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1
10393700000031

第31章 珍禽异兽(21)

鹈鹕,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岸上晒晒太阳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鹈鹕的目光锐利,善于游水和飞翔。即使在高空飞翔时,漫游在水中的鱼儿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鹈鹕发现鱼群,它们便会排成直线或半圆形进行包抄,把鱼群赶向河岸水浅的地方,这时张开大嘴,凫水前进,连鱼带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闭上嘴巴,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鲜美的鱼儿便乔人腹中。美餐一顿。

在繁殖季节里,雄鹈鹕经常选一棵树作为巢址,然后落在树上向经过的雌鸟大献殷勤。如果雌鸟中意,便会落到雄鸟身旁。之后,雄鸟找来树枝、水草等建巢用的巢材,雌雄鸟共同将巢建好,接着便是交配、产卵和孵卵。30天后,幼雏就孵化出来了。

有些鹈鹕的聚集繁殖地离它们的取食地很远。为了保证后代和自身有充足的食物,它们每天必须飞出五六十千米去捕鱼。这些鹈鹕并不用喉囊给幼雏带网食物,而是将鱼全部吞下。口到巢中时,它张开大嘴,让幼雏把嘴伸到它的食管中引起呕吐,幼雏就以双亲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糜为食。鹈鹕大嘴的长度相当于幼锥体长的5倍,有的幼雏干脆站在亲鸟的大嘴里吃食。鹈鹕常聚集在一起繁殖,有时还互相帮助喂养别人的幼雏。甚至有时几只鹈鹕为了喂养某一只幼雏而争执不下。

几个月后,小鹈鹕出窝了。这时,它们虽然已能独立生活,但还要发育3年才能完全成熟。它们能在野生状态下活多久尚不得而知,北京动物园中饲养的斑嘴鹈鹕曾活到30~40岁。

相关连接:淘鱼能手——鹈鹕

这种鸟生活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海滨。它们体长180厘米,翼展可达1米,体重约5千克,在现存鸟类中算是大个子了。它们的大喉囊尤其引人注目,这个大喉囊实际上是消化道前端膨大所形成的,据测量可盛12升水!

斑嘴鹈鹕在水中捕鱼时张开大嘴兜水前进,将水和鱼一起兜入喉囊。然后,它们闭上嘴,收缩喉囊,将水从嘴缘挤出,把鱼留在嘴中,更为有趣的是当它们发现鱼群时,马上几十只排成整齐的一队,个个张开大嘴向前游动。包围圈愈缩愈小,最后将鱼群赶到浅水处“歼灭”。这种捕鱼方式效率之高,使其他鸟类望尘莫及。除了捕鱼之外,斑嘴鹈鹕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岸边岩石上晒太阳,它们把喉囊缩起、大嘴藏进背羽,闭目养神。

褐鹈鹕捕鱼方式跟斑嘴鹈鹕不同。它们往往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并能像潜鸟一样潜入水中。开始时颈部弯曲;当它们接近目标后,颈部迅速伸直,尖嘴直刺鱼身。跟这种捕鱼方式相适应,褐鹈鹕的喉囊不太发达,而嘴长得像把鱼叉。褐鹈鹕还有另一种捕鱼方法,它们先飞上高空,然后略收翅膀,舒展身体,猛地从空中直冲而下,溅落在水面。它们硕大的身体拍击在水面上,产生很强的震动,据说这种震动声可传出0.8千米远,并能震昏水下1.5米处的鱼。待被震昏的鱼浮出水面,它们便能捕食,褐鹈鹕这种捕鱼方式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它们的身体怎么能经受得住那么经常的、强大的拍击力呢?科学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褐鹈鹕的气囊系统十分发达。在它们胸部皮肤下,气囊充满肌肉和皮肤之间的空隙。这些气囊充气后,仿佛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加一层气垫,能大大减弱它们“溅落”时对身体的震荡。褐鹈鹕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捕食方法,即在海边等待被鲨鱼追得惊慌失措的鱼。

几乎所有鹈鹕的腿都很短,在陆地上行走时像鸭子一样笨拙。在水中,鹈鹕却能自由地游动。它们游泳时双翅紧闭,放在背上,缓缓地用带蹼的脚划水,身体像一叶小舟在水中稳稳前进。可是,鹈鹕要想起飞却要花一点力气。在陆地上,它们要助跑几步才能起飞;在水中,它们踏浪前进,达到一定速度才能起飞,就如同飞机起飞前要滑跑加速一样。一旦起飞,鹈鹕便可自由地飞翔。

据《本草纲目》记载,斑嘴鹈鹕的脂肪可治痈肿、风痹,透经络,通耳聋,它们的嘴可治白久痢和疳,舌可治疗疮,毛、皮可治反胃吐食,真可谓浑身是宝。当然,对于民间流传的动物药的使用,应该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非经医药部门认定,不宜轻率地服用。

