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领导人的心里,仍然想着如何把目前的团结维持到和平时期,并根据他们共管和势力范围的原则来考虑未来的发展。但是,战争越接近结束,他们各自内心的保留、怀疑和恐惧就越强烈。每一方都对其他一方作出一些让步,但又都在为这种让步寻求有效的保证。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以用斯大林和丘吉尔的一段对话来加以说明。这是在雅尔塔讨论联合国组织的章程时发生的。讨论集中在有关否决权的条款上,各大国都想在这个组织的安全理事会中为自己保留这一权利。斯大林比他的两个伙伴更强调这一点,要求使否决权更加严格,以抵制任何打消或削弱它的企图。丘吉尔也大致说了这样的话,他认为这个组织还应该有能力采取行动,反对某个大国可能产生的统治世界的企图。斯大林回答说:
“我倒愿意请丘吉尔先生指出哪个国家可能打算统治世界。我肯定英国是不要统治世界。这就从怀疑的名单中消除了一个。我肯定美国也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因此另一个国家又排除于打算统治世界的国家之列。”
丘吉尔打断话头问道:“我可以答复吗?”
斯大林不耐烦地提出自己的明确观点:
“等一等,将来的危险就在于我们自己中间可能发生冲突。”
斯大林挑明了丘吉尔的言外之意——丘吉尔显然是怀疑苏联的,而且希望使联合国的章程尽可能地使苏联难以达到目的。丘吉尔由于斯大林挑明了自己的意思而感到有点尴尬,他回答说,只要他们三个共同指挥这场伟大战争的人还活着,就没有发生冲突的危险,但是他们的后继人还能够继续团结一致吗?
斯大林依然有些不悦,他提醒客人们记住苏联的一次旧恨:1939年,在第一次苏、芬战争时,国际联盟曾经当众羞辱苏联,并把它开除出这个组织。然而,同一个国际联盟却从来没有动一个指头来反对希特勒,也从来没有做任何一件事来反对任何侵略行为。苏联不允许在将来重新受到第一次苏、芬战争时所受到的羞辱。
第二次会议考虑的是设立维持和平的世界性组织。在敦巴顿橡胶园举行的有关安理会内表决权问题的讨论最后陷入僵局。现在,大家又对罗斯福提出的一种妥协方案进行了讨论。他的建议是安理会的每个理事国应各有一票。一切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需加以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的;另一类是指那些可以采取和平手段解决的。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制裁。这样,否决权就会成为在安理会职能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斯大林对这一建议十分感兴趣,毫不掩饰地想弄清其内容。他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自己之间发生冲突,因为如果我们保持团结,德国的威胁就不至于十分严重。因此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如何保持我们将来的团结,如何保证三大国(可能再加上中国和法国)能够维持一条统一战线。”接着他便谈到了苏、芬战争,谈到了英、法是怎样把苏联从国联开除出去的。他希望能得到不让这类事情再度出现的保证。第二天继续开会时,斯大林宣布苏联政府接受需有三大国一致同意的新表决方案。
在敦巴顿橡胶园,苏联政府要求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应成为创始会员国,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有一票,英、美认为这种要求太过分,表示异议。而现在在雅尔塔,莫洛托夫宣布只要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3个加盟共和国,或者至少其中两个能成为创始会员国,苏联政府就满意了。在这些和其他好几个重大问题上,斯大林都表现出愿意妥协的精神。丘吉尔在2月8日给伦敦写的一份报告说,“尽管有着令人沮丧的警告和预言,雅尔塔会议至今为止进展得相当好。”
朱可夫元帅宣布受降仪式开始。波兰问题给会议带来了分歧。罗斯福认为波兰“5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造成麻烦的根源”。丘吉尔后来把波兰说成“导致大同盟垮台的第一个重大原因”。
斯大林清楚地解释了他对波兰的政策。在历史上,波兰既自己进攻过俄国,又充当过其他敌人进犯俄国的走廊。在过去的30年中,德国人曾两次取道这条走廊。苏联愿意有一个强大的波兰,能够通过用自己的力量来守卫这条走廊。斯大林没有明确地说出来,然而他显然不能容忍由伦敦的波兰政府所代表的、由苏联的死敌组成的旧政权复活。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把同盟国分裂了。斯大林关心的是苏联的安全。丘吉尔和罗斯福认为自己是在坚持民主原则。
在8次全体会议中,有7次都讨论了波兰问题。关于波兰的边界线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协议——波兰西部边界线的最后划分尚待和平会议上去确定。但在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最后商定卢布林委员会临时政府应在“更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民主领袖”。另一条规定是,莫洛托夫和美、英大使应同波兰的各派领导人进行协商,以便根据这些原则改组政府。另外,还商定“这个波兰全国团结临时政府应当保证迅速根据普遍选举与无记名投票方式举行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选举。”
