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人际的顶级幽默策略
人生处处有陷阱,人生也到处都有鲜花。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冲突。
很多时候,一个人有善意的动机固然很好,但在表达善意的建议与批评时,如果忘了运用幽默的方式,你的善意就往往无法被对方所接受。怎样才能使他人听进你善意的言语,这就要看你能否有效地运用幽默的力量。
攻击性幽默的妙用
攻击性比较强的幽默是经常使用的幽默技巧,而且常用于比较亲近的人之间。越是亲近,越可以攻击。但这纯粹是戏谑而已,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攻击性的幽默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纯调笑性的往往居多,但即使是纯调笑性的,往往也带有假定的虚幻的攻击性。
诗人拜伦在泰晤士河岸散步时,看到一个落水的富翁被一个穷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上岸,然而,吝啬的富翁只给了这个穷人一个便士。
聚集在岸边围观的人们非常气愤,叫嚷着要把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抛到河里去。这时,拜伦阻止他们说:“把他放下吧!他自己清楚他的价值几何。”
拜伦的幽默是很有戏剧性的,表面上他扭转了众人的愤激,实质上他比众人更加蔑视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拜伦幽默的妙处在于对于富人的吝啬作出了特殊的解释,把给别人报酬之低转化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击性在这里运用得恰如其分,幽默感并未因攻击性之强烈而逊色,这得力于拜伦的不动声色,表面上貌似温和,实质上则是绵里藏针。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样的不义之人,如果仅用调笑性幽默就分量不够。
在反戈一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曾遭到攻击。
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
海涅笑着说:“那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推理方式骂人,比直接骂人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伤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要反击,除了取消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可有谁有这等本领呢?
幽默的反击有一个特殊规律,即反击的性质不由自身决定,而由发动攻击的对方决定。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所用的语言是侮辱性的,则反击也是侮辱性的;如果对方所用的语言是带着几分讥讽的,反击自然也就会带上几分讥讽;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是调笑性的,用反击的方法演绎出来的幽默语言同样也是调笑性的。
肯特到一家酒店就餐,他尝着刚刚端上来的鱼和肉,颇有感慨地说:“早知道这样的饭菜,提前几天来就好了。”
酒店经理听到了,很高兴地说:“先生真是一个美食家啊!我们酒店的饭菜确实是第一流的。”
肯特接着说:“谢谢夸奖!我的意思是如果早几天来,鱼和肉就该是新鲜的了。”
幽默地夸耀自己
自己夸耀自己,与现实形成反差,幽默就从其间产生。自吹自擂幽默术是自己夸耀自己的本事,毫不脸红,却不免言过其实,瞎打误撞,与事实有出入而自己却津津乐道,话语中透出浓浓的幽默之趣。
每个人都有着一方属于自己的情感天地,可是这块天地没有“篱笆”,经常有外物闯入,恣意践踏,让情感受到伤害,自尊受到打击。特别是人的薄弱环节——缺点、毛病等,经常受到别人的侵害、笑话,面薄的人内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人却能应付自如。面对对方的诘难,他自己吹着喇叭,自己擂鼓,把自己夸耀一通,巧妙地渡过难关。这不免有些滑稽,因为现实情况与其所吹嘘的反差太强烈,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穿,但是,幽默似乎就在其间产生了。
