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4
10402100000023

第23章 动荡的社会(5)

宣和二年十二月,“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闻”。此处称“京东贼”,而北宋京东路其实就是以山东地区为主,只在其西面包括今河南、江苏与山东交界的很少一些区域。其中,青州治今山东益都,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单州治今山东单县,濮州治今山东鄄城,所以其基本活动范围还是在山东。可以说,起义军横扫青、齐、单、濮一带,势如破竹。但是在沂州(今山东临沂),为蒋圆的伏兵所败。蒋圆虽然战胜宋江,却也“益其多才”,就是承认宋江确有不俗的才能。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此时称“淮南盗”,北宋的淮南路包括今江苏、安徽及河南南部的一些地区,淮阳军治今江苏邳县东,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说明起义军在运动战中有向南方发展的趋向,或者说是其战略方向有所转变。南下的一路上,也把官军打得晕头转向,所谓“转略十郡,官军不敢婴其锋”。但在海州沭阳战败,后又中张叔夜的埋伏,起义军估计损失不小,于是在张叔夜的说降下,宋江接受朝廷招安。

上述也只是一个大概的猜测。从短短几年时间中,宋江一伙横行河北、山东、淮南等一大片地区,说明其应以流动作战为主,没有以梁山泊为“大本营”。然而从在海州曾夺取官府大船作为大本营,说明其有水战的习惯,似乎完全可能在梁山泊一带活动过,上述有关地方志和口传史料也留下一定痕迹,但究竟规模如何?待了多长时间?恐怕也只能是历史之谜了。起义军受招安后,其前景就更说不清楚了。

那么,后人为什么对宋江起义以梁山泊为“大本营”如此感兴趣呢?梁山泊或称梁山泺,古称钜野泽,绵亘数百里,确为当时京东巨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和《宋史》“蒲宗孟传”、“许几传”、“任谅传”等载,梁山泊在北宋就是著名的“盗薮”。整个北宋时期,梁山泊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几乎史不绝书,如天禧中“盗寇所伏”,庆历中“京东贼大者五七十人,小者三二十人”,皇祐中“寇盗群起”,元祐中“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也”。尤其是北宋末年,这里农民起义更是层出不穷,“梁山泺渔者,习艺为盗”,官府的镇压也极为残酷。《夷坚志·蔡侍郎》说,蔡居厚知郓州时,有“梁山泊贼”五百人投降,都被他杀了。蔡居厚是政和八年(1118)由郓州卸任的,杀降应还要早于此年,有人以为他杀的就是宋江一伙之人,不知根据何在?可见人们把梁山泊作为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是有道理的。

最早记载宋江起义三十六好汉有关情况的,大概是南宋末年的那部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其描述宋江是从九天玄女庙中所得“天书”上看到这三十六人的姓名,他们是;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李进义、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九纹龙史进、入云龙公孙胜、浪里白条张顺、霹雳火秦明、活阎罗阮小七、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二郎阮进、大刀关必胜、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赤发鬼刘唐、一直撞董平、插翅虎雷横、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赛关索王雄、病尉迟孙立、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没遮拦穆横、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铁鞭呼延绰、急先锋索超、拼命三郎石秀、火船工张岑、摸著云杜千、铁天王晁盖。最末一行还有:“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这可说是世人最早有关宋江三十六好汉的整体记载,可能也应算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一个档案材料。

与其差不多时间的另一个资料,是宋末元初学者周密的《癸辛杂识》,其续集上收有宋末元初画家龚圣与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其序谓:宋江事迹见于街谈巷语,然不足采著。自己年少时钦佩其为人,想作一些画赞之类,但未见有关事实的记载,不敢轻易下笔。后看到《东都事略》中的《侯蒙传》,他曾奏盲“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诸语,才知宋江之辈真有非凡事迹存于当时。由是,龚圣与开始搜集有关资料,终于完成此三十六人画赞,人为一赞,估计参考过《宣和遗事》的记载。

