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马歇尔
10457000000032

第32章 危机四伏(3)

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仪式结束了,马歇尔被授予名誉学位。他被誉为“其才能和品德在美国历史上惟有一人(乔治·华盛顿)堪与比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福雷斯特·C·波格:《乔治·C·马歇尔:政治家:1945~1959》,纽约,1987年,第212页。。

马歇尔登台讲演前,已有其他一些人发言,其中包括校友会主席、州长先生以及与马歇尔一同接受名誉学位的布莱德雷。他们都讲了一些关于西方民主、宗教信仰和世界形势的普普通通的话。轮到马歇尔了。他走上讲台,用极其平和的语调,向听众描述了欧洲满目疮痍和悲观绝望的情景,指出需要美国全力以赴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避免使用“杜鲁门主义”中那种极明显的富于挑战性的言词,他说道:

“我们的政策并不旨在反对哪个国家或哪个主义,而是旨在反对饥馑、贫穷、绝望和混乱。我们政策的宗旨是恢复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创造一种使自由制度得以生存的政治、社会条件。”

他说,美国的援助政策是向所有欧洲国家打开大门的:“我担保,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此项复兴大业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合作。”同时,在温和的语气中,也隐含着一丝威胁:“任何力图阻挠其他国家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帮助。此外,任何企图延长人类痛苦以便从政治上或其他方面捞取好处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

接着,他谈到复兴欧洲,是欧洲自己的事,因此,欧洲国家必须先行动起来,提出倡议。

“我认为倡议必须来自欧洲,美国的作用只是友好地协助起草一项欧洲计划,随后尽我们实际上所能做到的去支持此项计划。这项计划应是一项联合计划,即令非全体欧洲国家,至少是若干国家一致同意的。”

最后,他告诫但同时也是呼吁美国人民:“在我想来,对我国人民十分重要的是,要有广泛的了解,而不要为一时的狂热和偏见所驱使,我们离开所有这些国家太远,难以掌握形势的真正特点。单靠阅读看几张照片,这完全是不可能掌握真正特点的。然而,全世界的前途有赖于作出正确的判断,有赖于美国人民去认识应该怎么做最好,什么是非做不可的。”约翰·扎瓦奇等:《冷战:文献概览》,纽约,1998年,第46~47页。

从纯粹的修辞学角度讲,马歇尔的哈佛大学演说并不怎么成功。他不善辞令,更不习惯照本宣科。他语句平稳,语速缓慢,一字一句照着讲稿念,并没有什么特别激动人心的地方。他之所以受到听众的注意,在他上台和讲话中不时给以鼓掌,恐怕大多数是为马歇尔本人而不是为他所提出的计划。

这篇演说全文刊载在《纽约时报》的第一版上,由于事先没有怎么声张,所以美国国内新闻界并未引起注意,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演说的重要性,发表的评论很少,更没有设立什么新闻专栏进行讨论。

在欧洲引起的反响却大不相同。贝文兴奋得跳起来,马上向外交部要马歇尔演说的全文,但演说全文是通过邮政渠道邮寄的,不能立即拿到。英国驻华盛顿的记者告知贝文,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演说和政策声明,马歇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跨越全大陆解决欧洲经济危机的办法,使得有些人想起了当年宏伟的租借观念”。贝文的副手还想要驻华盛顿大使澄清一下美国复兴欧洲计划的性质和规模。贝文说,马歇尔的演讲已经完全足够了,现在应当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6月6日,贝文打电话给法国外长乔治·皮杜尔,接着又通告了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建议迅速安排一次会晤,研究和提出各国自己复兴经济的计划。

马歇尔从哈佛大学回到华盛顿,向凯南和波伦谈起他对前苏联是否参加复兴计划的关心。他说,没有前苏联的参与,任何重大的美国建议都难以被世界所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前苏联参加进来,欧洲的合作也许会遭遇到不少困难。在国会里,反苏的情绪比较明显,政府提出的拨款要求,也许遭到否决。凯南和波伦分析,前苏联不会接受和参与马歇尔的计划。因为根据计划,受援国的财政经济情报要通告美国,美国的援助物资和款项怎样使用也要受到美国的监督,前苏联在这方面是很保密的。同时,如果前苏联参加进来,受前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都会参加,这样做的必然结果,东欧国家会加强同西欧和美国的关系,同时疏远与前苏联的关系。1947年6月,莫洛托夫接受邀请,带领一个80余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巴黎召开的外长会议。从派出的代表团阵容来看,莫洛托夫是准备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但后来前苏联退出来了。西方的一些宣传家估计,莫洛托夫退出计划是斯大林的主意。根据莫洛托夫自己的回忆,他当初是想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并且取得了前苏共中央的同意,但后来,他自己觉得参与计划对前苏联主权损失太大所以就退出来了。他没有提到斯大林的压力。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1页。