萨马林陪着斯图帕科夫大公去围猎,闲谈之中萨马林吹嘘自己说:“我小时候也练过骑马射箭。”
大公要他射几箭看看,萨马林再三推辞不肯射,可大公非要看看他射箭的本事。实在没法,萨马林只好搭箭开弓。
他瞄准一只麋鹿,第一箭没有射中,便说:“罗曼诺夫亲王是这样射的。”
他再射第二箭,又没有射中,说:“骠骑兵将军是这样射的。”
第三箭,他射中了,他自豪地说:“瞧瞧,这就是我萨马林的箭法。”
萨马林本不谙射箭,无心吹嘘了一下,不料却被大公抓住把柄,非要看他出丑不可。好在萨马林急中生智,把射失的箭都推到别人的身上,仿佛自己射失是为了作个示范似的。终于射中一箭,才揽到自己身上,夸耀一番。他熟谙自吹自擂幽默术,总算没有当场出洋相,说不定还会令斯图帕托夫大公开怀一笑呢。
自吹自擂幽默术作为一种面厚幽默技巧,能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中。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势,都可以毫不脸红地把自己吹嘘一番,当然,你所“吹”所“擂”的东西应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异,并且表意明确,让对方很容易就通过你的话语看出你的名不副实,这样,幽默才能顺利产生。这种幽默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与现实生活有些不协调。幽默自身的机制决定了这一点。因而,要想成为真正幽默的人,就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去发现,挖掘出与生活不相协调的东西,再适时、适地、不失时机地应用于生活。自吹自擂幽默术就是日常生活中某些观念的浓缩,能很好地产生幽默。在适当的时候,你不妨试试。
抱怨也需要幽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遇到令自己抱怨的事情。
如果抱怨是采用幽默方式的,那它来的明朗而有力,并且,不致于使自己的情绪受到破坏。
在美国,公司总裁,部门经理、工头、团体领导人、计划主持人等身居领导地位的人,常常是幽默抱怨的当然目标。事实上“取笑老板”已是美国人的传统,就像美国人惯于取笑政界领袖那样。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嗯哼,我服了。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州长候选人,他们回避重大问题的技术太妙了!”
“你发现总统最近有点反常吗?他处理问题谨慎起来了,大概想跟第十二任总统泰勒比比谁伟大吧!”
所有美国总统都被人开过类似的玩笑,无论是他的个性、他的政策,他的成就,都被作为开玩笑的目标。
第十三任总统柯立芝就因为他的沉默寡言而被人开玩笑。1962年,“沉默的柯立芝”到华盛顿国家剧院去观看《椰子》一剧。这出戏由喜剧演员马克兄弟主演。大马克歌唱到一半时,突然停下来,走到台前四下张望。他大声说:“总统在吗?他有什么话要上来说吗?”剧场里轰地一下爆发了笑声。
有一位人事经理要举行金婚纪念宴会。他去向老板请一天假,他说:“我跟你不一样,你结过三次婚,金婚纪念日比我多。”
老板说:“就算是这样吧!不过你也不要每隔50年就来烦我一次。”
在通用电器公司里,有一个一心想得到升迁的推销员去找老板,对他说:“我干得一点也不赖,这是有目共睹的。我真担心你的眼睛得了急性近视症和慢性黏膜炎。”
老板微笑着说:“好吧!我考虑一下你该到哪个部门去当负责人。不过在这之前的10年里你得好好干。”
几个月前,我还听到这样一则幽默小品:某公司老板为了促使部属按时上班,仅为75名职工提供了50个停车位置。于是职工们争先恐后地提前上班,生怕去晚了车子没地方停放。结果是大家越赶越早,最后有人受不了了,向老板抱怨说:“看来你们家只有一张小床,夫人先把自己放上去了,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好办,”老板说,“我把自己也放上去,谅她也不会起诉的。”
答非所问幽默术
贫穷的房客租了房东两间破草房,在房客的多次要求下,房东马马虎虎地将房子修整一下。不久后的一天,房子又漏雨了。房客对房东说:“你的房子怎么又漏雨了?”房东不耐烦地说:“难道还请它漏香槟酒吗?”
