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10390800000008

第8章 智慧的硕果——科技之最(2)

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其原理据说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如果说,上述记载还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活,那么,汉朝发明的指南车,利用齿轮定向机构,使车上的人的右手始终指向南方,则可以认为是迄今为止得到证实的世界最早的机器人,这比欧洲发明的报时机器人早了1000多年。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机器人的“祖先”在中国。

最早的冰箱

人类用冰为自己服务的历史十分久远,这在我国史籍中多有涉及。《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据考证,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

远在几千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冰酒器——铜冰鉴,其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

铜冰鉴是曾侯乙墓青铜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其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可使酒凉。所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最早推算圆周率的人

世界上最早算出精密圆周率的科学家是南北朝时的祖冲之。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圆周率π的计算,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数学水平。中国古代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开发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样,人们最早使用的园周率是3,这一误差很大的数值一直沿用到汉代。入汉以后,对圆周率的改进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注意,都作了一些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他用“割圆术”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4。

关于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工作,其史料仅见于《隋书·律历志》,其中记载到,祖冲之给出了园周率的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π=355/113,小数点后6位准确;约率:π=22/7,小数点后2位准确。可见,他精确计算出了圆周率π的真值(小数点后第7位)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而在欧洲,1100多年后才算得355/113这一数值,被称为“安东尼兹率”。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1912年提出,为纪念祖冲之的贡献,应称π=355/113为“祖率”。

第一个攻克汉字输入大关的人

王永民,高级工程师,1943年生于河南南阳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78~1983年,以5年之功研究并发明了“五笔字型”,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进而又发明了25键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首次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输入大关,获得中、美、英三国专利。曾5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10余年推广普及“五笔字型”,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笔字型”的输入法。他的发明,冲破了为汉字输入设计大键盘的“主流”思想,使得汉字输入能像西文一样方便、一样共享标准键盘、避免了中国PC的畸形发展。不难想象:假如每一台PC都需要配上一个特制的汉字大键盘,那么,汉字必将在计算机领域被淘汰。

中国第一个巨型计算机系统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78年3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运算速度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使中国加入到世界上拥有巨型计算机国家的俱乐部之中。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内地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于1984年12月21日开始在上海动工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公路全线通车,是一条全立交、全封闭、设施齐全的高等级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的高速路段南起上海市区祁连山路,北至嘉定南门,全长15.9千米。加上两端人城道路,全长20.5千米,宽45米,4车道,设计时速为120千米。

中国(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于2006年7月1日9时全线通车。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3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1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2010年7月19日,三峡水库迎来峰值接近每秒7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峰值超过1998年洪水的峰值,是三峡工程建成以来迎来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洪水。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中国(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千米,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8日奠基,2008年5月1日试运营通车,届时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千米,缩短了120千米左右,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大桥桥宽33米,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大桥设有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宽325米,高47米,可通航3万5千吨级船舶;南航道宽125米,高31米,可通航3干吨级船舶。在离南岸约14千米处,设计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交通服务救援海上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休闲观光平台。

这座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工程创6项国内或世界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抵挡12级台风。

中国(世界)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由王应睐组织,我国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北大化学系及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通力合作,于9月获得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