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巴顿
10456500000016

第16章 书写辉煌的人生(3)

1941年。美军正在试验一种可以通过坦克的浮桥。1945年战争中,巴顿将军指挥的部队成功地利用这种浮桥迅速渡过莱茵河,在德国境内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功夫不负有心人,展示巴顿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1941年春天,鉴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陆军部决定组织装甲部队等兵种进行一系列军事演习。由于巴顿部队在近期训练中的出色表现,他的装甲师被选为主力参加了演习。

这是一场全军性的模拟近期欧洲大战的演习,对于巴顿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演习,他可以更深刻全面地了解部队的实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刚刚结束的北非沙漠地带的战斗中,英军坦克部队遭到隆美尔指挥的德军的重创,200辆坦克被击毁,顿时舆论哗然,人们对坦克这一兵种的作用和前途又陷入了深深的疑虑之中。巴顿决心通过这次演习,彻底解除人们的疑虑,同时狠狠驳斥那些反坦克派的谬论。

对于自己部队在演习中的表现巴顿是很有信心的,而且他也急于表现自己。但此时最令他担心的是,旧式陆军的演习评估标准不能适应装甲部队新的作战方法。装甲部队的主要特点是机动性和突然性,因此在长途奔袭作战、对重点目标实施战略性打击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这与旧式陆军的传统作战理念相去甚远。为了在演习中取胜,向人们(特别是陆军领导层)证明装甲部队的威力,巴顿决定大胆地发挥装甲部队的特长。他认为,如果演习圆满成功的话,可能会对加快装甲兵的建设起好的作用。

在动员大会上,巴顿发表了他在练兵备战期问最具有震撼力的个性演说。他首先强调了装甲部队的巨大威力和特点,然后话锋一转,对全体官兵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运动……必须发现敌人的意图,控制住他们的行动……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决心。”他告诫官兵们要牢记该师的信条:避强击弱,不停运动。最后,他高度赞扬第2装甲师是一支忠心耿耿、士气高昂的威武之师,并预祝演习成功。他指出:“我希望每一次演习都比上一次好,这样,当最后一次演习结束时,我们就会怀着必胜的豪情上场打仗了!”巴顿的讲话使全体官兵的心深受震动,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与此同时,平时严酷训练所受的累和委屈全部化为乌有,他们更加敬佩自己的师长了。过去他们称他为“铁胆”和“绿蜂”,如今他们又给他增添了一个响亮的称谓——“咆哮的乔治”。

6月,演习在田纳西州开始。早已跃跃欲试的巴顿装甲师犹如猛虎出山般驰骋疆场,很快就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们的队形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战术的运用合理而新颖,战斗作风勇猛、迅捷而富有节奏,使装甲部队突击性和快速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在演习中,巴顿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技巧也得以充分发挥,原计划两天的行动,他只用9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毋庸置疑,巴顿已完全掌握了坦克战、闪击战的艺术,他的装甲师已经具备了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的能力。

第一阶段演习结束后,巴顿和他的第2装甲师受到了军界和舆论的高度赞扬。《生活》杂志还发表了关于巴顿部队情况的专题报道,杂志封面上刊登了巴顿的大幅特写:他头戴钢盔,手拿望远镜,眼睛里流露出桀骛不驯的神情。在某些人看来,这简直是一幅令人生畏的大兵形象,但在第2装甲师官兵的眼中,师长已经几乎能与拿破仑相媲美了。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7点55分,从日本机动部队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向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偷袭给美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此时的巴顿也沉浸在快乐之中,言谈举止显得颇为自得。一位好心的朋友劝告他不要锋芒太露,但被他拒绝了。其实,巴顿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已经在为下一阶段演习做准备了。他一再告诉部队:“我们应该牢记,战争已迫在眉睫,我们下一次所面对的将不是假想的敌人,而是发烫的子弹!”

1941年8月,查菲去世了,雅可布·德弗斯继任装甲兵司令。

8月至11月,军事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重新开始。在演习中,巴顿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说服斯科特军长采纳了他的战术安排,在他精确而果断的指挥下,他的装甲部队调度有章有法,运动快速机动,出击迅捷有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击中了“蓝军”的要害部位,从而一举控制了战斗主动权。在演习中,巴顿还搞了一个“恶作剧”:其手下士兵在一次偷袭中擒获了“蓝军”司令德拉姆中将,并把他藏了起来。第2装甲师再次向人们展示了装甲部队机动性和突然性的特点,官兵们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到热烈赞扬,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军方的充分肯定。

