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10473300000006

第6章 想象创造能力培养(6)

让儿童自己动手做模型

家长只做示范,主要让儿童自己做。要教儿童使用各种常用的工具(如钳、锤、电烙铁、扳手、万用表等)。

帮助儿童把思想变成现实

例如,有个儿童看到报纸上介绍国外有人用废旧罐头盒做成了火车的模型,就收集了罐头盒、火柴盒、酒瓶、书本等,要建造一座城市。家长和他一起建造,教他使用各种工具,一个个多月后“一座城市”建起来了,主要都是他自己动手“建设”的。他感受到了把思想变成现实的快乐,锻炼了操作能力,不但掌握了已见过的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大体想出新的工具的用法。

让儿童养成动手的习惯

家长要让儿童养成动手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只要需要动手或可以动手一试的,都要鼓励儿童亲自动手试一试,操作一下,让他们感受到亲自操作的乐趣。一般来说,儿童有好动的天性(当然好动与操作有显著的区别),这是培养儿童操作能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许多家长怕儿童受伤,怕儿童弄脏衣服,弄脏手,怕儿童拆坏物品,因而阻止儿童的动手活动,结果逐渐养成了儿童不愿意动手的习惯,影响了操作能力的发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于儿童自己的事,如穿衣、整理床、书包等,家长要培养儿童自己去做,不要娇宠他们,什么事情都代他们做好,这样不利于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据某机构调查统计可知,1984年以前,在理工科大学里,女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比男学生强,那些来自工人或农村家庭的男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比来自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中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1985年后,理工科大学中男、女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差别又明显缩小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动手的机会普遍减少,动手习惯越来越差,因而影响了实验的能力。

帮助儿童进行一项长久的动手实践过程

集中训练是训练和发展儿童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为儿童制定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操作实践。以训练儿童的动手能力。如让儿童制作一个较好的模型,一般儿童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在这几个月里,家长不要让儿童每天操作大量时间,而是要督促儿童每天坚持制作,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儿童会逐渐养成动手的习惯,又能从制作中发现操作的乐趣,对儿童操作能力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儿童超常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概述

实践应用能力是指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要学习各种大量的知识,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量是不相同的,同时每个人实践应用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能够将掌握的大量知识自如地运用于实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有些人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并不会应用它们,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无济于事。人们常称这些人为“书呆子”。

人们学习各种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遇到各种问题时能正确的运用,以便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现有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个人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才算是人才。爱因斯坦的好友米凯尔·贝宁一生好学慎思,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和对科学的爱好,但他的兴趣和好奇只是停留在学习理论上。因此,尽管他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因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所以一生都没有任何建树。

实践运用能力超常的儿童的表现

(1)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在理解的同时记忆住知识的内容,并且准确无误,一点细微的改变,他们都能发现,并且及时指出来。

(2)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现有知识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3)对各种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超人的求知欲。

(4)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不生搬硬套。对掌握的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随着问题性质的变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

(5)喜欢探寻各种知识的来源,如一个公式或定律是如何总结出来的等等。

(6)常常对所掌握的知识质疑,不盲目地接受知识,而是先用实践验证一下,具有一种只愿接受那些经过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的倾向。

培养儿童实践应用能力的方法

首先让儿童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

理解知识的意义是应用知识的第一步。许多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不知道这些知识讲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既然不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就更谈不上运用它们了。第二是儿童实践运用能力差,甚至没有应用知识的观念,只是把知识死记硬背住而已。因此,培养儿童实践运用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儿童把所学知识的意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如何了解儿童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的意义呢?检查的方法是:家长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不是按照书本中的话,将知识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如果所表达的含义与原义相符,就证明他们基本上掌握了知识的意义。

先用后教

传统的教育方法都是先给儿童讲解某个公式、定律,然后讲例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控制住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完全进入了“公式——例题——原理”之中,认为学公式、原理就是为了做作业题,而与实际生活无关。要改掉儿童的这个心境,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要在“用”后教。方法是先提出实际中的问题,让儿童去想,然后教儿童解决方法。

例如:要教会儿童求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就应先拿一块正方形的实物(不只是在黑板上画出)问学生,这个物体的面积是多少呢?或者对学生说,你们家里的四方桌的面积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针对这个问题去思考。当教师把求面积的公式告诉他们时,他们就能很快地掌握这个公式,而且会应用。

经常让儿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要针对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学过的知识向他们提问,让他们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例如,有个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实践运用拼音的能力,让他们回家后,把妈妈说的话用拼音拼出来。放学回家,妈妈见他回来了,就说:“放学了。”孩子马上拼出:“fangxuele。”妈妈又说:“真淘气。”孩子又拼“zhentaoqi。”又如学过了各种面积公式后,就让儿童求见过的各种物体的面积。再如,让儿童写各种应用文、介绍信、感谢信等。

熟能生巧

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经过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要想“巧”,必须“熟”。儿童只有把知识熟练地掌握了才会灵活地应用。