如今,鹈鹕在我国已不多见,只在长江下游、福建沿海及广东、广西、云南部分地区有为数不多的鹈鹕生活。

黑叶猴

黑叶猴义名乌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但在历史上,黑叶猴在我国的分布远比现在为广,数量也较多,例如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的《广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乌猿,黑如漆,白须长尾,人多畜之。”的记载。

黑叶猴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岩洞较多的石灰岩地区,其中生活于分布区北部的黑叶猴体毛较长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积有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米。喜爱群居,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

黑叶猴行动敏捷、轻盈,善于攀登、跳跃,早晨和傍晚尤为活跃,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黄昏进洞之前都由群体中担任首领的雄兽率先入洞观察,没有发现异常时,其他成员才依次而入,最后进洞的是怀孕和带有幼仔的雌兽。天黑以后便不再出洞活动,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块上蜷曲抱头睡觉。每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领先探出头来,观察洞外的动静,然后其他成员们才相继走出洞外,常常在攀援、嬉闹一阵之后,才开始逐渐远离洞口去寻找食物。

黑叶猴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不同的叫声,例如在发现天敌时,就发出急促而连续的“唔哇,晤哇!”或“咔,咔!”的叫声;雄兽之间争斗时,发出“喔,喔,喔哇!”的间断叫声;悠闲觅食的时候,发出“嘎,嘎!”愉快的叫声;游荡前进的时候,则发出“噢,噢!”的低语声,仿佛在互相打招呼。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夕,还能发出类似于长臂猿的呼啸声。黑叶猴在不同季节里的活动规律也有变化,夏季气温较高时,中午前后的活动就明显减少;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它的发情期,所以活动十分频繁;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也常常整天龟缩在岩洞中。

每个群体一般都有1~3个比较固定洞穴,以备不时更换,其中条件较好的洞穴即使有时受到惊扰,过几天也会返回来居宿。洞口大多朝向东南,使冷空气不易侵人。洞穴深浅不一,浅的只有2~3米,深的有20~30米,据说最深的竟达50多米,甚至整座山的岩洞都连通在一起。洞穴里常见有尿迹、粪便和脚印,久居的场所还可以发现雌猴的经血或分娩时所排出的血液,叫做“乌猴结”。

黑叶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有人认为它仅以嫩叶为食,所以被称为叶猴,事实上,它不仅采食嫩叶,也吃嫩芽、茎、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喜欢吃的植物有木棉、无根藤、莴苣笋、女贞、沙梨、荔枝等20多种。由于胃中有3个室,嚼碎了的树叶在第一室中通过细菌的帮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搅拌呈糊状后再送到第三室中,这样硬度较大的树叶就能够被彻底地消化了。

黑叶猴的发情交配期多在秋冬季节,雌兽的生育期多在从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节,一般每胎产1仔,偶尔有2仔。黑叶猴的寿命为10~12年。

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我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于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了保护黑叶猴,我国已于1991年在广西梧州市附近的白云山南麓建立了珍稀动物黑叶猴繁殖中心,至今驯养的黑叶猴已达70只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饲养种群。

羚牛

羚牛,俗称野牛,又叫牛羚、扭角羚,在中国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国外见于缅甸、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中国1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1。

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公斤,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又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

羚牛产于我国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缅甸等地,由于产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渐变浅。我国境内的羚牛,全身白色,称为“白羊”,老年个体呈金黄色,称为“金毛扭角羚”。

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悬崖地带。由低至高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愈高条件愈酷,气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

在野生动物家族中,看上去“牛气”十足、桀骜不驯的羚牛也算得是庞然大物了,但其性情却十分敦厚,从不主动挑起什么争端。为抵御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它们喜欢群居,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每群都由一只成年雄牛率领,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了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羚牛行进时,一般都是青壮雄牛走在群体外围,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弱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旦遇上别的牛群。它们便于“改换门庭”以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或夺头牛之位,或多占“妻妾”。而达此目的的唯一方式就是决斗——雄牛的这种“背叛”与“上进”行为,对羚牛种群的繁衍生息具有重要的遗传学意义。至于结果,自然是“胜者王侯败者寇”,落败的雄牛将被驱逐出群。若找不到新的愿意收留它的同类,就只能离群索居、踽踽独行于危机四伏的莽林,成为食肉猛兽美餐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它们所食植物种类多达百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

羚牛每年7~8月进入交配季节,这时雄牛的性情变得格外凶猛。为了争夺雌牛,强壮雄牛间互相展开殊死的角斗,失败者退居群后,胜利者才得以与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约9个月,一般在翌年3~5月产仔,每胎一头。

羚牛有勇无谋,很易上当而掉入陷阱被捕,现已面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珍贵动物,在有羚牛分布的地区,已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据观测估计,高黎贡山保护区内目前约有300来头,分为6~8个种群。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贵动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大熊猫

熊猫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