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时认为日本会最先在哪里对美国进行攻击?”
马歇尔回答说:“我那时认为会在菲律宾动手。”
当问到他是不是以为日本会首先攻击珍珠港时,马歇尔回答说:“我没有这样预料,我认为他们不会冒这个险。”
马歇尔回答的是老实话,也是问题的关键。在美国的决策层中,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没有人想到日本人会对珍珠港进攻,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日本人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攻击。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犯同一个判断错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同时玩忽职守?隐藏在这一表象后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但同时也会令人吃惊,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导致了普遍的判断错误。如果按照旧式的作战方法——像日本进攻旅顺的俄军一样——那珍珠港是非常坚固的,日本人要袭击珍珠港,路途遥远,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需要航行数日,难免不被发现。如果只是依靠舰载炮火来攻击珍珠港,那守军可以利用完善的防御体系,有充足的时间来组织反攻。之所以出现普遍的判断错误,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舰载航空兵作为一支海军舰队的主要打击力量给珍珠港的防御所带来的危险,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舰载航空兵的威力认识不足,他们以为新的海战还会是那种舰炮对舰炮的轰击。舰载航空兵作为一支打击力量,不仅能够进攻一个相对远的目标,使大炮的飞行距离得到延伸,而且威力大,速度快,使之防不胜防。其实,美国人自己的海军在1932年就证明了这种新力量,只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罢了。
当时美军进行一场考验珍珠港防御能力的演习,负责进攻的是一位热心于海军航空兵的将军,他只使用了一支由两艘航空母舰和4艘驱逐护卫舰组成的小小特遣舰队。从加里福尼亚的海域出发,沿着北太平洋风高浪急的路线前进,他改变了传统的进攻方法,用舰载航空兵作为打击力量。2月7日,星期天,黎明时分,在距瓦胡岛60英里的海面上,152架飞机迅速飞抵珍珠港上空,守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按照演习要求,所有的目标都被摧毁。对于许多战略家来说,这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传统的以舰炮对舰炮的海上作战观点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华盛顿没有几个人认真对待此事,更没有人从舰载航空兵攻击的可能性来考虑珍珠港的危险。这次演习的结果,日本人却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久以后,从同一方向,用同样的方法,同是在星期天的早晨,取得了同样的成果。所以日本人的阴谋,其原型来自于美国人自己的设计,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手忙脚乱
日本对珍珠港实行突然袭击的同时,大举入侵东南亚各国,想控制这片资源丰富的国家,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日本陆军的作战目标是在3个月以内,以优势兵力打败英、美、荷等西方国家的驻军,夺取菲律宾、马来西亚、关岛、香港、泰国、缅甸、婆罗洲等国家和地区,占领苏门答腊北部,建立空军基地。占领摩鹿加群岛和帝汶岛,然后乘势攻取爪哇岛和新加坡。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以航空母舰为主组成的联合舰队,在珍珠港摧毁美国的舰队主力,为南方作战解除后顾之忧;然后与陆军密切配合,进攻东南亚各地,控制马来海峡,占领关岛和威克岛,夺取腊包尔。陆海军在实现了上述目标之后,是进一步南下澳大利亚,还是东进夏威夷或西进印度洋,只能以后根据形势而定。
与以往进行的历次战争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战前准备工作是做得最好的。但事实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在日本人一连串有准备的进攻面前,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从双方兵力的对比来看,除了航空母舰和作战飞机以外,日本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在战争爆发前,1941年英、美在华盛顿的参谋会谈中,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年4月,英、美、荷的参谋人员又在新加坡召开了远东参谋会议,订立了ABD防御计划,企图协调英、美、荷三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但战争开始后,三国仍然没有统一指挥。军事部署各自为阵,加上平时训练不够,军事思想落后和保守,而日军则可集中兵力选择某些地点实施进攻,采取以航空母舰为主体进行突袭的新式海战战法。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西方各国的防御力量不堪一击,很快土崩瓦解。1942年春,日本仅仅用了预定时间的一半就占领了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和马来西亚,伤亡不过几千人,没有损失驱逐舰级以上的大型舰只。