所赞三十六好汉是: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尺八腿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铁鞭呼延绰、混江龙李俊、九文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赛关索杨雄、一直撞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横、拼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铁天王晁盖、金枪班徐宁、扑天雕李应。

周密在此赞后评论道:上述都是相关群盗的记录,龚圣与既为各人作赞,又写序论之。这是为什么呢?就如太史公司马迁序游侠列传,而又为其中的奸雄立传,此虽免不了后世之讥,但司马迁还是有勇气首次为陈胜、吴广立传,且为项羽作本纪,其中的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读者当自能体察。说明这“宋江三十六人赞”,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然而,毕竟时间已过了百数十年,又经过了民间文学的加工,所以其中定会有经修饰而改动的地方。就以上述两张名单作一比较,也已有不少区别,如李进义与卢俊义,李海与李俊,关必胜与关胜,阮进与阮小二,朱同与朱仝,王雄与杨雄,张岑与张横。此外,《宣和遗事》中的公孙胜、林冲、杜千,《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解珍、解宝,都只此一家,就是说此时在民间的传说中至少已有近四十位英雄的名字。由此我们想到,这三十六人中除宋江外,哪些人的名字还能基本保持原貌呢?

我们在《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中看到宣和四年五、六月间,将军赵明与“招安巨寇”杨志“将先锋军”,随大将辛兴宗等北上抗辽的记载。《宋会要辑稿·兵》载,此时由童贯、蔡攸所统领的征辽大军中,杨志为东路军将军之一。后杨志还随种师道解救太原之围,均立有战功,受到过皇帝的嘉奖,皇帝御批:“当优与推恩”。说明“青面兽杨志”确有其人,他在招安后已成为宋王朝官军的大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元年(1127)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第二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有人猜测此“史”姓好汉应是“九纹龙史进”,由于年月的荏苒,“史斌”已被民间修改为“史进”。这里称“叛贼”,可见史斌曾随宋江接受招安,已为宋将,建炎初乘国事动乱,再次起事,然而第二年就被镇压了。

此外,最出名的大概要算景阳冈打虎的武松了,两张名单上都有“行者武松”的名字,但在宋代有关史籍中却并不见其大名,更不用说其打虎事迹了。大约在元人的杂剧中,开始出现武松故事。如在《义侠记传奇》中写到,武松自幼与贾氏订婚,因逼上梁山而与之失散,后来宋江受了招安,诸英雄都得了官职,武松也找到了贾氏,由宋江等作主,两人结了婚。明朝中叶流行的水浒故事《菽园杂记》有一个情节,说官府曾经悬赏一千万贯捉拿武松,这个数目仅次于宋江,据称此说源自张叔夜招安时的梁山泺榜文。《宣和遗事》载,武松征方腊回来,因战伤残废。遂于杭州六和塔出家为僧。清朝时,有人说在杭州铁岭关附近掘地得石碣,上题“武松之墓”。有人认为此恐杭人附会为之,不然为何南宋无一人言之,历四百余年却有此异闻?反正武松在杭州的各种传说不少,以致抗战前夕,杜月笙、虞洽卿等人还在西湖秋瑾墓附近搞了个“宋义士武松之墓”。然而,武松是否确有其人,还很难说。

晁盖其人也同时见于上述两张名单,以“铁天王”为号,然而排名却颇后。前者排在最后,后者排在倒数第三,可能这比较接近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宣和遗事》中记载了晁盖、吴加亮等八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接着是官府追捕,郓城押司宋江星夜报信,叫晁盖逃走,八条好汉上梁山落草为寇。然后宋江杀阎婆惜,也上梁山入伙,后为众好汉之首领。可以说后来《水浒传》故事开张的骨架已经在这里具备,但是这一基本事迹是否历史真实,我们不得而知。还有晁盖是什么时候死的?当宋江三十六好汉横行齐魏时,他是否还在其中?我们还是不清楚。民间故事与《水浒传》中的晁盖,也有很多差别,但人们一般都认为晁盖是实有其人。如清朝初年,山东寿张县知县曹玉珂写的《过梁山记》就说:“晁(盖)、宋(江)皆有后于郓(城)。”至今山东郓城县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都自称是晁盖后裔。然而翻开那里的《晁氏宗谱》,其记有九世祖“晁盍”,人们说他就是晁盖,因为造反,砍头入谱,所以把繁体字上的“艹”头去掉,就成为“盍”字了。这种说法能成立吗?

