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马歇尔
10457000000011

第11章 秣马厉兵(1)

一、新的起点

1939年9月1日,马歇尔醒得很早。因为这一天对他来说,是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他将前往陆军部,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跟往常一样,他习惯地打开了床头的收音机,听到德军越过边界进攻波兰的消息,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和突然。来华盛顿工作一年来,他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欧洲局势的发展,预料战争迟早将在欧洲打响,因为英、法对波兰负有条约义务,看来它们很快会站到波兰一边,卷入战争旋涡。一方面,他为9月1日成为生活的新起点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他面临严峻的挑战,压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大战全面爆发的第三天晚上,罗斯福总统发表“炉边谈话”,简略地阐述了美国在这个战乱世界中所持的立场:保持中立,禁止向交战双方输出武器。

当然,从思想感情方面上讲,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大多数倾向于反对法西斯国家,希望英、法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事实很明显,一个在希特勒统治下的欧洲和按照德意志目标建立起来的世界政治格局,会严重地威胁到美国的自身利益和安全,因此,从美国的自身利益考虑,战争爆发前的1938年和1939年,美国对外政策比较明显地倾向英、法,支持英、法在欧洲同希特勒抗衡。但由于美国文化传统中的反常备军和反军国主义传统,以及极为盛行的孤立主义思潮,使罗斯福行政当局不可能在战争准备方面采取有重大影响力的步骤。反对扩充军备,避免卷入另一次欧洲战争,是全美上下普遍的呼声。

但美国能够袖手旁观吗?假如中国、英国、法国,可能还加上前苏联,这些国家都被征服,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轴心国家会不会联合起来进攻美国?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或者存在很大的可能性的话,那美国应该怎么办?

新的职务赋予了马歇尔重大的责任,作为陆军参谋长,他要对美国的安全负责。他对国家的战备情况十分了解,对美国人民的盲目乐观感到坐立不安。

1920年美国国会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同时通过了“国防法”,准许陆军在和平时期保持一支28万人的部队。这个数目当然比较小。但事实上,在20~30年代,国会并未拨足够的款项来招募满这个数额。常备军徘徊在13~19万人之间。战争全面爆发时,陆军只有17.4万人,分布于140多个兵营和哨所,它的军事力量排在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内的16个国家之后。马歇尔:《战争报告》,费城,1947年,第16页。海军方面,情形比陆军要好一些,但当日本大大突破1922年《五国海军条约》扩充舰队的时候,美国的海军力量基本上维持在条约的限制之内。尽管如此,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战争爆发以后,美国还是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准备。马歇尔花了大量的精力来使国会议员和公众了解美国战备的具体情况。要他们承认美国所面临的危险,吸取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毫无准备的教训。但大多数的国会议员坚持认为扩大军事拨款,最终会导致对欧洲战争的干涉。孤立主义者不断对此发出警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中“英雄”林白上校,在9月中旬的一次集会中警告说:“对战争的干涉会导致国家民主政治的毁灭。”福雷斯特·C·波格:《乔治·C·马歇尔:考验和希望:1939~1942》,纽约,1966年,第5页。马歇尔事后回忆说,如果1939年秋天就重新武装,那美国至少可使战争“缩短一年”。“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浪费和10万人的牺牲”。

为了向孤立主义者和思想转不过弯来的众议员讲清美国必须走重新武装的道理,他去华盛顿陆海军俱乐部发表演说,用事实和数字说明形势的极端严重性,他们静静地听着,然后,其中一个人坦率地说:“将军,你把问题讲得很透了,可我要是跟着罗斯福走,我就会不得好死。”

马歇尔想扩充军备的宣传和想法被不少人指责为战争贩子和罗斯福的走狗。他感觉到这是很大的冤枉。在华盛顿两党政治的旋涡中,他想尽力站在职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话,不带任何政党政治的色彩,他有意同罗斯福保持一定距离,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罗斯福内阁部长和顾问小圈子的成员。哈里·霍普金斯曾有意为马歇尔同罗斯福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提供引导和便利。他对马歇尔的下属比德尔·史密斯说:罗斯福总统同马歇尔将军的关系尽可能密切一些是非常重要的。他暗示,罗斯福总统喜欢晚饭后有人去看看他,去书房里喝一大杯威士忌酒,心平气和地谈一些事情。当史密斯把霍普金斯的话转告马歇尔时,马歇尔说:一天24小时,随时听从总统吩咐。但要去做分外之事,那就是矫揉造作,他做不来,也不应该做。

