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10374800000020

第20章 善思——修身之父(3)

【译文】如果一个人擅长政事,一定能看到他辖区内的居民很高兴,而离开他的治地人们会很想念;假若一个人擅长带兵,一定能够看到他战起来就能获胜,攻过去就能拿下。若不是以大家都看到的事为效,只是凭心里所揣测的为高,就会将虚薄拿来作为争辨的对象反而看轻循名责实,把坐着空想的人当做贤能反而讥笑勤奋认真。

【简析】回到功效之道上来说,致功必然获效。功是实实在在的,效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有功而无效偶尔有之,究其因,命也;言效而不实则不可有,倘有,欺也。

实者,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译文】实即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做架空的事,不说过高的理论,这样就可以稍稍矫正天下浮躁虚伪的习气。

【简析】曾国藩厌恶浮伪,崇尚平实,当是精明所致。官场上最易养成浮伪之习。中国如此之大,从中央到地方,一级又一级,其中有哪一级浮伪,下一级很容易跟着浮伪,所以不仅要从道德上医治浮伪,更要从体制上防止浮伪。

军事是极质之事,《廿三史》①除班②马③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注释】①《廿三史》:各朝代撰写的二十三部史书的总称。②班:指班固,字孟坚,32-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记载汉高祖至王莽时的历史。③马:指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约前87年,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史记》,记载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译文】军事是极为质实的事情,《廿三史》除班固、司马迁外,都是文人凭自己的想象来写的,不知甲杖是什么物件,不知战场布阵是怎么回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然不可相信。

【简析】曾国藩带兵近20年,深感军事是极质之事。但他又是大儒,广猎经史,将自己所经之军事与所猎之史书一对照,大有除班马以外断不可信之慨,只有集大儒、大帅于一身的曾国藩才识得出,两千多年来有谁能觉察得出这个漏洞?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

【译文】凡道理不可以说得太高超,太高超就同矫作相近,同虚伪相近了。

【简析】故意说得高,要么为了显示,要么为了装扮;显示则有矫意,装扮则有伪情,别无其他目的。曾国藩治学为政,一生都脚踏实地,重细节,干实事,厌恶高谈阔论。

清夜自思,尚觉名浮于实十倍百倍也。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译文】深夜自思,尚觉得名声超过实际十倍百倍。我们互相砥砺,重要的是应当把声望超过实情作为切戒。

【简析】有人在名的面前是求之不得,有人在名的面前是望而却步。是名副其实,还是名浮于实?若是名浮于实,就要切戒。这是多么清醒的头脑!

古人云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

【译文】古人说没有实绩而享受大名的必有奇祸,我常常把这点作为儆惧。

【简析】有大功而享大名,顺情顺理;无实绩而享大名,悖情悖理。悖情悖理必有奇祸。常怀儆惧感,就能防止奇祸的发生,这既是谨慎,也是明智。

安危之道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疚①疾生其德术,荼蘖②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注释】①疢:(chen),热病,灾祸。②蘖:(nie)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芽。

【译文】贤能通达的人兴起,他的初期大致有着非同一般的困顿,颠簸挫折、战战兢兢,才仅仅能够保全。品德在灾患的考验中才能练就,筋骨在苦难的磨练中才能变强,所以应该在安逸时想到危险,欢乐时不荒废时光。

【简析】安危之道属于盈虚之道的大范围之内,讲的是安危像盈虚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转化的条件就是思不思危,杜不杜渐。安而思危,防微杜渐,便能长治久安;安而不思危、不杜渐,安就变危了。

夫人①率儿妇辈在家,事事须立个一定章程,做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

【注释】①夫人:指曾国藩妻欧阳氏,湖南衡阳人,贡生欧阳凝祉之女。

【译文】夫人率领儿女、媳妇在家,事事都必须立下一个章程,做官不过是偶然的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能够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来,即便一旦夫去官职,也不会失去兴旺气象。若是贪图衙门的热闹,不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以后,便会觉得气象萧条。

【简析】曾国藩在官场上虽然辉煌,但他从来没有忘形,时刻都有离开官场的思想准备。而对于家庭,则永远是他的温馨港湾,因此,他很注重齐家。给夫人的信说得如此语重心长,可见他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

安乐之时,不复好闻危苦之言,人情大抵然欤!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狃①于所习,自谓无虞。