对于房东的蛮横态度我们似乎不能赞赏,但对于他的答话,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幽默意识。很清楚,房客的问话中,重点词是“漏”字,而房东出于多种原因不想给出明确答复,便避实就虚,针对“雨”字做文章,从而造成非常规性的幽默抢白。
表里不一,答非所问式幽默方法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达潜在意图。所谓表里不一,答非所问式幽默法是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默。
当别人问你的问题难于回答,或者此时你的心情很糟糕而不想回答时,你不妨采用表里不一,答非所问的方法,从侧面应对,或者干脆不作正式的回答,让对方知难而退、适可而止。
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休息期间,一位英国外交官问一位埃塞俄比亚的外交官:“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这位非洲人对这种包含歧视情绪的提问非常生气,但又要保持外交风度,便机智地反讥道:“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一次。”
这位英国外交官问话的对象是整个国家,而那位埃塞俄比亚人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个人。这种匠心独具的回答营造了别样的幽默效果,而且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有的时候,你遇到的是一个极为棘手、难以答复的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仍然是采用表里不一,答非所问的幽默术,将问题巧妙地闪避开。
十九世纪末,有位叫爱琴的科学家发现了X射线。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信,来信者自称他胸中留着一颗子弹,须用X射线才能治好。他请爱琴先生给他寄一点X射线和一份如何使用X射线的说明书。大家都知道,X射线是无法邮寄的。但又不能指出这位来信者的无知。爱琴先生避实就虚,回信一封,写道:“请把你的胸腔寄来吧!”
表面看来,科学家非常认真地对待了这个问题,但仔细分析后,你就发现,爱琴先生通过使用表里不一,答非所问的方法,不留痕迹地闪避了问题的实质层面,有意识地转化问题逻辑的连续性,寻找异军突起的表达效果,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表里不一,答非所问式幽默术实质上就是问东答西,很狡猾地避开话锋,以便避免矛盾,转化矛盾。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利用,尤其是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中,颇受青睐。
丘吉尔为了出席宫殿举行的演讲,超速开车,以致被一名年轻警员逮住了。“我就是丘吉尔首相”丘吉尔不慌不忙地说。“乱讲,你一定是冒牌货!”警官这么一说之后,大英帝国的首相谢罪了,他说:“你猜对了!我就是冒牌货!”
这么一来,警官面露微笑,放过了这位世界上著名的伟人。后来,丘吉尔想了个办法,把这名理解他幽默感的警官提升了。
如此这般,暴怒的对方也会逐渐地心平气和,不久以后,甚至可以跟他交朋友。
出尔反尔幽默术
“出尔反尔”一词是指人做事或说话反复无常,不讲信义或者自食其言。没有人会乐于同一个以出尔反尔为能事的人推心相交,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但在幽默王国中则与此有所不同,有意思的是恰恰相反,幽默语言中的“出尔反尔”非但不会遭到人们的冷眼,它还能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摆脱困境,增添生活的乐趣呢!
出尔反尔幽默术就是当一个人说话、做事不慎,被他人抓住“辫子”时。马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否认,并找出其他借口来开脱自己的一种幽默技巧。
出尔反尔幽默术的特点在于面对自己所犯的差错“勇于否认”,并巧找借口,造成幽默氛围。这一点是与我们所熟悉的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等各种幽默技巧有所不同的。
狄更斯有一次到一条小河边钓鱼,一个陌生人走到跟前问他:“怎么,你是在钓鱼吗,我的朋友?”
“是啊,钓了半天也不见一条鱼。”狄更斯漫不经心地回答,一动不动。
“可你怎么不问问我是什么人呢,我的朋友?我的职业是检查官!你难道不晓得这儿是不准钓鱼的吗?”陌生人嚷了起来,并要罚狄更斯的款.
狄更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微笑着对着那人说:“你不能罚我的款,你怎么不问问我是谁?我是作家狄更斯,像你有自己的职业一样,我的特长是虚构故事。”
狄更斯违反规定在禁渔区钓鱼,而且还鬼使神差地自己承认了,谁料到对方“真人不露相”,一口咬定作家应受惩罚。在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类似的经历,我们会怎样去应付这令人大伤脑筋的事儿呢?许多人可能会立即低头认错,乖乖地将罚款交齐,说好听的都怕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巧辩!另外一种人则可能会自恃有所依赖,跟对方硬对硬地计较上一番。
平心而论,违章罚款虽然是天下通理,但上述两种常规做法都不能算作是尽善尽美。我们看这位大作家是怎么出尔反尔,机智巧辩的。他显然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大名鼎鼎的作家——来巧做文章的:否认自己所说的是事实,因为“我的特长是虚构故事”。这样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论述,从而使落在对方手中的把柄像空气一样不可琢磨,让自己虎口脱险,对方痛失“口实”,不禁要哈哈大笑一番!
