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和上佳是大歌剧的忠实观众,同时也是精明的商人,他们每周都要去看大歌剧。一次,在歌剧的高潮之处,有位观众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劲,情不自禁地鼓掌并吆喝道:“好!”结果他们发现,在这声吆喝下,其他观看大歌剧的观众也跟着吆喝起来。
从这些掌声以及吆喝声中,尼尔和上佳看到了商机。不久,他们成立了一个“喜剧成功保险公司”,而该家公司经营的主要保险项目便是观众的掌声,他们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希望得到观众认可和欣赏的歌剧演员以及剧院经理,他们的宗旨是用自己“虚假”的掌声,激发真正观众的真实掌声。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台下一个观众喊出“再来一个”的吆喝声,后面同伙的几个人也要带头不停地叫好并要用上热烈的掌声……往往正是这个时候,能够引来了真正的掌声。
尼尔和上佳不愧为精明的商人,他们的精明之处不仅在于能在一次掌声中看到商机,更在于他们懂得运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创造一定的商业价值。
所谓从众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都有“随大流”、“凑热闹”的心理。具体而言,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主要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后来心理学家们将由这种心理产生的现象称作从众效应。为了更好地证实此心理对他人的影响,心理学家阿希还曾做过最为经典的“阿希实验”。
实验开始前,阿希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并告诉他们此次实验的目的是测线条的长短。在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前,他们事前安排好5个人装作等候做实验的人。这时,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了实验室。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便坐在第6个位置上。
这时,阿希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然而,在实验中,当前 5个人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答案后,第六个人也便说了一个错误答案。此次判断实验一共进行了18次,最终的结果是有33%的人受到了从众影响,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从众影响,只有24%的人没有受到从众影响,而按照正常思维,人们出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这便是从众心理的威力,而从众心理之所以能够影响他人,主要在于就多数情况而言,从众可以给人们带去很多方便。在群体中,当个体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同时还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因此,多数人都会更愿意倾向于从众行为。
此外,当个体总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不从众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则容易引发周围人的不满,进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不从众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人们的从众现象。
既然从众心理是人们的普遍共性,那么聪明的人在驾驭他人、掌控他人的时候,便可以有效地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从众的环境、随大流的声势,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服务。具体而言就是:
口头上的“随大流”环境也需要制造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驾驭他人的时候,这一招其实可以被聪明的人有效地运用。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口头上制造出一个随大流的环境,这样其实也能很好地为自己造声势。
这听起来有些难,其实并不难理解。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营销员在向顾客推销产品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说:“你的同事或者邻居们都买了该产品,你不妨也尝试一下。他们反响都不错,你最好试一试,以免错过机会。”于是,你会发现这时顾客便开始犹豫。如果你再制造点随大流的环境,那么多数情况下,他便可能受到你的驾驭,进而产生购买产品的行为。
事实上,营销员的做法,正是在口头上制造了一个随大流的环境,而人们对于随大流的从众行为又经常会妥协。所以,我们说聪明的人在驾驭他人的时候,往往会首先为自己制造出一个随大流的环境。
你的知己、朋友,关系好的同事往往是你的铁杆同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从众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人们畏惧这样的压力。所以,聪明的人在驾驭他人的时候,便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进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而要借助的主要力量则是你的知己、朋友或者关系不错的同事等,因为这些铁杆同盟往往是从众环境的有力因素。
例如,当你准备在公司宣布一个计划的时候,你最好事先得到那些和你关系好的同事的认可。这样当你在宣布的时候,一旦他们对其赞不绝口或者表示一致支持的时候,那么其他人即使有些不同意,可能看在多数人都支持的份上,也不会说什么,进而同意了你的计划。而这时的局面,也便可以有效地被你掌控,被你驾驭了。
驭心术法则
当个体总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不从众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则容易引发周围人的不满,进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不从众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