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10390800000013

第13章 刀光剑影——军事之最

最早的青铜剑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此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

最早的多级火箭

16世纪中叶,明朝中期,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箭,叫“火龙出水”,它是我国古代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

据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的记载,这种火箭的构造是,龙头下面,龙尾两侧,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药桶,将四个火箭引信汇总一起,并与火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面对敌舰,离水面三四尺处,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这是第一级火箭,它能推动火龙飞行二三里远,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就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这时,从龙口里射出数只火箭,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烧毁。明军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曾用此武器摧毁许多日军战舰。

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200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托克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考古学家说,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千克,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千克。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明朝早期地雷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且为研究元朝末期和明朝初期这一地区的军事布防、防御设备,特别是明朝地雷的构造、火药的配制等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早的手榴弹

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是中国云南哀牢山彝族独创的“葫芦飞雷”。这种火器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上世纪初,日俄战争中才开始使用的,比中国晚了半个世纪。

早在18世纪,彝族劳动人民就将把火药装在葫芦里的“葫芦飞雷”用在狩猎生产上了,它是彝族劳动人民为发展狩猎、畜牧和农业生产而进行反复实验制成的。哀牢山有生产火药的重要原料硝石、硫磺、木炭以及铅、铁等矿物,当地又种植葫芦,这就为制造“葫芦飞雷”提供了物质条件。

19世纪50年代,哀牢山爆发了响应太平天国的各族农民大起义,彝族农民军便把打野兽的兜抛“葫芦飞雷”改变成手投的“葫芦飞雷”用来打击清军,在一些战役中发挥了克敌制胜的威力。

最早的机枪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早期的连珠枪,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枪托,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枪是比较早的类型,但也有人指它可能是仿制品。但由于这种武器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工业水平,造价也比已经很贵的鸟枪高,因此无法装备军队;又因为清朝政府对汉族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他向杰书献上了自己发明的“连珠铳”。“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一次装填之后能贮存弹丸28发。“连珠铳”的机关设计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弹丸两个步骤连动进行,从提高射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当然它无论从射速还是机构,都与机枪大大的不同,只能算是连珠枪,但还是比美国的斯宾塞连珠枪和温彻斯特连珠枪早了近两个世纪。

最早的兵种

从夏朝出现军队起,就有了车兵,这是我国最早的兵种。车兵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当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其国内的强宗大卿也被称作“百乘之家”。当两国之间出现军事对抗时,车兵弱小的一方总是畏惧战车部队庞大的对手,如平丘之会上,晋车四千乘,就使得齐人大惧,终于听命于晋。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地域与规模的扩大,步兵的地位迅速提高,车兵的位置逐渐降低,开始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这一过程递檀到战国时期,遂最终渐渐导致战车不复成为战争中的核心?。

最早的女将军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是商代的妇好。妇好是商代国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是商代中后期著名的国王,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国商宗。为了国泰民安,妇好曾多次作为远征军的统帅,率领商王朝的大军驰骋沙场。

据殷墟卜辞记载:商王朝为了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羌方作战,曾动员了13000人,这是卜辞中动员军队人数的最高纪录。在那个时代,13000人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而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正是妇好这个女性将领。妇好早死于武丁,武丁后期的卜辞多次说到对妇好的祭祀。卜辞还记载了武丁曾祈祷妇好的阴魂帮助他震慑和战胜敌人,这从侧面反映了妇好生前的盛名。

最早的军事条令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是中国最早的军事条令。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它不是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包括有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因为它由“司马之法”而来,故称《司马法》。

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第一个披露原子弹秘密的中国人

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中国人是卢鹤绂。卢鹤绂,原是上海复旦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1914年出生在山东掖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后赴美明尼苏达大学文理艺术学院攻读学位;193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先后在广东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1942年,他撰写了《重原子核内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向国人指出:一千克铀235全部裂变时产生的原子能,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燃烧放出来的能量。他在结论部分写道:“就现实而论,此种浓厚之能源必将有其特殊之用途。”他告知国人,原子弹就要出世,以唤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这篇文章于1944年在重庆《科学》杂志上发表。