出尔反尔幽默术往往还可以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掩饰了自己的过失,同时以咄咄逼人之势倒打一耙,叫对方一时反应不过来,略思之后,才惊呼中计,然已悔之晚矣!
如果我们能将“出尔反尔”运用于幽默,而将幽默糅合于我们的生活,人生的苦恼不就会减少许多吗?
特殊场合幽默巧出招
幽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社会交际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由于是集体场合,难免会很尴尬,如何来应付各种场面呢?如何做到冷静处理,缓和气氛,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烦呢?此时我们不妨来点幽默的方式,不但能缓和紧张的气氛,而且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使局面重新得到控制。要知道,有的时候,一句幽默诙谐的玩笑话也能立刻化解令人尴尬的局面。
幽默是化解敌意的良药
有时我们也能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来运用敌意的幽默——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放进其中时,原本敌意的幽默也就变成没有敌意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如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说的“表现于外”了。
你不一定要像演员那般去“表演”。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站在人生的舞台上,你都能将心底所想表现出来,解决你的困难、怨恨、痛苦和困窘。更重要的是你也能够帮助他人,让他们看到如何将个人的困扰表现出来。
说来似乎有点矛盾,敌意的幽默能提供某种关怀、情感和温柔——正如下面这个例子。
有个人走到邻居门口,手里握着一把斧头,说:“我来修你的电唱机了。”
只要他不把邻居的电唱机砸坏,就恰当表达了对邻居太嘈杂的音响的不悦,而不是对邻居大发雷霆。他的行为似乎是对邻居说:“我喜欢你,我关心你,我希望和你好好相处。因此,可不可以请你把唱机的声音关小一些?”
你不一定要找个道具如斧头,才能将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试着把你自己的感受放进你的幽默中,作为幽默力量的来源。
事实上有关幽默力量的许多矛盾之处,都显示我们只有对所爱、所关心的人运用幽默时,才能把似乎敌意的幽默有效运用,从而产生好的结果。这类幽默与其称“敌意”,不如称“损人”恰当些。
损人的幽默常常以女性为对象。例如:公司里的职员有时开玩笑说到太太们的奢侈。一个说:“就算皮包里层是捕蝇纸做的,我太太的钱也不可能留在皮包里。”另一个说:“据我太太告诉我,她承认她喜欢花钱,但是不要用‘奢侈’这个字眼来说她,另找个新字眼好了。”
这类玩笑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损人。但是我们可从另一面来解释,这些职员其实都很爱自己的太太,也以她们为荣,认为自己的太太比别的妇女穿着更好,更具魅力。他们以戏谑太太的奢侈来表示对太太的爱和骄傲,并且以此代替夸耀。
当然不是呼吁大家多加使用或经常运用这类损人的幽默。我强调的是将这类幽默转变为幽默力量,来帮助我们把内心的温暖表达出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能使我们和他人免于爆发战火。当我们把内心负荷过重的事情表达出来时,就能卸除心头的紧张而不致引起怨恨。
此外,幽默力量还能保护自我,因为它使你免于和他人敌对。你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平常不便对某些人讲出来的话,适当地表达出来。
幽默力量可以避免战火爆发,卸除心头重担。在日常生活中,关怀的幽默总是来得更有效。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幽默力量来抚慰人心,不要刺伤人。
用幽默化解尴尬
人们在交往中自然免不了会碰到一些意外的事,如何处理好这种交往中的窘境是对人们的一种挑战和考验,它能从某些方面折射出一个人的应急处事能力,从而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在这类事情上,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伟人们在遇到尴尬时是如何运用幽默来做巧妙掩饰的。
有一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到亚琛附近视察一支陷入困境的部队。
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天才的鼓动家。他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博得了官兵们的热烈掌声。可是,当他走下讲台时,却不慎摔倒在泥浆里,大家哄然大笑起来。
艾森豪威尔没有恼怒。他赶紧从泥浆里爬起来,风趣地说:“泥浆告诉我,我的巡视极其成功。”