还有人以为,与西门庆共同害死武大郎的淫妇潘金莲,历史上也可能真有其人。她是山东阳谷人,阳谷潘氏自认是潘金莲的母系后裔。清初王世祯《香祖笔记》说:“阳谷西北有冢,俗称西门冢。有大族潘、吴二氏,自言是西门嫡室吴氏、妾潘氏之族。一日社会,登台演剧。吴之族使演《水浒记》,潘之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这样的记载,你相信吗?《水浒传》中,武松不是把潘金莲给杀了吗?怎么还会有潘的母系后裔呢?

当然,《水浒传》只是历史小说,那么其中包含有多少历史真实的成分呢?

辛弃疾诱杀赖文政

这个故事说,南宋茶贩起义首领赖文政居然能用替身来避祸,最终逃脱官军的镇压。八百多年前的古人,且是一个茶贩,竟会采用如此诡秘的手段护身,不知是真是假。

辛弃疾宋代随着种茶、制茶经济的发展,饮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官府通过茶叶专卖制度对茶农与茶商的剥削也日益加强,同时州县的“额外科扰”,巡捕的“邀求无厌”,胥吏的敲诈勒索,茶农茶贩们被压榨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因而时有群起反抗之举。南宋孝宗时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茶贩,经常聚集起几百上千人的队伍。其中一人担茶,两人“横刀揭斧”为保卫,进行武装贩茶,以对抗政府对茶叶的垄断。官府诬指为“茶寇”、“茶盗”,常派军队进行镇压,斗争异常激烈。

淳熙二年(1175)四月,湖北路茶农、茶贩在赖文政领导下,正式举起义旗,公开与官府进行殊死的战斗。这支约几百人队伍由湖北突入湖南,多次打败官军,六月转攻江西,在吉州永新县山区与官军进行游击战,依靠山谷丛林和民众的支持与官军周旋。不久又进入广东,岭南地区为之大震,朝廷接连派官兵堵截追杀,都遭失败。起义军又回兵江西永新山区,因这里已有民众基础,起义军如鱼得水,活动“诡秘莫测”。

七月,朝廷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进行镇压。辛弃疾派出敢死劲旅,深入山区搜捕,起义军在军事上陷于被动,伤亡较大,军心动摇。辛弃疾乘机派人到义军中进行劝降,很快把赖文政诱骗到江州,加以杀害,平定了这次起义。

不过,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却有与众不同的说法,他讲:“自古盗贼如黄巢、侬智高,败绩之后,皆能脱身。”赖文政起兵时已六十多岁,足智多谋,他早就估计成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暗中寻访相貌类己的替身,后得一个靠卖煎油饼为生的刘四,长相酷似自己,便一直带在身边执役。辛弃疾率精锐官军与义军角斗,义军力量不支而退败,赖文政率几个首领被迫到官军营垒请降,约定不日束兵投诚。回来后,赖文政对部下说:“看辛提刑的眼色,他必将杀我。”于是想趁夜逃遁,部下不同意。赖文政则说:“难道想割我首级?去投降也是死,不过先后数日罢了。”部下也不忍心下手,于是赖文政斩了刘四的首级,冒充是自己的头,派人献给官军,自己却乘乱逃走了。最后约有七百余人向官府投降,而被官军改编。辛弃疾始终不知其首级是赖文政替身的,以全胜向朝廷报捷。

如果罗大经所说属实,那么辛弃疾诱杀的竟是煎油饼的刘四,赖文政最终得以逃脱。古代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居然会采用如此诡秘的手段:用替身来避祸,真让人惊叹不已。不过,此说也只此孤证,很可能是当地民众出于对起义军的怀念而编造出来的,罗大经取于道听途说而已。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