当然,比较起来,无论是国会、公众还是传播媒体,对马歇尔的评价都是较为客观和公允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他当作政党将军和政治将军来对待。马歇尔在国会和新闻媒介面前讲话坦率,不带党派色彩,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极个别人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把马歇尔划人某一党、某一派,这是难免的。

孤立主义的反对和不愿卷入欧洲战争的普遍情绪,使得大战全面爆发以后,战备工作收效甚微。9月8日,罗斯福宣布国家进入有限的紧急状态。批准陆军增加到22.7万人,国民警卫队增加到23.5万人,追加1 200万美元的经费,以应付紧急需要。

1939~1940年冬天,是所谓的“奇怪战争”时期,西方战线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觉得面临威胁的宣传显然被扩大了。但对马歇尔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准备机会,要求在1940年度的军费预算中,给陆军增加85 000万美元的拨款,海军部要求拨款使美国海军舰队增加23%的力量。马歇尔在国会作证时警告说,一支100万人的军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欧洲的“奇怪战争”不是问题的根本。双方都积蓄力量,准备决定性的作战。如果欧洲在春末或夏初燃起熊熊烈火,那美国必须在火星燃到西半球之前做好准备,催促国会通过军费预算案。但1940年是国会选举年,许多议员都不愿在投票之前采取这些不受欢迎的措施,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经过几个月的争论,结果陆军的拨款比要求减少了9.5%。马歇尔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愤然说道:“他们宁愿输掉战争,也不愿丢掉选票。”

欧洲战争形势的发展,证明马歇尔讲的是内行话。在经过了半年之久的“静止”状态后,1940年4月,德国发起了新的攻势。4月9日,希特勒向丹麦和挪威政府几乎是在同时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的保护”。丹麦当天就屈服投降。挪威政府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以武力抗击德国的侵略。但挪威军队准备不足,没有经验且武器陈旧,英、法支持也不及时和得力,其主要的海军基地很快被德军控制。5月10日,希特勒发动西欧战役,同时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荷、卢很快退出战斗,英、法军队防线被德军突破,土崩瓦解。6月下旬,法国宣布投降,退出战争,英国军队被赶出欧洲大陆。

法国的陷落,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阶段最出人意料、最有影响的事件。战争局势急转直下,世界为之瞠目,而美国更是被惊得“目瞪口呆”。法国的陷落,使美国在战略上想把希特勒德国限制在莱茵河一线的希望落空了。美国不仅失去了与纳粹之间的第一个缓冲国——法国,而且第二个缓冲国——英国是否能坚持下来,也是值得大大怀疑的。西北欧沦陷后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沦陷国家在西北非、大西洋和南美洲的属地去向。这些地区和属地,对整个美洲大陆的防务关系极大。如果这些属地落入希特勒之手,他就可以以这些属地作为基地,直接进攻美洲。除此以外,法国沦陷后,最使美国放心不下的是英、法的舰队。如果英、法海军中立或是被德国所控制,那么,英、法海军加上意大利海军,希特勒手中就掌握了一支无与伦比的海上力量,会使大西洋变成德国的内湖,美国就不得不以“一个洋”的海军,保护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条战线。法国的陷落,使对战争持乐观态度的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吃了一副清醒剂。“以往决心对外部世界保持孤立的美国人,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正从四面八方包围他们了。”阿诺德·托因比和维罗尼卡·M·托因比:《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770页。西半球不仅不能免遭侵袭,而且一旦受到袭击,防御手段也严重不足。于是,社会舆论在支持政府重振军备的努力方面来了个180度的转弯。5月12日,德国突破巴黎东北部要塞色当,参议院拨款委员会敦促罗斯福行政当局对防务问题作出新的估计。罗斯福要求为陆军补充拨款73 200万美元,以使正规陆军人数增加到25.5万人。而国会则同意增加到37.5万人,同时把整个陆军1940年的拨款提高到近30亿美元,超过3月份国会批准的年度预算的4倍。此外,国会同意在近几年内大大扩充海军。6月17日,由于法国舰队可能投降而受到刺激,众议院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增加24%的海军力量。但这一议案第二天又被一项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所取代,即增加70%的美国海军力量,为海军增拨40亿美元,以供建立一支两洋海军,使其可以单独对付潜在的敌对海军国家可能结成的任何联盟的挑战。阿诺德·托因比和维罗尼卡·M·托因比:《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772页。

