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英发现刚刚上初中的女儿有了早恋倾向。一想到早恋的害处,王英就忐忑不安。为了制止女儿的早恋倾向,她每天对着女儿唠叨不停,要求她早点回家,不能单独和男同学出去等,并给女儿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息时间表:七点从家出门,五点放学,五点半到家……可令王英没想到的是,她的一片苦心却遭到了女儿更加强烈的反抗。看着女儿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她甚至感到无能为力。
有一天,她在书中看到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便开始实施起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着女儿唠叨不停,而是语重心长地和女儿说起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她对女儿说:“妈妈上中学的时候,不知怎么搞的,老是会想到班级中的一位男孩,哪怕就是上课期间,也会情不自禁地看他一眼……”
这立刻提起了女儿的兴趣,女儿让王英继续说。王英在叙述自己故事的同时,也指出了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是当时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倾向……结果,那天王英让女儿第一次了解到了早恋的利与弊。
看了这个生活场景,我们不得不说王英是聪明的,她的做法也是睿智的。那么,为什么她在反复唠叨、制止女儿行为后都没能奏效地情况下,却只是实施了一个小的转变就能有效地掌控女儿,顺利地让其了解到早恋的利与弊呢? 在此,不得不提到人们惯有的心理——自己人,心理学上称其为“自己人心理”。
而“自己人心理”的直接影响是:一旦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成为他眼中的自己人,那么你所说的话也便更容易获得他的信赖,你的观点也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王英在后来正是运用了此心理,让女儿感觉到自己和她是同一境遇的人,有着同样经历的自己人,才进一步地实现了自己最终的目的:让女儿了解到早恋的利与弊。
对此,心理学上将这种因为“自己人心理”产生的效应命名为“自己人效应”。其最大特点是:会拉近彼此间的关系,让对方感受到一种亲近感,进而形成一种肯定的心理定势。
对于“自己人效应”,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卖西瓜的摊贩会主动地切一块西瓜,让前来买西瓜的人品尝一下,不甜不要钱;商场中的糕点老板会把各种糕点切成小块,作为免费的品尝品……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因为他们在让顾客品尝西瓜、糕点,以及试用商品的时候,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说话的,他们的言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彼此间的关系,让顾客或轻或重地产生自己人的心理,进而在接触商品的时候,更愿意做出购买商品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只要被对方认定是自己人了,便会更容易接受自己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情倾向: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自己更乐意接近与自己比较亲近的对象,而自己人正是加重这种倾向的有力因素。试想一下,一个不把你看成外人,甚至把你看成他自己圈子中的人,你们之间的感情还能不好?感情一好,什么事情办不成?
既然人们对自己人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情怀,那么便给聪明者留下了掌控他人、驾驭他人的有效突破口。现将这些方法总结如下:
为你们之间创造点“接近性”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接近性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要素。这里的接近性,更多的是指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心理学将其称作功能性距离。例如,我们会发现,多数人的朋友圈子,要么是和自己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要么是和自己在同一个公司或者同一个小区的同事邻居。即使不是这些关系,你们之间也一定是有着某种交集或者关系网的人。
既然接近性能拉近彼此间的关系,那么在驾驭他人、掌控他人的时候,聪明者便可以适当地为自己多多创造接近性的机会。这是因为,接近了彼此,接触的机会便多了,这便容易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以及熟悉程度,彼此熟悉了,感情增加了,心理上又会更加接近。
为你们之间增添点相似性
如果想让对方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你们是同一战线的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和对方在态度、观点、兴趣、喜好、利益以及个性等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彼此间愈相似或者愈是兴趣相投,对方愈容易将你看成同一类型的人。例如,两个同样喜欢打篮球的人,往往会比一个喜欢篮球和一个喜欢足球的人,更愿意和对方呆在一起;两个都热衷于逛街的女人,往往会比一个热衷于逛街与一个热衷于上网的女人,更显得亲近。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喜欢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去形容。而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便是“自己人效应”产生的作用。
既然相似性能够让对方感到彼此间更接近、更亲切,那么,在掌控他人的时候,聪明的人便可以适当地增添点相似性的策略,故意用点与对方相同的相似性,这样反而更容易收获人心,从而让对方将你看成自己人。都是自己人了,感情也便亲密了,什么事情能不事半功倍呢?
·驭心术法则·
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自己更乐意接近与自己比较亲近的对象。而自己人正是加重这种倾向的有力因素,因为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自己人会拉近彼此间的关系,让对方感受到一种亲近感,进而形成一种肯定的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