1947年9月,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国共16个国家,组成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草拟了一份欧洲经济复兴的大纲,提出了促进16个参加国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复兴的4年计划:第一,努力恢复农业,达到战前水平,工业总产量比战前略高一些;第二,创造并稳定国内形势;第三,建立并保持一个促进和加强有关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机构;第四,扩大出口以解决各国的美元不足。复兴大约需要22亿美元,但在正式呈交美国时削减到170亿美元。

在美国方面,虽然帮助欧洲复兴已经讨论了几个月,并且全国上下都觉得有这种必要,但政府要获得国会的批准所需的款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国会里,有一些有影响且又热心于马歇尔计划的议员,他们起了不小的作用。政府方面,则加速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步伐。马歇尔指示美国主要驻外使团对驻在国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就下列情况提出报告:第一,当前经济形势以及所需要的经济援助;第二,来年经济形势的严重性;第三,如果同西欧和中欧国家进行货物交流,情况是否能改善;第四,需要克服的困难;第五,该国对整个欧洲的复兴能作出多大贡献;第六,该国如倡议和参加复兴计划,会受到前苏联和本国共产党多大的压力。

根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建议,杜鲁门总统任命了3个委员会来指导国际援助计划:第一个委员会,研究和处理有关美国国家资源事务;第二个委员会,研究和处理对外援助对美国的经济影响问题;第三个委员会,研究和决定美国对外援助资源质量、数量以及给予援助的范围。第一、第二个委员会主要有政府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参加,第三个委员会不分党派,委员有企业、劳工、农业、教育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

1948年12月初,国务院拿出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方案,要求得到4年半时间的授权,即从1948年4月1日到1952年6月30日。在此期间,要求国会拨款170亿美元来支付欧洲复兴计划的活动费用。方案规定成立经济合作总署,由一位内阁阁员级的署长领导,归口管理权归国务院,对总统负责。在计划执行期间,总统每年向国会提交4份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即每季度报告一次。

接下来,是参众两院举行听众会,辩论并进行表决。马歇尔是主要的证人,与国会打交道,他已具有丰富的经验,每次总能如愿以偿,但他也很讲究方式和技巧。他在国会作证,都不带讲稿,那样会显得有备而来,但事实上,他每一次都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估计议员们可能会问到的各种问题,熟记于心,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数据,能够信手拈来,这样就很具有说服力。这次争取对计划拨款的证词,当然也是十分成功的。结果,众议院以329票对74票、参议院以69票对17票的压倒多数批准了欧洲复兴计划。

总的说来,杜鲁门政府提出的复兴经济的计划,在民间也得到了较广泛的支持,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商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农场主联合委员会以及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一产联都坚定地支持了这一计划。

新闻出版界也表示大力支持。新闻记者把马歇尔计划当作了头等大事,在选择和处理新闻稿件时,都特意对欧洲复兴计划进行了大肆渲染,相反那些反对计划的情况却没有予以报道。

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内,各受援国都渡过了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的阶段,情况的发展比原来预料的还要好。工业产量比战前上升了35%,农业生产量比战前上升了10%,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政治上,西欧各国也保持了稳定。这当然首先应归功于西欧各国执行了发展生产、紧缩开支的政策,但美国的援助也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

在马歇尔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曾大力促进西欧各国的合作,尤其是西德与其他各国的接近,这为实现欧洲的统一和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三、危机与选择

马歇尔任国务卿时期,世界局势混乱不堪,危机四伏,美国对外政策面临着重大挑战。在各种危机面前,许多事情马歇尔需要作出决断和选择,但选择的余地往往是很小的。

马歇尔赴华调停失败了,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蒋介石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宣称要在3~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战场上较量的结果,很快出现分晓,在战争第一阶段,蒋介石损兵折将、战线拉长,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减少,人民解放军则是越战越强。国民党被迫改全线进攻为重点进攻。这一结果,对美国政府震动颇大,在对待中国内战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1947年上半年,有两份重要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两种选择方案。一份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应国务院之请所作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军事方面的建议;另一份是国务院内部专家们研究的意见。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主张明目张胆、全力以赴干涉中国内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第一,美国必须防止任何一国或联合在一起的若干国家强大到足以威胁西半球;

