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跋
曹靖华
这儿集印的是随手写的一些小文章。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雕小技,实无集印之必要,最好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让它随风而逝吧。
集名也并非代表整个集子,更无什么大道理可言。只因既是子,就如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总得有个名字,以便称呼。因懒得想新名,姑且从集内取一个简单易记的篇名塞责,岂有它哉,如而已。倘要问,答曰:我爱花,此虽答犹不答也。倘再问,那么,可找到这样的“理由”:今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开会,号召大切实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我想,要贯彻得切实,怕莫过于大家动笔吧。同时,报社的同志也欣然而来。斗室之内,膝谈心。鲁迅先生当年有时怕编辑,每遇他们那“欲挤之状”,辄戒心,思乘机摆脱。而我的座上客既不象威风凛凛的大主考,命作文,也不带任何框框,套上硬挤。他恳挚洒脱,从容自然,确来聊天谈心呢。谁知于纵情畅聊中,乘机截住:“别忙,有意思,下来吧!”这我才恍然大悟:他原是“聊文章”来了。畅聊中,吐着鲁迅先生的看法:“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我们就散文畅聊下去了:它如地方风习、街头景色、往事回忆感想述怀,以及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总之,凡有助于培养读爱国主义热情,提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扩大眼界,增长识,陶冶性情,振奋人心等等,无往而不可。牡丹、芍药,固富矣,然野草闲花,亦自见风情。文艺园地,应千红万紫,而非一独荣。最主要的是在于对事物的如何看法及如何写法,也就是所思想性和艺术性吧。凡心有所感,就可形之于文,这样,文才能人。当然,有时心有所感,形之于文,而文却未必感人者,固另原因在。不过,要是自己对所写的尚无动于衷,而想写出来感人怕少有的了。这恐怕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吧。
那时恰值春意浓郁,春光醉人。举目凝视,一大架紫藤,把整半个院子都罩了起来。一串串盛开的藤花,满吊枝头,迎风摇曳婀娜妩媚。白丁香、紫丁香,以及红艳得朱唇似的西府海棠……刚刚才卸下盛妆,余香尚未尽消呢,紫藤可迎上来了。我的座上也不知不觉陶醉到良辰美景里了:“动笔吧!莫辜负这大好春光呵!”
就花谈花吧,于是就开手写了《花》。
从此,时聊时写,时写时聊;聊聊写写,写写聊聊。不知不就出现了集内后半部的一堆烂砖似的小文章。总之,这也许是百齐放的精神的感召吧。虽然这些都远不是花。
多年来,每于执笔之前,总想到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的言。凡文章都忌八股气,散文尤然,它会把文章变成木乃伊。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的。”诚哉斯言!
鲁迅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具,是不的,但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它之所以是工具,就因为它是艺术缘故。”又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更不好内容并不怎样有力,却只有一个可怕的外表,先将普通的读者吓退。”他觉得这是文艺的“自杀政策”。所以,他再三主张:内容的充实同技巧并进。
《左传》说得有道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凡一种主张或理想,通过令人百读不厌、百看不烦,步步引入胜,令人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恐怕能深入人心,使人振奋,令人一发而不可遏地奔赴共同的伟大目标古人主张“潜移默化”,也许就是这道理吧。古今中外的文艺大师除在文章内容上用工夫外,没有不兼在艺术技巧上下工夫的。世代代,万人传颂的绝句,除了它的含义都是久经考验的至理而外,表达上,恐怕也都是艺术家呕尽心血,匠心锤炼的结果吧。
有一位外国作家曾说:“我们的作品不是写给哑叭的。每句语上的形式,同时也是音乐上的句子。我们写作,同时我们也想,听。语调,这就是旋律。旋律不是诗的专有品。旋律,就是散文基础。每个散文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如果一个作家听不见他所写的,那么,读者也就听不见他所写的什么了。读者只听到单调的、飞快的、打字机的嗒嗒声。”
时无古今,地无中外,其理一也。中国不也有“掷地作金声”吗?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至佶屈牙,闻之刺耳,给人以不快之感。如果写散文也能像贾岛作诗那下工夫,那样“推敲”,使它有声有色,岂不更好吗?
