而去,担任了俄共(布)中央组织局的事务秘书。他在处理办公室业务方面是一把好手,他的工作得到赏识,两年后便转做政治局事务秘书的工作。

这时,马林科夫的顶头上司是斯大林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而且经常与斯大林见面。20年代末期,斯大林撤销了乌格兰诺夫的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首都党组织全班人马进行了大改组,1930年,卡冈诺维奇当选为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在他的极力推荐下,马林科夫担任了莫斯科市委组织部的部长,主要经管莫斯科各区委的任命和审批各大基层组织的书记。在这一时期,马林科夫结识了党的一些领导人,以及像赫鲁晓夫这样的后起之秀。由于受到斯大林、卡冈诺维奇等人的赏识,马林科夫很快就担任了联共(布)中央领导干部部的部长这一重要职务。

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马林科夫担任资格审查委员会的领导,在第五次会议上做了一个关于大会代表的报告。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在1939年3月22日的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1941年2月,联共(布)中央召开了第十八次党代会,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前几年完成情况的总结,马林科夫在会上作了有关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报告。大会后召开了中央全会,马林科夫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马林科夫(前)一度被认为是斯大林的接班人。卫国战争开始后,马林科夫虽然不是政治局正式委员,却首批进入了国防委员会。在战争前两年里,他曾率专门委员会到一些危险的地段去。1941年8月他在列宁格勒,当年秋天又到莫斯科城郊的战场;1942年8月,马林科夫以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抵达斯大林格勒,协助组织城市的防卫。他的主要任务是向红军提供飞机。由于他在这方面的出色工作,1943年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从1943年秋季开始,马林科夫担任了苏联人民委员会恢复解放区经济委员会的领导。

战后,马林科夫当选为政治局的正式委员。日丹诺夫去世后,马林科夫在党和国家领导中的地位大为增强,而且与斯大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受斯大林的委托,马林科夫作政治报告。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全世界所熟知的照例由莫斯科发动的“和平攻势”加紧了,以致不止一家美国报纸把这种攻势称之为“和平闪电战”。看来好像莫斯科和北京发起了一个调整它们与西方之间的分歧的全面运动。3月22日,莫斯科电台几次重复广播:“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平方法求得解决。”3月28日,莫斯科宣布在苏联全境实行大赦。3月29日,北京几乎完全按照美国的条件建议交换在朝鲜的病伤战俘。两天后,北京又建议按照同联合国所通过的印度方案相接近的条件解决整个战俘问题。

1953年8月8日,莫斯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了氢弹。美国的广播节目接连疯狂地描述了苏联人将如何来毁灭他们的城市,危言耸听地报道说,美国的威胁“大概从北极过来”,而且“可能就在明天早晨”。五角大楼谈论到先发制人的战争:“我们不能让俄国储存氢弹”,“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在年内制止俄国的军备扩张”。但是苏联却沉着地把几个坦克制造厂改装成拖拉机制造厂,同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并且第六次削减了消费品的价格。这种稳健、镇静的态度比氢弹更使资本主义世界恐惧,因为这是根据下面这一个事实来的:苏联按人口计算的消费品生产已超过了意大利而与法国相接近了。

莫斯科以比它过去所发动的更有效的“和平攻势”作出了回答。这次的第一个行动是迅速缔结了由于东西方分歧而延搁了10年之久的对奥和约。4月初,奥地利总理应邀去了莫斯科;在一个星期内他带回了一个条约,在这个条约中,苏联作了这样多让步,以致所有国家,不顾华盛顿方面感到有些迷惘,都在5月15日签了字。苏联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奥地利在东西方争端中保持中立;这一点奥地利人很乐于做到。同月,莫斯科又提出一个裁军建议,这次是以英、法以前的方案作基础。但是由于华盛顿的拒绝,这个建议没有能够成功。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作出了全盘否定。毋庸置疑,斯大林对于苏联的巨大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苏联人的工作不仅限于奥地利。布尔加宁总理和赫鲁晓夫总书记接着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在那里,他们对于同南斯拉夫的不幸的破裂向铁托作了道歉。通过这次不寻常的、但是愉快的丢面子的行动,苏联在东南欧的一个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地区赢得了另一个中立国家,这个国家同苏联的友谊可望增长起来。到1955年春末,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莫斯科正在建立一条纵贯欧洲的、能够防止东西方之间发生边境挑衅的中立地带。这时,在德国内部也增长了压力,要求通过同样的中立道路而不是通过重新武装来统一德国。