艾森豪威尔的轻松幽默感染了陷入困境的美军官兵,使部队官兵士气大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他要求美英联盟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请求美国给予物资援助。虽然丘吉尔受到了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但是因为美国当时还不想卷入战争,谈判陷入了僵局。
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抽着他那特大号的雪茄烟,突然门开了,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两位世界名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碰面,实在令人尴尬。
丘吉尔扔掉了烟头,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丘吉尔这一句风趣幽默又一语双关的话,不仅使双方从尴尬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借此机会再一次含蓄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目的,意外地打开了谈判的僵局,促进了谈判的成功。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英国获得了美国提供的物质援助。不久,美国加入了同盟国,正式参加对法西斯的战争。
一句话便摆脱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并打开了事态的新局面,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1939年夏,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海德公园接待来访的英王夫妇,不料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宴会时,屏风后面的桌子上由于堆放的菜盘分量过重突然倒塌,响声一下子压过了说话声。“哦,”罗斯福叫道,“请别往心里去,这只是一种古老的家庭风俗而已。”饭后,罗斯福请客人参观藏书室。贵宾们正饶有兴趣地翻阅图书时,一位男仆走了进来,手里托着一个大托盘,上面是斟满饮料的杯子。在他走下通向房间的台阶时,一只脚踏空了,托盘里的杯子猛地被甩向半空,男仆自己也摔倒在地。随后他爬起来,把地板上破碎的东西清理干净。当他愧色满面地退出房间时,罗斯福大笑起来,他转身对英王说:“哟,这是演示的第二个风俗。第三个是什么?这玩意儿一来准是三次。”
第二天,罗斯福邀请贵宾到瓦尔塞山庄喝茶、游泳。游完泳,罗斯福走到草坪上去,把双臂伸向身后,掌心撑地,抬起双腿,“自我起重”式地向前方挪动。没来几下,只听“扑通”一声,他的腿落到了一个装有各色精美食品、冷茶、碎冰块和杯子的大托盘里。
“嗨,”他叫起来,“怎么没人给我叫好呢?”接着,他大声笑起来,转身对英王说:“我不是告诉过你还有第三次吗?好了,现在我可以轻松了。”
幽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当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出现时,运用幽默可以将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甚至可以使人变被动为主动。
用幽默的语言代替批评
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它们或为焦虑、恐惧,或为对立、抗拒,或为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
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巧用幽默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但绝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当中,赞扬需要幽默,指责更需要幽默,幽默能使指责传达善意。如果双方发生了意见分歧,其中之一的当事人用幽默的语言来暗示责备,即使是调侃的、半宽容的幽默语言也能正确无误地表达出责备之意,以达到不至于伤害人的目的。这说明以幽默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后,对对方产生的作用不完全在于这是些什么话,而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你给对方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有个调皮的男孩来到一间理发店,要求刮胡子。理发师让他在椅子上坐下来,并在他脸上涂了肥皂水,便去跟别人聊天了。
那男孩等得不耐烦,叫了起来:“理发师,你什么时候才替我刮胡子?”
“我在等你的胡子长出来呀!”理发师说。
在社交中,赞扬、指责,或是表达同情心,都可以带上一些幽默色彩。
幽默在社交活动中,也有需要表达讽刺意味的时候,但讽刺不完全是挖苦。如果讽刺加上幽默的色彩,它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有位先生买了一个助听器,于是他向朋友夸耀道:“这是我这辈子用钱用得最合理的一次!”
他说:“耳朵里塞上这东西以前呀,我耳背得像装了软木塞。现在,如果我在楼上卧室里,厨房里水开了都能听到,如果一辆汽车开上车道,我在一里外就能听见。不瞒各位,这是我花钱花得最划算的东西了。”
他的朋友都一个劲儿地点头。其中一个问:“多少钱?”