如上云云,虽不能至,但是心向往之的。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未成年的孩子们动物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但,所有利己的生活,对于有理性的成年人,都是一种不自然状态——跟疯狂相同。
论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要写下来的是一——
(一)习惯是伟大的。习惯使得以前无论何时都需要许多努力——精神的要素和动物的要素相斗争——的各种行为,不再需要那些努力和注意,而让它能够使用到后来的工作上面去。习惯是凝固基石的石灰,它使得在基石上面能够加上新的石块。可是,这种习惯的善的性能,当斗争的解决对动物的要素有利的时候,也可以变成不道德的原因。即发生了人吃人、执行死刑、进行战争、私有土地、利用卖淫等等的事情。
(二)不错,信心、迷信、妄想,都给人生以巨大的力量。然而,在这种场合,为了实行人生一切法则,就得制定重要的、惟一的、而且大部分可能的形式和方法,比如教会法则的实行、自焚、无信仰者的绝灭等等。而在没有迷信的信仰的场合,为要解决以上帝的共同法则为基础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切问题,爱是必要的。这种活动并没有像前者般的有鲜明的现象。
(三)自我牺牲越来得大,要谦虚持躬也就越来得困难。相反的场合也正相反。
(四)临死的人所说的话,意味特别来得深长。可是,我们不是时常都朝着死亡走着吗?尤其是老年人更加明显地是这样。让老年人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意味特别深长吧。
(五)“他跪拜、哭泣、诵读祈祷书,向上帝请教自救之道;但,在心之深处却感到:这一切都是无聊的事情,没有谁会救自己的。”
(六)为要使所谓“野蛮人”变成文明人而传授自己的教会信仰的牧师们,是多么可怕,不,毋宁说是多么可惊的不逊和疯狂呵!
(七)被我们称作世界的,是由意识和被意识到的东西这两部分所合成的。没有意识,也就没有世界吧?可是,却不能说:没有世界,也就没有意识吧?可不是吗?
(八)在言语上我们常常说:不要跟人谈及他所难于理解的事物。可是,在实际上,我们却往往不能自制,完全无益地浪费唇舌,而且感情激动地对那不能理解的人谈着他所不理解的事情。
(九)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未成年的孩子们和动物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但,所有利己的生活,对于有理性的成年人,都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跟疯狂相同。然而,世上大部分的妇女,在儿童时代,都过着合法的利己生活,其次生活于动物的家庭爱的利己主义,复次生活于利己的夫妇爱,而且是物质主义,不久就依靠孩子们而生活,失去外部的利己生活,具备着思虑和辨别;但依旧还是缺少普遍的博爱精神,而停留在动物的状态中。这种女性的生活状态是很可怕的,然而却是极普通的。
(十)你想要为别人服务,劳动者想要劳动。但,为要工作而得到利益,必定要有工具。不但是这样,而且必定要有最好的工具。可是,你是怎么样的呢?具备着各种物质、性格、习惯、知识等等的你,果然能够从自身提出为万众服务的最好的工具吗?对于你,必要的事情,并不是服务于人,而是服务于上帝。而服务于上帝这件事情——是明白的、被规定了的。那就是你要扩大自己内心的爱。由于扩大自己内心的爱,你就不得不服务于人们。而你,对于自己,对于人们,对于上帝,都将同样必要地服务。
(十一)不幸的并不是受到痛苦的人,而是将痛苦给予他人的人。
(十二)所有的人都处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因而不能把任何人加以否定。可是,有些人,他们在现在的境地,过于隔绝和无知,我们只好完全像对待孩子般地去对待他们。即是,我们虽然爱、尊敬、庇护他们,但不能够跟他们站在同一水准,也不能够向他们要求对于他们所缺少的东西的理解。但有一件事情使得这样地对待这些人更加困难,那就是:孩子们具有知识欲和真实性,而这些成了成人的“孩子们”却缺乏这些东西;反之,他们保有着冷淡以及对于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的否定,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信太过。
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即使于洗濯之余观赏一原来属于自己的肉体,亦无伤大雅。若说赤身裸体便是邪恶,那么衣冠禽兽又好在哪里?