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不断恶化。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希特勒德国不宣而战,向社会主义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和它的附庸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芬兰等国出动190个师,其中包括19个坦克师,近4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4700多门火炮,193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克里米亚半岛的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全面而猛烈的进攻,企图用“闪击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希特勒利令智昏,竟然狂妄地叫嚣:“只要我们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塌。”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早晨,日本不宣而战,派出庞大的特遣舰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共出动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等大型舰艇约40余艘,舰载飞机423架。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美军共损失各种舰只40余艘,飞机200余架,伤亡和失踪共4000余人。在珍珠港的熊熊大火还未完全熄灭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怀着沉痛而庄重的心情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他说:“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国终于成为参战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就在此时,巴顿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歇尔将军把斯科特调到中东担任观察员,任命巴顿为第1装甲军军长。很显然,这是对巴顿辛勤工作的奖赏,更激发了巴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他恨不得马上就率部奔赴海外作战。但仅仅时隔两个月,巴顿又接到命令,调他到一个偏僻的地区去创建沙漠训练基地。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是因为我的部队演习成绩太好了而让我永远当一名教官吗?‘”

其实,马歇尔将军的这一举措是有针对性的。此时,北非战事日益吃紧,“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意军团打败了英军主力,攻占了昔兰尼加机场,企图逼迫英军退出这一地区。此时,轴心国已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正在准备向欧亚大陆出击,对盟军实施侧翼包抄。为了制止住事态的恶化,出兵非洲,支援英军重新夺回盟军在北非的战争主动权,美军就必须为进行沙漠战做好艰苦而细致的准备工作。时间已十分紧迫了。马歇尔认为,巴顿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人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42年3月,巴顿飞往一个叫里弗宾德的地方。这里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三州的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荒漠地带,除了偶尔能见到一种蓬蓬草之外,遍地是流沙和砾石,人迹罕见,甚至难见到一只飞鸟,环境与北非荒漠十分相似,而且地面极其辽阔,非常适合进行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但这里的生存环境艰苦得惊人,不仅没有任何像样的生活设施,就连平时饮用的淡水也只能定量供应,洗衣服、洗澡就更困难了。因此在许多军官眼中,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根本不适合大部队进行正规训练。但巴顿却认为,这正是一个进行模拟实战训练的理想场所。安营扎寨之后,他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训练中心的创建工作。他说:“我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久,这个中心就正式启用了。

沙漠战训练开始了。在巴顿的安排和指挥下,训练工作十分艰苦紧张,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负荷能力。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完成10分钟内1.6千米跑,紧接着是两小时急行军,然后便是一连串令人筋疲力尽的战术操练和实弹演习,甚至夜里也常有军事行动。而巴顿也从不得闲,他总是亲临现场督察,认真地把握每一个环节,给士兵讲授技战术要领,还经常亲自做示范动作。为了检查军事行动的详细情况,他踏遍了训练基地的每一个角落,乘坐过各种交通工具——从最现代化的飞机、汽车,一直到骡马,甚至轿子,到处都可以看到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听到他巨大激昂的吼声。他偶尔也向官兵们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种魔鬼般的训练,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只能听到他那更加严厉而刺激的话语,因为他认为眼下是在进行战前的适应性训练,并不是发慈悲的时候。对此,有不少人抱怨他对部下过于残酷了,他回答道:“平时的艰苦训练是战时胜利的保证,这才是对士兵的最大仁慈。”“如果能在这个鬼地方训练成功,你们就能毫不费力地杀死在任何地方遇到的狗娘养的敌人。”

训练期间,根据自己对现代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实际情况,巴顿对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指挥和后勤系统都做了大胆的改进。例如,进行了坦克集群作战试验;陆空协同作战演习;步坦协同作战演习;完善了无线电指挥系统以及装甲车辆的维护、抢修工作等等。

巴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训练工作上,但他并没有忘记千里之外战火燃烧的旧大陆,担心坐失参战的良机。于是他经常给一些要人写信,详细地告诉他们沙漠战训练的情况、自己在训练中的心得体会,目的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同时他坦率地承认,他希望参战而不是担负训练任务。他对一位友人说道:“在我作为军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光是在和平中度过的,如果没有战火的洗礼,人生对于我还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此时巴顿是不会被遗忘的。1942年6月,马歇尔把巴顿召到华盛顿。这一时期,北非战局急剧恶化,隆美尔的装甲集群频频发动攻势,进展神速,英国第8集团军困守沙漠,局面已经岌岌可危。应英国政府的要求,美国打算派一个装甲师驰援,美方的另一个目的是借此机会获取实战经验,为下一步大规模参战做准备。派谁去担任这个师的师长呢?马歇尔将军立即想到了巴顿,并征询巴顿的意见。巴顿快人快语,马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师不足以对北非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美国应派遣两个师参战。但就在巴顿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时候,马歇尔已经做出了决定:暂不派遣军队,迅速向英军提供他们所需的坦克和榴弹炮,以解燃眉之急。巴顿的参战计划又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