那位先生看了看表,回答:“差1刻3点。”
用这种幽默讲讲笑话是可以的,在社交场合,应视具体的环境、对象和氛围,注意把握分寸,采用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出合适的幽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使人无所适从,通过一般方法是难以解决的,这时,人们往往采用幽默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有不满和不快乐都包含在笑中。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人与人之间的正面碰撞和冲突。这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意的冲撞或并不严重的损害,二是蓄意的挑衅。
幽默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把握比较准确的分寸。在大多数情况下,冲突是无意中引起的,这时的幽默是一种风趣、温和的批评。
某人向邻居表示歉意:“我们刚才敲墙壁,是想挂一幅画,可能打扰你了。很对不起。”
邻居答道:“没关系,我正想去问问你,假如我在钉子尖上挂幅画什么的,能否禁得住?”
一位车技不高的小伙子,骑车时见前边有个过马路的人,连声喊道:“别动!别动!”那人站住了,但还是被他撞倒了。
小伙子扶起不幸的人,连连道歉。那人却幽默地说:“原来你刚才叫我别动是为了瞄准呀!”
像以上的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由于有了幽默、洒脱的态度,所以矛盾被巧妙地化解掉了。这里的可喜之处,并不是回避、无视生活中出现的矛盾,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展示一种温和的批评。
用幽默来解决难题
遇到难题,当然是要解决,有些人却毫无变通,虽然最后还是解决了,但是很没有效率。没有了效率,又怎么会有竞争力?
并不是每个难题都那么好解决,想要高明地解决,还得学学下面的幽默出招。
在一个军事学校的餐厅里,有个威武有力的大个子自封为大胃王,他向所有的学生挑战:“我可以接受你们任何一个人的挑战,赌注是50元钱。”
在场的学生看看他那身材,没有一个敢上前和他挑战。
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瘦小的同学忽然过来对这个“大胃王”说:“我想向你挑战,但是你的身材比我大一倍,我先天上就吃亏,怎么办呢?”
大个子看了这个瘦小子一眼,接着竟然和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笑他自不量力。
笑声一停,大个子说:“好吧!那就让让你,别让人说我胜之不武,你说要怎么样?”
“你出50元钱,我出25元钱,怎样?”瘦小子说。
大个子满口答应,于是就把50元钱拿出来放在桌上,瘦小子也拿出25元。
既然是瘦小子挑战,就由他出题。只见他走到装大锅饭的饭桶前面,指了指这桶饭说:“就这桶饭吧!你把他吃光!”
大个子一看,开玩笑,这桶饭需要三四个人抬,全都吃下去岂不撑破肚皮。
于是,大个子生气地说:“你开什么玩笑,这怎么吃?”
“你吃不下去是吧?”瘦小子一听,一伸手飞快地把50元钱抓了过来说:“吃不下去,这钱就归我!”
大个子马上说:“难道你吃得下去?”
“我也吃不下去,”瘦小子摇摇头说,“所以,这25元钱就归你!”
就像这则斗智的小故事,当我们接到可恶嚣张的烫手山芋时,最要紧的就是要斗智不要斗力!我们学习反向思考,就是在学习怎么用智力解决事情,而且要幽默解决才让人佩服。
众所周知,无论任何服务工作,都以客人至上,但是万一客人无理地扔个烫手山芋给你,该怎么办?
不要慌张,也不用生气,冷静一下,想个幽默的点子,用点儿技巧,也扔个烫手山芋给他。这山芋幽默地扔出去,让他虽然烫,却是发不出脾气,搞不好还要谢谢你!
有个餐厅侍者碰到了个难题,因为有位客人喝醉了,向他要醒酒的东西。
侍者心想:“这可麻烦了,餐厅里没有准备这类东西,总不能拿罐冰水往他头上浇吧!”
于是,他想打马虎眼,假装忘了这件事,没想到经过大厅时,又被这个醉客看到了,大吼着向他要醒酒的东西。
这时,旁边另一桌客人里面,忽然有人高声说:“你把账单拿给他,他就会醒了!”
所以说,当遇到别人给你出难题时,不必哇哇大叫,镇静一下,由人性心理上观察,巧妙打出幽默拳,就能找到解决的好方法。
反转脑幽默
当你忽然发觉自己上当了,会怎么做?马上拆穿对方的谎言吗?如果你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那再问你几个问题:万一你遇上倒霉事,或是在公共场所被几个人耍得团团转,忽然恍然大悟,发觉是个陷阱,这时候你怎么办?当场翻脸吗?如果你在公司里突然发现某人扯你的后腿怎么办?马上撕破脸皮吗?