洗澡
林语堂
谁没有洗过澡!生下来第三天,就有“洗儿会”,热腾腾的一盆香汤,还有果子彩线,亲围绕着看你洗澡。“洗三”的滋味如何,没有人能够记得。被杨贵妃用锦绣大襁褓裹起来安禄山也许能体会一点点“洗三”的滋味,不过我想当时禄儿必定别有心事在。
稍为长大一点,被母亲按在盆里洗澡永远是终身不忘的经验。越怕肥皂水流进眼里,肥皂越爱往眼角里钻。胳肢窝怕痒,两助也怕痒,脖子底下尤其怕痒,如果咯咯大笑把身子弄扭股糖似的,就会顺手一巴掌没头没脸的拍了下来,有时候还真有一点痛。
成年之后,应该知道澡雪垢滓乃人生一乐,但亦不尽然。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洗澡的备,虽是因陋就简,冷热水却甚充分。但是学校仍须严格规定,至少每三天必须洗澡一次这规定比起汉律“吏五日得一体沐”意义大不相同。五日一休沐,是放假一天,沐不沐还是在你自己。学校规定三日一洗澡是强迫性的,而且还有惩罚的办法,洗澡室备有签到簿三次不洗澡者公布名单,仍不悛悔者则指定时间派员监视强制执行。以我所知,不洗澡而名者大有人在,俨如伪造文书;从未见有名单公布,可未见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袒裼裸裎法令徒成具文。
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自古就有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说法曾点的生平快事是“浴于沂”。唯因其为大事,似乎未能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了唐,还有人“居丧毁慕,三年不澡沐”。晋朝的王猛扪虱而谈,更是经常不洗澡的明证。白易诗“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洗一回澡居然有诗以纪之的价值。
旧式人家,尽管是深宅大院,很少有特辟浴室的。一只大木盆,能蹲踞其中,把浴汤泼溅地,便可以称心如意了。在北平,街上有的是“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澡,也有所谓高级一些的如“西升平”,但是很多人都不敢问津,倒不一定是如米芾之“好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也不是怕进去被人偷走了裤子,实在是因为医药用两太大。“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怕的是水不仅包皮,还可以有点什么东西进入皮里面去。明知道些城市的澡堂里面可以搓澡,敲背,捏足,修脚,理发,吃东西,高枕而眠,甚而至于不是高枕而眠,一律都非常方便,有些胆小的人还是望望然去之,宁可回到家里去蹲踞在那只大木盆里将就将就。
近代的家庭洗澡间当然是令人称便,可惜颇有“西化”之嫌,非我国之所固有。不过我们无需过于自馁,西洋人之早雨浴晚雨浴一天洗澡两回,也是只很晚近的事。罗马皇帝喀拉拉之广造宠丽的公共浴室,容纳一万六千人同时入浴,那只是历史上的美谈。那些浴室,已由于“蛮人”入侵而沦为废墟,早期基督教的禁欲趋向又把沐浴的美德破坏无遗。在中期间的僧侣是不大注意他们的肉体上的清洁的,“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傅玄《澡盘》),大概是他们所信奉的道理。欧洲近代的修女学校还留有一些中古遗风,女生们隔两皇期才能洗澡一次,而且在洗的时候还要携带一件长达膝部以下的长袍作为浴衣,脱衣服时候还有一套特殊技术,不可使自己看到自己的身体!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之“星期六晚的澡”是一般人民经常有的生活项目之一。平常的日子大概都是“不宜沐浴”。
我国的佛教僧侣也有关于沐俗的规定,请看“百丈清规,六”:“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裰,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身,方可系浴裙,将辊裤卷折纳袱内”。虽明言隔多久洗一次,看那脱衣层次规定之严,其用心与中古基督教会殆异趣同工。
在某些情形之下裸体运动是有其必要的,洗澡即其一也。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在一个适的地方,即使于洗濯之余观赏一下原来属于自己的肉体,亦无伤大雅。若说赤身裸体便是恶,那么衣冠禽兽又好在哪里?
《礼·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我看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
滔滔四海风尘日,天地难容一大千;恰似少陵天宝际,作诗空忆青莲。
有关西山逸士二三事
台静农
溥心畲先生的画首次在北平展出时,极为轰动,凡爱好此道者皆为之欢喜赞叹。北宋风格沉寂了几三百年,而当时习见的多是王面目,大都甜熟无新意,有似当时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只有躯壳了无生趣。心畲挟其天才学力,独振颓风,能使观者有一种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