马歇尔统帅的陆军参谋部一阵手忙脚乱,所属各部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各种麻烦问题堆积如山。太平洋各前线阵地,要人、要枪、要飞机大炮,马歇尔整日听取汇报,陷入了日常事务的纠缠之中,他需要对参谋部进行改组,明确职责,减少日常事务的纠缠,把更多的精力用来考虑战略问题。
最难办的仍然是眼下没有那么多优秀和中用的军官,这是马歇尔当上陆军参谋长后一直伤脑筋的问题之一。马歇尔在战争前,就采取了一些措施,建议让一些上了年纪的军官退休,把一些更具才能、更年轻力壮的优秀军官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他在本宁堡步校担任高级教官时的黑皮本子给他帮了忙,提供了不少优秀军官名单。在最近一些时候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演习中,他又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记入了他的黑皮本子,其中有一位名叫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的年轻上校表现突出。在路易斯安娜进行的实战演习中,他担任了集团军参谋长,他用出色的谋略挫败了对手的锐气。他的主动精神和随机应变能力令马歇尔刮目相看。回到华盛顿之后,他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将艾森豪威尔的名字排在准备提升的各位准将的前面。
艾森豪威尔,1890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但在堪萨斯州长大,人们习惯于昵称他为“艾克”,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又进陆军参谋学院和陆军指挥学院深造,成绩优异。在20~30年代,美国军队大幅度减员,军官职务提升令人沮丧,他的少校军衔保持了16年。但艾克同马歇尔一样,立志从戎,持之以恒。在其他军官纷纷退役到社会上另谋高就或是在军营里借酒消愁、混日子时,他潜心研究了各种军事理论和兵书,同时注意观察各种政治问题,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他处事冷静,逻辑严密,总是认真完成上司布置的各项任务。因此,在各处的服役都获得好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时,他正在菲律宾充当麦克阿瑟的助手,帮助菲律宾人组建自己的军队和军事院校。他确信,美国必定会卷入新的一场欧洲战争,于是,他谢绝了麦克阿瑟和菲律宾总统奎松的挽留,回到美国,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马歇尔调艾森豪威尔来陆军参谋部。马歇尔向艾森豪威尔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太平洋的危险形势,太平洋舰队已退出战斗,夏威夷的预备部队十分弱小,在菲律宾的空军和陆军力量总共只有3万人,马尼拉湾的海军基地遭到狂轰滥炸,损失惨重。太平洋各地缺少食品、人员和武器装备。很显然,日本想尽快拿下菲律宾而美国陆、海军都不能在那里坚持住。最后,马歇尔问道:“我们行动的总路线是什么?”小埃德加·普里尔:《十九颗星》,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请给我几个小时考虑。”艾森豪威尔回答说。
艾森豪威尔清楚,对马歇尔要求的回答,事关前途和命运。如果回答使马歇尔满意,就会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否则,前途就不会那么乐观。
好在他平常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对美国军队的实际状况和战争爆发后所面临的实际困难都有很好的了解。尤其是对菲律宾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认真考虑和分析了一下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思路很快清晰起来:虚弱的太平洋舰队暂不会冒险在菲律宾水域采取进攻行动,菲律宾守军不可能直接得到陆海军力量的增援,为了尽量延长在菲律宾的防御,必须通过潜艇和飞机运送后勤补给;澳大利亚是美国可望维持的最近的反攻基地;为了使用澳大利亚这个基地,美国应该刻不容缓地建立起对夏威夷、新西兰以及附近岛屿的保护措施,保持美国到夏威夷、澳大利亚交通线的畅通;尽管困难重重,美国不能对菲律宾的守军置之不理。
