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与驭心术
10461400000007

第7章 社会惰性:驾驭他人就要防止他人的惰性心理

王先生想要在自家院内建一个花园,所以从朋友的工厂里请了几名工人,前来帮忙搬运砖块。第一天,朋友派了两个人过来。王先生感觉两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搬运的速度有些慢,于是就打电话给朋友,说他想快点搬运砖块,希望他能再派两名工人。第二天,朋友果真又给他派了两个人,四个工人便开始搬砖。可第二天结束后,他发现尽管是四个人,但搬砖的效率并没他想象的高。他感觉还是人手不够导致的,按照这一天四个人的搬运速度,他计划了一下,觉得只要再找两个人第三天就能搬运完。于是,他又给朋友打电话叫了两个人。王先生想着这下人手够多了,砖块一天应该就能搬运完。可第三天,砖块还是没有按原计划搬运完毕。

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应该是人手越多,做的成绩也越大,为什么王先生的砖块没有像他预期计划的那样在第三天搬运完毕呢?事实上,这便是心理学中的社会惰性心理导致的。所谓社会惰性心理,也被称作社会惯性,此概念源于德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主要讲的是:自然界是有惰性的物质,而人类也有惰性心理,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消极落后、停滞不前等。

而当人手越多,大家一起做事情越不容易被周围人看出个人付出的结果时,个人的这种社会惰性表现得会越明显。王先生没有成功地驾驭给他搬运砖块的人,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没有克服这些人的情性心理。

为什么人们的社会惰性心理会如此大呢?这是因为,人们做事情的时候,多数时候是以群体形式参加的。当大家共同参与一件事情时,谁做的多谁做的少,根本看不出来,所以索性就减少努力,忙里偷闲一下。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投入和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时,个体中便可能出现依附于群体的努“搭便车者”和“滥竽充数”者。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拔河比赛,有时你会发现并不是人手越多,力量越大,而是那些人心越齐的一伙,力量越胜一筹。这里的人心,事实上讲的就是个人力量的付出。

此外,当大家都在一起劳作的时候,个人缺乏必要的动力,他们会觉得即使付出得多,表现得优异,获得了成功,自己也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成绩都是大家的,于是也便不再像自己单独做的时候那样积极。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效率就会降低。

既然惰性心理会受到人数多少,以及个人成就感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驾驭他人、掌控他人的时候,便可以通过这两方面防止他人的惰性心理,进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压力”能防止惰性心理

人们的惰性心理往往和人数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你驾驭的人数越多的时候,这种惰性心理可能会显现得更明显,因为当你试图驾驭更多的人时,相对于对方的个人而言,压力也必然会降低,干劲也便少了。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管理者试图对小组成员发号施令的时候,他指挥的小组成员越多,他的指挥影响力可能也越差。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即使在驾驭很多人的时候,也要学会给对方施加压力。因为多数时候,真的是压力越大动力也便越大。你要善于让员工进入一个有压力的群体中,这样你更能获得群体的支持。例如,集体成员间的竞争、公司实行的末位淘汰制……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防止惰性心理。

“成就感”是防止惰性心理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因为做一件事情而得到他人称赞,或者付出努力获得成功后,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进而更愿意做这件事情。而当人们愿意做一件事情,甚至想着通过做这件事情去进一步体会这种成就感带来的满足感的时候,他才不会在乎谁要求他做的呢。到这个时候,你也便成功地进入到驾驭他人、掌控他人的境界里了。

·驭心术法则·

既然惰性心理会受到人数多少以及个人成就感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驾驭他人、掌控他人的时候,便可以通过这两方面防止他人的惰性心理,进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