文章发表的第二年,即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教授“浓厚之能源”“特殊之用途”的论断惊动了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当局要他写一篇说明原子弹是什么东西的文章。于是,他先写了《原子能和原子弹》一文,接着又写了《论原子弹和物理学》一文,首次公开揭示估算原子弹和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后来几经周折,这两篇文章得以在《美国物理月刊》发表,美国人称赞卢教授是“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9年9月23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这两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最早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

最早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叫做烽火,后来被广泛用于古代战争之中。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现存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由中国古代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也是被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版本最多的一部著作。

孙武在吴楚争霸的战争中指挥有方,击败了强大的楚国,为吴国称霸立下首功。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军事实践,总结了战争经验,写成了这部举世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书籍。

《孙子兵法》全书分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问”等13篇。无论从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的胜负基本因素,将帅作用,治军思想,还是遵循战争规律而设定的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在《孙子兵法》中都有科学的论述。其中绝大多数思想和作战原则至今仍有利用价值,有的甚至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揭示了正确指挥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又如“不战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的思想,是今天的威慑战略的最早阐述。

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孙子最早并且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战争问题,并能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加以分析,科学地归纳出战争的普遍规律和若干作战指导原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第一批女飞行员

1952年3月8日11点45分,3颗信号弹腾空而起,6架飞机同时开动,轰鸣的马达声顿时响彻整个机场,由中国女飞行员驾驶的6架飞机依次起飞,呈梯形编队,由东向西飞向天安门广场。这时天安门广场上已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当飞机飞到天安门广场上空时,群众把目光一起投向蓝天。毛泽东主席也走出了中南海的办公室观看飞行,并说:“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就在我们头上飞过了!”邓颖超对女飞行员们说:“妇女飞行,这在旧中国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在新中国,才会出现这样的新人物、新事情。”她还说,妇女只要克服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坚持奋斗,就一定和男子一样,什么都能做。

中国最早的水军

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军是春秋时吴国建立的。泰伯建立了吴国的同时也建立了用于防御和进攻的水军,到其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军水军的战斗力已经很强大。

从泰伯至寿梦,一直建都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因此,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军,是在无锡创建和训练的。

最早的海军基地

位于中国山东威海湾内的刘公岛,是山东威海市的天然屏障,也是京、津的门户。1881年始,清政府在此操办海军,遂成为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刘公岛东西长4千米,南北最宽处2千米,面积为3.15平方千米。岛上有北洋水师提督署、制造局、铁码头、船坞、水师学堂、炮台等历史遗迹。刘公岛北坡陡峭,南部坡缓滩平,有天然海水浴场。岛上林木葱郁,环境幽雅,是极佳的避暑胜地。现刘公岛已对外开放,每年夏季,海内外许多游客来此度假。

最早的炮兵部队

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和炮兵部队。清代沿明制,神机营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永乐八年(1410)征交趾(今越南)时,朱棣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兵种。该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是五军营及三千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最早建立的军事博物馆

在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高大建筑,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它筹建于1958年,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军事博物馆。

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事博物馆)。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馆名,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多次审查展览内容,10月1日开始内部预展,1960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对外开放。

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楼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大楼顶端的圆塔,托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它直径达6米,经周恩来总理特批500两黄金,采用鎏金工艺制成它凌空高耸,金光闪闪。高达4.9米的铜门,是用福建前线参战部队送来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金字铜底巨匾。大门两侧竖立着陆海空三军战士和男女民兵两组英姿勃勃的汉白玉石雕。

全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陈列厅高大、宽敞、明亮。沿所有展览场地绕行一周,长达12千米,就其规模而言,为国内外少有。伴随着国家改革和建设的脚步,在它的周围,建立起了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和西客站,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基本陈列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兵器馆、礼品馆许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