艾克胸有成竹地跨进马歇尔的办公室。“将军”,他对马歇尔说道:“对菲律宾的大规模增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送达。如果日军强力进攻,那稍慢的援助就只能是杯水车薪。但我们还是必须尽其所能为守军做点什么。中国、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的人民正密切注意着我们,对于失败,他们可以予以谅解,但如果被遗忘,他们就会愤怒。他们的信任和友谊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的基地,必须是澳大利亚,应该迅速扩展它,保护我们与这个基地之间的交通线。”费伯·哈罗德:《乔治·C·马歇尔:战士与政治家》,纽约,1964年,第122页。
艾森豪威尔正好说出了马歇尔的心里话。马歇尔简单地回答:“我同意你说的。”并且命令:“尽你最大的努力去援救他们。”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打得很好,当马尼拉被攻陷之后,他又带领部队退到巴丹半岛准备死守。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援助巴丹半岛的美军。问题是如何冲破日本海军的封锁把各种物资运送出去。海军拒绝派护航队去冒险,马歇尔便从国会主动拨给他的3 500万美元中拿出1 000万美元,组织船队和人员偷越日军封锁线。美军军官被派往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港,用重金雇请志愿为被围困的美军送补给品的船主。马歇尔还命令阿诺德设法把驱逐机派往菲律宾,以便击退日军轰炸机的频繁进攻。但这一切都是枉费心机,劳而无功。因为增援的资源无法送到菲律宾,美军抵抗很快会终止。
麦克阿瑟怎么办?艾森豪威尔的答复很明确。他建议,指示麦克阿瑟同他的部队留在一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艾克对麦克阿瑟的个性很了解,认为他好大喜功,善吹牛皮,巴丹半岛的战斗使他成了公众心目中的英雄,一旦把他接出来,公众舆论就会把他捧上天,以至有可能毁了他自己。看来罗斯福总统也很愿意让麦克阿瑟成为“巴丹的烈士”。罗斯福的想法也很有道理:麦克阿瑟背景深厚,名声很大,可以不时地给政府出点难题,特别是罗斯福的反对派,常常利用麦克阿瑟的这一特点,弄得罗斯福难以招架。麦克阿瑟表示,他将誓死与阵地共存亡,那何不让他如愿以偿?
马歇尔却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他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对待这位长期压抑自己的对手。从战争和国家的利益考虑,他需要麦克阿瑟。尽管他自负高傲,为人难以相处,但他毕竟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他禁止部下对麦克阿瑟的议论和讲他的坏话,他把麦克阿瑟招为现役,1941年底又说服罗斯福提升他为四星将军。他建议罗斯福让麦克阿瑟离开他的部队前往澳大利亚,担任盟军总司令。马歇尔作了种种努力,说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接受麦克阿瑟,但他不仅没有从麦克阿瑟口中得到一句感激的话,相反,麦克阿瑟事后还说他在菲律宾作战没有得到及时增援是被人故意给出卖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进入全面战争,陆、海军在全球各地作战,军队的组织、训练、后勤供应都非常复杂,航空兵要求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力,陆军参谋部已不适应这种全面战争的需要,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参谋长和参谋长办公室的职责负担过重,马歇尔决定对陆军指挥系统进行大胆的改革。
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是陆军部的麦克纳尼少将,并且组织了一个新的委员会。其研究工作从1941年8月就开始了,最后的改革结果是所有参战部队和准备工作分由三个单独的自治司令部组成。它们都向参谋长负责,除了基本的决定由参谋长作出外,其具体事宜的操作都由各部独立实施。
首先是航空兵,第一,建立了独立的陆军航空兵司令部,完全与地面部队相分离,有自己的参谋部和司令。阿诺德将军为最高首脑,他只对马歇尔将军负责。第二,所有的陆军地面部队组成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领导美国本土所有地面作战部队,监督和管理训练的事宜,原来的陆军总司令部不复存在,由麦克奈尔将军出任司令长官。第三,组建后勤部队司令部,负责指挥美国本土所有的支持与后勤工作。支援部队司令及其兵种司令办公室,包括工兵和通信兵,将继续存在,但其工作属后勤部队司令部管辖。后勤部队司令部由布里亨·萨默维尔陆军中将领导。这三个司令部,主要为海外战区提供部队、装备及供应和运输手段。
制定作战计划和对作战实行控制的权力收归总参谋部,它是所有战区作战的指挥中心。为了协助参谋长起到指挥中心的作用,作战计划处改为规模更大的作战处,它不仅制定计划,也是参谋长对战区作战部队实施战略指导的左右手。作战处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了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部。
通过改组,职责分明了,各司令部的责任心加强了,减少了扯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参谋长控制和协调各部队打全球联合战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