喊捉贼的往往会被贼捉,在办公室里如果你表现得很强势,其他人往往会同情弱者。
所以,一旦发觉和人处在对立状态时,千万不要当场拆穿谎言,或是撕破脸皮。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前因后果,幽默出招反击,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余科长有句口头禅长年挂在嘴上,譬如到生产线上巡视时,还没说几句话,就拍拍下属的肩膀说:“彼此,彼此!”走在路上碰到人,也说:“彼此,彼此!”新进人员都觉得奇怪,但是日子一久,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他在生产线上,气急败坏地检视一部突然坏了的机器,一个陌生男子走过来和他打招呼。
“嗨!你好。看样子你们工厂生产进行得很顺利啊!”这男人说。
“彼此,彼此!一切都很好。”余科长警觉地说,因为公司正在申请股票上市,上面曾经警告最近可能会有稽核人员来视察。
“你们出货正常吗?”男人问。
“彼此,彼此,很正常!”余科长说。
“有任何问题吗?”
“没有问题!”
“是这部机器坏了吗?”
“你……是来修机器的吗?”正头痛的余科长,恨不得这部机器马上能动,否则生产线上就要开天窗了。
男人说:“你怎么知道?”
余科长这才放心地说:“请你快帮我看看这部机器是怎么回事,一天到晚出问题。”
“这么说,机器老是出问题?”男人一面检视机器一面问。
“是啊!厂里的机器常有问题,你们应该好好检查一下。”余科长说。
“会影响生产进度吗?”
“那是当然!”
这时,一位工人来找余科长,他匆匆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余科长又回来了,看见这男人掏出一个记事本,正往上面写东西。他吃了一惊,因为他看到封面上的“稽核小组”字样。
余科长镇定了一下,故意转头大声和工人说了句话,那男人听到了,马上收起本子,继续检视机器。
“机器常坏,你们的品质怎会控制得好呢?”男人说。
“彼此,彼此,其实,这些机器虽然不是顶好,可还是这行业里最佳的。再说,这里的技术别家工厂都比不上。”余科长说。
忽然,余科长很神秘地眨眨眼睛对那男人说:“老兄,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千万别对人说,我是来这儿卧底的,因为这家厂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最好。”“这上面有我的手机号码,请你和我联络,把这些机器的型号都寄给我。”余科长掏出名片递给那男人。
男人走后,余科长把这段遭遇一五一十地报告厂长,厂长被他的机智反应和幽默惹得哈哈大笑。
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核后,总算顺利过关上市了。
上面故事里的余科长的做法就很高明,当他发觉上当了之后,马上反转脑筋,从相反的角度切入,挽回稽核员对这家工厂的印象。
巧藏锋芒的论辩幽默
一位才思敏捷的牧师对大众做了一场精彩的讲道,末了他以肯定自我的价值作为结尾,强调每个人都是上帝眷顾的宝贝,每个人都是从天而降的天使。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要善用上帝给予的独特恩赐,去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大众当中有个人不服牧师的说法,站起身来,指着令自己不满意的扁塌鼻子,道:“如果像你所说,人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请问有容貌是塌鼻子的完美天使吗?”