第二,为了美国的安全,欧亚国家应反对前苏联扩张;

第三,美国的安全要求中国不受前苏联统治;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了前苏联的扩张主义;

第五,前苏联扩张主义同美国的安全不相容;

第六,由于日本已解除武装,亚洲能抵抗前苏联扩张的惟一国家是国民党中国;

第七,必须给国民政府以充分的军事援助来抵御共产主义扩张,否则该政府就会崩溃;

第八,中国的混乱,只会对前苏联有利,如果不立即给予军援,国民政府就会崩溃;

第九,美国应有一项通盘的计划来援助前苏联控制区域外围的欧亚大陆各国,这项计划包括援助民族主义分子镇压以至最后消灭一切共产党叛乱。福雷斯特·C·波格:《乔治·C·马歇尔:政治家:1945~1959》,纽约,1987年,第265页。

这是出自一种歇斯底里的叫嚣,并且硬把中国的内战与前苏联扩张联系在一起,把中国共产党人看成是受前苏联支持、援助和操纵的,借口消灭前苏联扩张来大规模干涉中国内政。

国务院专家的报告则认为,国民党在战场上军事形势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带来了美国是否应该扩大对国民政府军事、经济援助的问题。实际上美国给予国民政府的援助已经不少。抗日战争结束到1947年,美国提供了7亿美元的租借物资,运送国民党的军队到华北,并供给弹药和装备,把储存在天津和青岛的军火送给他们,但鉴于国民党的腐败,还是不能顶住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国务院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美国如要保证国民党打败中国共产党,除非美国直接参战,接管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和行政管理权,并且准备长期地留在中国。福雷斯特·C·波格:《乔治·C·马歇尔:政治家:1945~1959》,纽约,1987年,第226页。

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马歇尔当然不愿看到国民党失败让共产党接管政权,从全球反共的需要出发,美国需要国民党政府作为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个统治支柱。但马歇尔又深知,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贪赃枉法,一党独裁;其内部派系林立,相互争斗;蒋介石任人惟亲,排斥异己,不肯容纳各党各派,早已失去民心。因此,除非美国出兵,接管国民党政权,看能不能挽救国民党的败局,否则,给予再多一些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它只会填满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腰包。但美国出兵干涉中国,这是一件基本上不可能的事,一定会遭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二是美国的争夺重点在欧洲;三是中国地广人多,打起人民战争来,那就会进得来,出不去;四是美国在战争结束后,由于群众的压力,军队已大量减员。马歇尔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从美国驻华使馆发回的报告,有一些也正好揭露了蒋政权的腐朽,这使马歇尔显得更为谨慎。

为了摸清楚他离开中国以后战场上的形势变化的具体情况,马歇尔请出魏德迈将军,要他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魏德迈的使命是蒋介石所欢迎的,因为他持有强烈的反共立场。但是,这次魏德迈表示,虽然他同情和赞成援助国民党,但他使命的性质,只是为美国总统了解情况,收集资料,不能就美国的政策发表声明。魏德迈实地考察的结果,感觉国民党的情形同他原来在中国时一样,没有任何调整和改革。他把得到的初步印象很快写了一份报告给马歇尔,指出:国民政府的领导层必须作重大的调整和变动,“否则,委员长的主席地位就难以维持,最后毫无疑问要垮台”。他说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腐化、不理睬或不尊重执政当局的现象到处可见”。另一方面,共产党却是士气高昂,“几达狂热程度”,而国民党“精神上已经破产了”。

蒋介石邀请魏德迈对国民党要员讲一讲话,并假惺惺地说要魏德迈将所考察的真实情况毫不留情地讲出来。结果,魏德迈讲了他看到的腐败现象,同时也给蒋介石提出了实行改革挽救灭亡的建议。他的讲话震怒了国民党,他们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来听坦率言论,他们所渴望的是魏德迈会带来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

魏德迈对国民党的实地考察,进一步加强了马歇尔不能对中国实行直接军事干预的立场,他在国会作证说,如果美国实行军事干涉,那就会分散美国力量,使中国成为国际冲突的场所,使美国陷入无止境的供应人力物力的纠缠之中,为俄国人所利用,或导致“另一场西班牙式的革命或大战”。

但他的地位、职责不可能使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审视中国内战,他虽不赞成直接的军事干预,但还是同意以大宗军火和美元援助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