远东战争的问题原先并未纳入议程。但是美国人担心这场战争可能再拖两年,所以急切地希望苏联参战。2月8日,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个问题。斯大林保证在德国投降后2~3个月内,苏联就会投入对日战争。他提出的条件是维持蒙古的现状,并恢复1904~1905年俄日战争前俄国在远东的权益。这些条件被接受了,罗斯福答应去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通过一系列的非正式会谈,三国领导人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各自的观点和问题的了解。斯大林极其重视这些非正式的接触。他特意表明了他对三国同盟的信心,并希望“这一同盟不会丧失亲密无间和坦率发表意见的特点。在外交史上,我从来未见过像这样密切的3大国同盟,而且盟国之间有机会这样坦率地交换意见”。他深深地相信大国间的联盟和联合国是未来世界和平的基础。但是2月11日这三位领导人分手时,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再次一起相会了。罗斯福此时已体弱多病,显然离人士已为期不远了。斯大林和全体苏联人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把他看作一位政治家和朋友。他们对丘吉尔也怀有敬意,甚至某种感情,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战争领袖,不过,他们对他和英国人仍然怀有某种不信任。
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领导人都率领各自的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与会,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共举行了8次全体会议。除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是讨论欧州战场的军事计划之外,其余各次会议讨论了关于分割德国、联合国中大国的否决权的使用、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苏、波和德、波疆界、波兰政府的组成和南斯拉夫等战后的重大问题。会后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关于对德国投降后的处置问题,三国领导人进一步交换了意见。在讨论中,斯大林对丘吉尔提出的允许法国参加对德占领和参加对德管制委员会的建议,表示了异议。由于丘吉尔强调法国在战后的作用而美军又不能久留欧洲,罗斯福又当场表示美军留在欧洲最多不会超过两年,最后才达成了由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铲除法西斯主义的一切形式与制度的协议。
关于德国的战后赔偿问题,苏联提出了一个在10年内由德国以实物支付总额为200亿美元的赔偿计划,并要求“按功分配”,给苏联的赔款不少于100亿美元。经过讨论,美、英同意以苏联的建议为基础在莫斯科成立一个三国组成的赔偿委员会,研究关于德国赔款的数额和方法等问题。
关于波兰问题,包括疆界和政府组成两部分。会议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应依照寇松线,而在若干地区应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公里到8公里的逸出。”波兰的西部边界,英、美主张以奥得河和东尼斯河为界,苏联坚持以西尼斯河为界,最后达成协议,“波兰必须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的让与”,“波兰西部疆界的最终确定,应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在会议中争论得最为激烈,因为在雅尔塔会议召开时,波兰存在着两个政府。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受到英、美等国的支持,苏联则不予承认;而在波兰国内建立的临时政府受到苏联的支持,但英、美等国则不予承认。经过激烈争论之后,最后达成协议:“目前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进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的波兰民主领袖。这个新政府应被称为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会议授权由苏、美、英3国成立一个委员会,首先在莫斯科与现临时政府的成员以及国内外的其他波兰民主领袖进行磋商,以便根据上述方针改组现政府。事实上,雅尔塔会议没有具体解决波兰政府的改组问题。
1944年8月21日到10月7日,苏、美、英3国和美、英、中3国分别在美国华盛顿郊区乔治城的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次会议都是为筹建联合国而举行的。在雅尔塔会议讨论关于联合国的组织问题时,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报告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草拟的方案,围绕还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即关于在安理会内表决程序和关于苏联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争论,对于第一个问题依据美国提出的一项折衷方案,决定在安理会中常任理事国除了对有关程序以外的一切问题均可行使否决权。也就是说,一个常任理事国不能用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讨论问题,但它可以行使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采取行动。关于第二个问题即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列入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问题,经过争论之后,美、英也同意了苏联方面的建议。
在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在驻苏大使和翻译人员的陪同下,分别于2月8日下午和10日下午,两次单独会见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重点讨论了远东问题。
根据美国军方的现状,罗斯福总统预计,如果美国单独与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那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尚需付出100万人的伤亡及一年半的时间,因而迫切需要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经过磋商,苏联有条件地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对日作战。