1955年的4月和5月,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即著名的“万隆会议”。会上,一致通过了一个互助的纲领。长期以来被压制的占人类多数的14亿人民的代表,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发言权。来到这里的还有中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会议是在它们的发起下召开的。来到这里的有阿拉伯国家,有非洲丛林里的人民,有日本,还有各种各样仰华盛顿之鼻息的小国,它们试图用攻击共产党来制造摩擦。来到这里的也有中国的总理、共产党人周恩来,他拒不发怒,而却说:“我不是来吵架的,我是为这里所有的人们的成功而来的。”由于他和印度尼赫鲁的政治家风度,所有这些十分不同的人一致同意:①互相贸易,互相给予经济援助;②交换情报和学生;③为实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性而努力;④反对生产、试验或使用原子弹和氢弹。

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万隆会议,因为这个会议是亚洲人和非洲人的事。但是苏联的主要首脑们,在访问了铁托之后,又飞到了印度、缅甸和阿富汗,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接待。在加尔各答出来欢迎他们的群众比出来参加甘地葬礼的人还多。印度人喜欢苏联人的不拘礼节。他们喜欢看到布尔加宁在他感到他们给他戴上的花环太重时,就套了几个在主人的脖子上。他们喜欢看到赫鲁晓夫抓过一把农民的镰刀来显示他也会收割庄稼。他们尤其喜欢看到显要的外宾也戴上甘地帽和行着双手合十的印度礼节,而不用西方的握手礼。他们问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西方人这样做过?”答案看来是清楚的。没有一个西方人是把印度人平等相待的,也没有一个西方人曾经出于礼貌在他们的土地上模仿过他们的礼节。而苏联人似乎是很自然地这样做了。

莫斯科用行动宣布了它对冷战已经结束的信念。它把波卡拉海军基地归还了芬兰,说明这已经不再需要了;它一下子裁减了64万军队,到1956年初又裁减了120万。华盛顿没有作出同样的表示,但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巨大的军事计划却从内部萎缩了。人们开始承认,不是军事竞争,而是经济竞赛,已经成为今天新的议事日程。

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历史的新时期进行了估计。赫鲁晓夫的主要报告列举了苏联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工业产量在5年中增长了85%;农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是通过号召爱国者开垦哈萨克和西伯利亚的处女地,已经弥补了农业生产的不足。

在报告制订的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项目中,包括提高实际工资,缩短工作时间到每天7小时或者每星期40小时,不仅在小学实行免费教育,而且在中学和大学也实行免费教育。政府的权力将要分散一些。在阿塞拜疆,已经有80%的大石油工业归阿塞拜疆人所有,而不归中央政府所有。

最具有世界意义的是对新的世界形势的估计。报告里说,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包括人类三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系和中立集团之间的友谊,可以建立一个包括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其力量足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地区”。因此战争被宣布为“不再是不可避免”。

另外,报告还提到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可以不一定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每个国家会找到它自己的道路,有些国家也许还可以通过议会的方式。世界规模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使新的方式成为可能。

1955年,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与此同时,代表大会还对过去的时代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大部分是有节制的和有益的。过去的外交政策被认为太死板,是孤立主义的。同南斯拉夫破裂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对中立国家的作用没有正确的估计。有些发言者批评了对战争的指挥。最尖锐的批评是关于政治警察的专断权力,它曾把成千的无辜的人定罪并且践踏了“苏维埃民主权利”。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被归之于“个人崇拜”,即对斯大林的神化,这使个人决定问题的做法(特别是在斯大林的晚年)得以任意发展。

以上的批评,即便出人意外,还并不骇人听闻。但在代表大会结束的时候,赫鲁晓夫专门向代表们作了一个秘密报告。这一报告没有向报界发表;赫鲁晓夫本人说这个报告是不得向报界发表的。这个报告显然是一种感情的爆发,也许是由于最近批阅了前3年中重新审查的成千件冤案而引起。但由于这报告还不是全面的,所以不能作为正式讲话来发表。

任何历史人物都需要历史地加以评论。即使今天,也还没有人能对斯大林及斯大林时代作出最后的评断。斯大林是那种需要由长期历史来加以评价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工作、他的时代离现在越远,其性质也就会越清楚。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这就是:斯大林从1928年开始,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国家里、在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重重包围、封锁的新生苏维埃国家里,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当他开始执政的时候,苏联是一个农业的和文盲充斥的国家,在他去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他曾两次重建了自己的国家:一次是在希特勒入侵之前,他较成功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另一次是在战争的废墟之上,他领导苏联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元气,发展了工、农业和国防力量。这些功绩是谁也抹熬不了的,他是这些伟大工程的伟大建筑师。

纽伦堡审判会场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