培养创造性想象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二岁以后的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简单的思维活动,而且能通过活动来思考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此时应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随时随地地告诉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这样才能通过观察产生思维能力。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带他们到不同的地方玩,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新内容,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为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启发幼儿思维父母应将幼儿容易看到、摸到、听到且易回答的问题和现象,多向幼儿提问,提问时或采用游戏或激将或实践的方法,去引导他动脑筋寻找答案。在幼儿求知欲受到挫折时,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再想一想,再问几个为什么,并加以引导,这样既不损害幼儿的愉快情绪,干扰思维的进行,又能真正达到促使幼儿积极思考的目的。

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幼儿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为幼儿掌握了语言,可以与成人交流思想,学习各种知识,记取各种经验,从而使幼儿思维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柱。因此,可让幼儿讲故事,培养孩子系统连贯的口语能力,同时也训练了思维能力;通过做智力游戏,还可以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多同孩子交流、谈话,这种活动可在孩子与父母的共同活动中随时随地进行,恰当的话语能刺激幼儿去思考,从而发展想象思维能力。

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这时要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眼、耳、手去辨认事物,探索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应为孩子准备多种用途的玩具和游戏条件,指导他们尽情地玩耍,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从而促进他们去思考。

创造力教学方法

教育者应在教学中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根据国内外教育经验,创造力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中外课堂教学的流行做法,教师创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加以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中国和西方国家教师使用讨论法略有不同,中国教师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西方国家教师用讨论法,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出不同结论。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

中外讨论法效果虽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错误法

鼓励学生犯错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有个法国儿童见鸡蛋能孵出小鸡,便异想天开,认为用同样形状的卵石大概也能孵出小鸡。老师并没有断然打消他的念头,反而鼓励他作试验。把卵石揣在衣袋里,进行孵化。并煞有介事地给学生一本小册子。记下卵石每天的变化。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月后,小男孩把本子还给老师,说卵石毫无动静。老师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说:“噢,我明白了,石头没有蛋黄和液体,变不成小鸡。”老师欣慰地笑了。这个失败,胜过老师的讲课,孩子会牢牢记住这件事。

错误法的关键在于:老师不要轻易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时,离正确答案便不远了。

自由选择法

在课堂上采用自由选择法,能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北京有所外国儿童学校,教室里桌椅按学生的爱好,三五成堆,课上自由讨论,教师巡视其中。与我国学校集中讲课不同,这是一种课堂自由选择法,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和个性各有差异。统一强求一致,智商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能力差的学生很吃力。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弹性要求,则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教同一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记忆力强的同学背课文,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写读后感,或改写课文,基础差的同学解释词语。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同学的潜能,又能开发各自的创造能力。

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这篇课文,则允许他学习另外一篇类似文章,达到掌握同类知识的目的。

这样也许会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给教师造成管理上的麻烦。但对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发挥却极有好处,值得尝试。

抬杠法

抬杠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一种固执心理。

但抬杠并非完全错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确的东西超过限度,即为错误。

运用抬杠法,教师在课堂上可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反驳、抬杠。

例如:少数服从多数,正确吗?

通过双方的抬杠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正确;在特殊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的论点错误。

通过抬杠,辩证法的原理为学生所接受。

运用抬杠法不应强词夺理,而应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这样才能开发创造思维。

假设法

这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各科都可使用。

政治课上,学生可以《假如我当校长》为题,进行模拟施政演说,想象自己运用权力所能办到的事。

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假如我见到毕升》为题,做一篇作文,想象今人与古代发明家的相会情景。

数学课上,可假设若干解题方法。

物理课上,可假设地球停止转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此等等。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如假设发生地震,将怎样抢险救灾,假设大型客机在飞行中突然失去动力,机组人员应如何应对?

另外,结合课文,提出假设性思考题,学习效果会更好。

相似法

世间事物千奇百怪,混沌无序。但可用科学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变无序为有序,变模糊为明晰。波音飞机和鲨鱼,都遵守流体力学的规律,其外形都是流线形,以减小阻力。蝴蝶花纹和京剧脸谱图案相近,它们都具有对称性。

采用相似法,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复杂现象,找出科学规律,总结科学定理。

比如,在教授黄金切割定律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公式,而是让学生运用相似法,找出符合该定律的相似事物:

人体肚脐的位置,舞台报幕员所站的位置,宽银幕电影的长度和宽度之比……语文教师可用相似法,让学生搜集同义词,同类比喻手法,生物老师可让学生学习分类,把相似的动、植物归类,区别异同。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相似法都可运用,这是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好方法。

空白法

空白法正是将这种心理活动,移植到教学方面的一种方法。

例如,老师可事先录制一首乐曲,只有开头和结尾,包含主旋律,让学生听后,按主旋律特点,将中间空白音乐补充完整。既是开头乐感的延伸,又需要发挥创造力,学生如果方向正确,完全可恢复原有的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