德国在欧洲的闪击战,证明了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罗斯福在马歇尔等人的建议下,5月份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建立一支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空军。现在生产规模要增加20倍,以便满足英国及其盟友的需要,并使美国自己的空军力量增加10倍,这就要求美国每年至少制造5万架飞机,而美国空军日后也要发展到5万架战斗机的规模。关于其他装备,军方和工业生产顾问们6月28日在白宫进行了商讨。陆军参谋部提出,各项军需品的生产必须足以装备防御动员计划的实力(编制部队80万人,预备队40万人),库存的应急物品,足以装备一支增加到200万人的地面部队。制造各种设备,使生产能赶上军队以后每三个月增加100万人的速度。同时,政府决心实施部分工业动员,由和平经济转入战时生产。

国会给陆军的拨款增加了,装备生产有了计划安排,在军队数量方面,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扩充,总参谋部根据日趋严重的世界危机预计了部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需要:到1941年10月1日,作战陆军100万人;1942年1月1日,200万人;1942年4月1日,400万人。要达到上述兵员估计数字,显然需要实行征兵制。但总参谋部不太愿意在1940年夏实行征兵制,认为只有美国正式宣战后,才能采取这样激进的措施。他们担心当时提出实行征兵制,会激怒孤立主义者和反对战备的势力,从而危及到国会已慷慨大方满足的那些要求。罗斯福也和总参谋部一样,对实行征兵制要求顾虑重重。但在1940年夏,民众和国会的情绪远远走在总统和陆军前面,征兵制未经总统和陆军的领导便获得了通过,授权总统征召国民警卫队和其他后备队服现役一年。拉塞尔·F·韦格利:《美国陆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447页。

1940年夏天欧洲战争局势的变化,影响极大,使美国在重振军备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战争爆发以来,马歇尔努力的主要目标。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时间。马歇尔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讲:“几年以前,军队有大量的时间,但没有钱,而现在,我们有大量的钱,但却没有时间。”

二、援助英国

法国沦陷以后,英国成为了美国与纳粹德国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英国的继续作战对美国的安全和作战极为重要,美国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系于英国的存在。正如海军作战部长斯达克所指出的:“如果不列颠的对德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我们到处都能赢得胜利;但如果不列颠失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非常大;我们也许不会到处都输,但是,我们很有可能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取胜。”马特洛夫和斯内尔:《联合作战战略计划:1941~1942》,华盛顿,1970年,第25页。英国的失败和退出战争,将严重削弱美国的地位。不仅西半球会暴露在敌人面前,而且,从经济方面来讲,美国如果失去了英帝国的市场,贸易和国内生产将深受影响。因此,支持英国继续作战,完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关于这一点,马汉在20世纪初期就曾经指出:英、美的合作将确保大西洋贸易的安全,并将控制世界上主要的海路。大西洋必须控制在友好国家手中,这是美国政策的基本点。

英国虽然成功地从大陆撤退了30多万军队,但法国陷落后所面临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远征军的辎重装备丢弃无遗,守卫本土的只有20多个师,且装备奇缺。陆军只有500门大炮和200辆坦克,空军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丘吉尔承认,当时只要有一支15万人的军队登陆进攻,就会使他的国家遭到灭亡。英国急需得到美国的武器装备。

战争爆发时,由于受到“中立法”的限制,美国不可能把装备卖给英、法。“中立法”修改为“现购自运”以后,英、法恢复了在美国的武器订货。但在法国陷落之前,美国运往英、法的武器非常有限。法国退出战争后,英国武器奇缺,罗斯福非常清楚英国的处境。6月10日,罗斯福发表公开演说,指出:“美国将举国一致地奉行两项明确的、并行不悖的方针,我们将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们的物资帮助,同时,我们将调节和加速这些物资的使用,使我们自己也可以在美国得到装备训练,以适应任何紧急状况和一切国防上的需要。”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26页。这一宣言标志着美国走上了破除“中立法”大力援助英国的非交战道路。为了使把装备卖给英国合法化,6月11日,参议院全体一致通过了《陆军补充法案》,授权陆军部出售剩余战争货物作为援助盟国的一种手段。于是,美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罗斯福命令马歇尔进行检查,看陆军可以把哪些剩余的物资装备转让给英国。在48小时内,马歇尔就批准了一份向英国提供装备的清单,它包括:50万支步枪,每支配子弹250发,750毫米加农炮900门,炮弹100万发,机关枪8万挺。这对在敦刻尔克撤退后的英国来说,可谓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