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青少年必读:名人演讲词大全集
10394100000036

第36章 励志演讲——激励人生成就未来(6)

那天我一直遭受这个诊断结果的折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活组织切片检查,他们在我的喉咙下面插入了一个内镜,穿过我的胃,到达我的肠子,插了一根针到我的胰腺,从肿瘤中取出了一些细胞。我还比较镇静,不过我妻子,她当时也在,告诉我说,当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时候,医生们叫喊起来,因为证明那是一种少见的胰腺癌,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我接受了手术,现在我一切正常。

这是我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我希望这也是我以后几十年内离死亡最近的一次。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比起死亡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有用但纯粹是思维概念的时候,现在我可以更加肯定地告诉你们:没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不会为了要去那里而想去死。死亡仍然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目的地,没人能逃脱。事实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中唯一最好的创造了,它是改变生命的手段,它除旧布新。现在,你是新人,不过要不了多久,你就会逐渐成为老人,被清除出去。很抱歉,是这样的具有戏剧性,不过,这真的是事实。

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所羁绊,这样你就是在根据别人思考的结果来生活。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声音淹没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听从你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它们总会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人,其他一切事情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本令人感到惊奇的出版物《全球目录》,它是我们那一代人奉为经典的书之一。它是由一个叫做斯图亚特·博兰德的人创办的,在门罗公园,离这儿不远。博兰德用他的诗意格调使这本杂志焕发生机。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个人电脑和台式印刷系统出现之前,因此这个出版物全部都是用打字机、剪刀、宝丽来制作的。它有点像纸质的google,不过是在google出现前的三十五年。它是理想主义的,充满着整洁的图案和卓越的观念。

斯图亚特和他的团队出版了几期《全球目录》,当刊物寿终正寝的时候,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正处在你们现在这个年龄。在他们最后一期刊物的封底上有一幅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如果你勇于冒险你会在这种路上招手搭便车。照片下面印着这些话: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StayHungry,StayFoolish),这是他们停止活动时的告别词。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我一直都希望能做到这样。现在,当你们作为毕业生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祝愿你们能做到这样。

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

谢谢大家!

40岁后,把爱付出去

李连杰

2005年10月13日,北大的500余位学子有幸分享了李连杰的人生故事。他以一位普通佛教徒的身份,将他42年来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听他讲授自己如何超越物质的局限,去探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北京,著名动作明星、国际功夫巨星、武术家、慈善家,“壹基金”创始人,“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形象大使,“世界武博会”形象大使,新加坡籍华人,曾居北京、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创建了慈善基金:壹基金。

同学们好,新闻界的朋友好,红十字会的各位朋友、领导,我都不能称为领导,因为我们是心灵上的朋友,所以我就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你们好。其实演讲不敢当,一个小学都还没有毕业的人,站在最高学府的讲台上,不够资格,不够资格去演讲。我真的小学没有毕业。1971年上小学,在北京一个厂桥小学念了一年级就被人抓去练武术,一练武术就没有时间学习了,因为那个时代标榜的是不学习。我只能够用我人生的经历去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跟大家分享我人生中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能够对同学们有帮助的话,你就听一听,如果没帮助,你就笑一笑,胡说八道了,李连杰乱说。

我在北京出生,2岁没有父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我简单介绍一下,我8岁的时候练过武术,为什么练?全世界的记者问过我无数遍,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练武术,因为那个时候就被学校介绍到那个体育学校,教练说你是练武的材料,所以在那个时代,是幸运之星选了我还是我选了幸运之星,搞不清楚。第一个月拿冠军,我自认为还是蛮刻苦的,所以3个月后我拿了中国的冠军,是少年,在12岁的时候,不分成年、少年、18岁以下,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二名比我站在那儿还高。其实没有什么自己个性或人生观的表现,完全是听从领导、大人、老师的安排,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连续拿了5年的冠军,但是有幸的是,在这5年当中,从11岁开始,我有幸代表中国开始去全世界访问,比如去美国,在1974年的时候见到尼克松,在1974~1979年这5年当中,我去过非洲十几个国家,欧洲很多国家,伊拉克、叙利亚都去过,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去过。从我看到的人的感受当中,我从11岁开始,不完全相信大人讲的话,因为大人给我讲的是某一方面,但是我看到的某一方面是大人讲的,但是另一方面大人没有讲的我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11岁,中国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北冰洋汽水,只有一种冰淇淋,你到美国看到十几种冰淇淋的时候会心动的,都会有一些想法。

一直到16岁,我开始越来越有主见,因为我觉得,大人说的既然不全对,我就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吧,因为我已经拿了5年冠军了,再拿下去,第六年,第七年,总有一年被别人轰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拍电影,一个电影就改变了人生,从17岁开始拍《少林寺》,一部电影还蛮成功的,结果就造成了今天我回到北京或者上海,任何一个人都说,我小时候就是看你的电影长大,今天红十字会的会长,好像快60岁了,说我小时候就是看你的电影长大的。我说,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拍电影了。拍电影以后,遇见了人生中最大的冲击,因为不光是肉体上,我在接近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开始对人生产生了很多的不了解和痛苦的感受。比如我成名了,一夜之间成名,那么就自以为是了,自以为很了不起,虽然表面还戴着谦虚的面纱,但是内心里觉得“嗯嗯嗯”,很得意的。第一部电影拍完了,我是一天1块钱的人工(指酬劳)拍《少林寺》,但是拍完以后,突然有一个人拿了600万的支票给我,600万,在1982年。要我拍两部电影,600万,在那个年代里是多么大的诱惑,真是太美了,我真的很想拿,但是不行,你属于单位,你属于国家,你要回来,拿了的话就要全部上交。不是这个年代,所以大家其实很幸福。

对一个年轻人来讲,不能拿,这个事情是蛮残酷的。完了以后我就回来,听领导的话再拍第二部电影吧,第二部电影一天2块,第三部电影3块。你说这对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打击是蛮大的,同时,自我中心逐渐膨胀,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世界,对社会、对老师、对长辈、对很多东西都觉得不公平,觉得你们对我不公平,真的,在19岁以后,一直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全部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不满,但是不敢表现,不敢讲,因为讲了以后会挨批评。经过了这一段时间,到了后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自己做了老板,去拍电影,突然之间换了一个角度去看生命,因为以前我是打工的,我整天管人家要钱,要这个要那个,但是后来,自己做了老板,就发现,你怎么管我要这个,你怎么管我要那个?每个工人都开始重复我以前做过的事情,这个阶段虽然经过了肉体上、精神上的冲击,因为我拍了《少林寺》以后,腿断了,非常严重,我住在咱们北大的第三附属医院,当时7个小时的手术结束以后医生告诉我,我们能保证的就是告诉你可以完整的走路,至于能不能拍电影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开一个三级残废证,你可以拿这个残废证在你的一生中做一个因工受伤的保证。作为一个19岁的人,差不多全亚洲都知道我很辉煌的时候,功夫很了不起的时候,我自己会面对人生最大的坎坷,都不能确保我还能不能跑、跳,那个冲击是蛮大的。在我的人生里,80年代整体来讲,是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痛苦的一个很长的阶段,一直到我90年代的时候才开始慢慢理解,我经过每一个年轻人都想经过的阶段,为自己的名、利、物质奋斗的过程,我完全理解,我也很同情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