另一位嫌自己腿短的女子也起身表示同样的意见,认为自己的短腿不是上帝完美的创造。牧师轻松而自信地回答:“上帝的创造是完美的,而你们俩人也确实是从天而降的天使,只不过……”
他指了指那名塌鼻子的朋友:“你降到地上时,让鼻子先着地罢了。牧师又指着那位嫌自己的腿太短的女子:“而你,虽是用脚着地,却在从天而降的过程中,忘了打开降落伞。”
在争论中,幽默是以诙谐逗趣的方式,暗示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因而在争论中常常可以发挥证明与反驳所无法达到的作用。
在争论中反驳对方,有时舍弃锋芒毕露、相互抨击的语言,而采用风趣含蓄、诙谐生动的语言,其效果会更好。
当然,幽默不一定都用在敌对的争吵和攻击中,有时也可以用在轻微的讽刺、戏谑、谈笑风生中,这时巧用幽默,既能驳斥对方观点,还能产生和谐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
有一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应邀赴宴,正好和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坐在一起。这位美人用戏谑的口气向达尔文提出质问道:“达尔文先生,听说你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那我也是属于你的论断之列吗?”达尔文漫不经心地回答道:“那是当然的!不过你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达尔文不用科学的道理反驳那位美女,而是以戏谑反驳戏谑,因为美女的问题属于偷换概念的诡辩。
幽默论辩的智慧自古就有,而且相当精彩。“晏子使楚”是大家熟悉的故事。楚王想在接见晏子之前侮辱晏子,从而取得外交上和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他先是在大门之侧开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时晏子不是板起面孔斥责楚国的无礼,而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出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简单的两句话,真中带假,假中有真,既可当假,亦句句是真,既骂了对方,又巧妙地把楚国与狗国区分开来,为对方打开大门留好退步的阶梯。见到楚王后,楚王说: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当使者呢?这显然意在贬低晏子。晏子这时却把楚王的话轻轻地搁在一边,顺势进一步贬低自己:“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最不肖,故直使楚也。”在这种轻松的谈笑中,在这种饶有风趣的贬低自己中,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真是笑傲权贵、潇洒倜傥,妙语惊人!
晏子善于掌握分寸,在轻松愉快的笑谈之中暗藏斥责,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受到批判,这一点,在他出使楚国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不仅在外交场合,在与景公的谏议中也可以看到晏子的这一幽默才能,晏子善于在谈笑之中巧妙地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好恶爱憎。如景公知道晏子的住宅近市,向晏子询问市场的商品价格:“何贵何贱?”晏子答道:“踊贵而履贱。”踊是被剁脚的人所穿的鞋。简单的5个字,把景公严法重刑的残酷手段暴露无遗,看似顺便提及,平平淡淡,却包含了不少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这种于谈笑之中巧藏锋芒的论辩,使晏子面对棘手的问题,往往能化难为易,并且常常在不露声色、和风细雨中,巧妙地达到猛烈抨击对方、鞭挞对方的目的。
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能言善辩的佼佼者,生活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他以和迷信公开对立的身份,赖以幽默艺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次竟陵王萧子良为了打击范缜,请了许多名人高僧来摆阵挑战,辩论会上萧子良用他早已准备好的问题首先出击:“范先生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差异?”按照萧子良的预谋,在众多权势者的威逼下,范缜是无法也不敢否认命运的。只要打开这一理论缺口,便可以进一步瓦解范缜《神灭论》的理论思想体系。殊不知范缜对他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针锋相对的正面回答,而是从容不迫地打了个比喻:“人好比我们头顶这棵树上开出来的花,一阵风吹来,有的飘落在锦毯上,有的掉进了泥沆里,王爷就如同落在锦毯上的花,而我就如同掉进了泥坑里的花。”
范缜以落花喻人的差异,幽默风趣,因为所借喻之物本身含有褒贬之意,如果借喻物含有贬义,萧子良可能在理屈词穷的情况下,借故寻衅,以势压人。以花喻人,使萧子良无可挑剔,但实际上以落花来说明人本来都是一样的,由于社会的不公,才产生了地位的差异。话里蕴藏着对权贵者的极端蔑视,是一种外褒内贬、软中带硬的反击。
萧子良为了鼓吹佛教的神力,对范缜再次发动攻击,指使了一个叫王琰的知名说客对范缜说:“你不承认自己祖先的神灵,这样的子孙算是大逆不道。”
面对这种挑战,范缜完全可以据理驳斥,直接回击。因为王琰没有萧子良那样显赫的地位,不会罪咎犯上,但这样做,一是伤了和气,二是有失雅量。所以采用谬误反诘,慢条斯理地反问了一句:“既然王先生认为祖先死后有神灵,为什么不杀身去传奉?”
范缜的幽默反诘,使得他“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始终没有在理论上退却。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必定别有慧心,既能欣然独笑,又能傲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