德军凯特尔元帅在德军投降书上签字。在各项战争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后,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3国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由他的后继者杜鲁门指示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协定的内容通知了蒋介石,并说罗斯福生前以及现任总统杜鲁门均已同意这些内容。当时蒋介石未作公开表态,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著作都认为,《雅尔塔协定》实质上是一个肮脏的分赃协定,特别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讨论和决定有关中国主权和利益问题,是十足的强权政治的一种表现。
争夺柏林
1945年2月初,德军在柏林接近地上的兵力已十分有限,防御相当薄弱。这对朱可夫的部队一举拿下柏林并尽快结束这场持续了数年之久的残酷战争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对此,朱可夫心中十分清楚。
最初朱可夫给部队下达的任务是,在6天内巩固已经获得的战果,等后续部队跟上并补足油料和弹药之后,于2月15~16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这一作战计划曾得到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批准。
然而,就在朱可夫的部队向奥得河全力推进之时,德军在其右翼的东波美拉尼亚实施反攻的威胁也一天比一天增大了,因为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迅速集结了40个师的部队。德军统帅部企图把这些部队隐蔽在格鲁琼兹地域,待朱可夫的部队向柏林发起进攻之时,就以出奇不意的攻势,向朱可夫部队的后方实施突击。如果德军的这一企图得逞,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在决定是否一鼓作气地攻占柏林问题上,使朱可夫感到为难的原因还有:一是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刚刚实施的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中,部队伤亡较大,装备和人员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这就必然影响到对柏林实施进攻的能力。二是部队后勤供应问题。朱可夫部队在20天的进攻时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了500多公里,这样后勤供应就成了大问题。
考虑到这些因素,朱可夫认为还是不宜冒险攻打柏林。1月31日,朱可夫元帅向斯大林报告说: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左翼脱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右翼过远,到今天为止,我方面军战线的宽度已达500公里。如果罗科索夫斯基的右翼仍继续停滞不前,敌人就会对拉得过长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右翼采取反攻行动。”
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说,应该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立即组织部队向西进攻,使其尽可能地靠近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右翼;同时应使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迅速前进到奥得河。
2月10日,斯大林命令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向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军发起进攻。为了配合白罗斯第二方面军的行动,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右翼转入了进攻,从而加快了苏军在东波美拉尼亚的推进速度。
3月初,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的部队已经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和奥得河下游。到3月底,白俄罗斯第二和第一方面军结束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至此,整个东波美拉尼亚已经牢牢掌握在苏军的手中。
与此同时,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2月和3月里,在西里西亚胜利地完成了两个战役,并在3月底前进到尼斯河,与先前到达奥得河的朱可夫部队连成一线。
在同一时间里,苏军乌克兰第二和第三方面军成功地实施了维也纳战役,一举粉碎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30多个师。4月中旬,苏军进入奥地利,占领了维也纳,打开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中心地域进军的道路。
这样,到4月底,苏军战略正面的几个方面军基本上处在同一线上,这就使得苏军在柏林方向占有一条宽大的作战面,并在两翼获得了可靠的保障,为粉碎德军的柏林集团和攻克柏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就在胜利在望之际,盟国之间开始产生了新的矛盾。英国首相丘吉尔1945年4月1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封信中,把矛盾的要害问题提了出来。丘吉尔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