【注释】①狃:(niu)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

【译文】安乐的时候,不想再听危难痛苦时的话,人的性情大抵都这样啊!君子的用心,是不敢轻率忘记艰苦时的境况,尤其不敢沉溺在成功的经历中,自己觉得再无忧虑。

【简析】安不忘危,乐不忘苦,这样才能常保其安,长有其乐。这话讲在同治三年曾国藩正威震东南春风得意之时,反映了他的头脑始终清醒。

大约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译文】大约凡做大官,身处安适荣耀的境地,就时时有可能发生危险出现耻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富贵常常导致危机。”

【简析】翻开历史,由辱而荣者有之,由荣而辱者亦有之。人不仅要善求富贵,还要善待富贵,后者似乎比前者更艰难,也更有价值。今天,我们分享曾国藩这一精辟的论断,得到的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营养。

官途险巇①,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贴登岸者,实不易易。

【注释】①巇:(xi)险,险峻。

【译文】仕途危险,在职一天,就一天在风波之中,能够稳当着陆,确实不容易。

【简析】官不易当,上要合君心,下要符民意,前后左右都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有成绩,人家可能妒嫉,你有错误,人家会来责备,终日都在风波之中。经得住这些风波的考验,才能安稳。

凡官运极盛之时,子弟经手公事格外顺手,一倡百和,然闲言即由此起,怨谤即由此兴。

【译文】凡是官运极盛的时候,子弟办起公事来都格外顺手,一倡百和,但是闲言杂语也便从这里起,怨恨诽谤也便从这里出现。

【简析】子弟何以经手公事格外顺手,是其能力威望使然,还是因曾国藩、曾国荃朝中显赫使然,明眼人不须多思即可知晓。既然是后者,那末一旦不显赫了,还会顺手吗?不能不想到啊。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译文】今日兴盛应当常常想到来日衰败时,上场风光应当念及下场神沮时。富贵人家要牢牢记住这两句话。

【简析】既然能想到,就要有预防,把富贵日子当作贫贱日子过,俭朴一点、踏实一点、收敛一点、谦谨一点,即使下场,也不会带来大的震动。

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

【译文】灾祸的到来,本来很难预料,然而只有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钓誉、不骄傲自满这四点,终究可以弥补一一。

【简析】俭朴一点,就不会贪财;踏实一点,就不会取巧;收敛一点,就不会沽名;谦谨一点,就不会骄盈。这样哪有祸咎?即使有了,也可以弥缝。

居高位之道,约有三端:一日不与,《论语》所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者,谓若于己毫无交涉也;二日不终,古人所谓“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盖居高履危而能善其终者鲜矣;三日不胜,古人所谓“懔乎若朽索之取六马,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盖唯恐其不胜任也。

【译文】身处高位时的谨身之道大概有三点:一叫做不与,《论语》所说“伟大啊舜禹拥有天下,却视这种权位与己无关”,说的是好像与己毫无关联;二叫做不终,古人所说“每天谨慎,担心不能很好终结”,这是因为处高位脚踏危境而能善终的很少;三叫做不胜,古人所说“心里戒惧如同朽坏的绳索拉着六匹奔马,十分恐惧,好像就要掉入深渊”,这是因为唯恐不能胜任。

【简析】曾国藩在担任了两江总督后,更加严格约束自己,又想起了舜禹之不与、文王之不遑、汉文之不胜来,始终保持临渊履冰的谨慎态度。所以居高位而能善终,于古于今都称得上楷模。

磨炼之道

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译文】凡物品骤然去做而很快就成形的,那器具一定很小;凡物品一看就很容易清楚明白的,那中间一定没有什么内容。

【简析】曾国藩的人生步履是挑战坎坷、洗礼磨难,向不主张骤为遽成、一览而尽。他对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属下的主要幕僚和至要朋友,也都是这种态度。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译文】天下事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能够长久能够宏大的。

【简析】他挑战坎坷,所以就能成就天下之难事。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译文】天下绝无容易相处的境遇,人生哪有空旷闲隙的岁月。

【简析】他洗礼磨难,所以就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徜徉。

从来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译文】从来圣贤没有不从勉强而逐渐到自然,由经历悔恨醒悟而逐渐成熟的。

【简析】勉强、悔悟是人生催熟剂。如果说中华民族真是一个早熟的民族,那末,曾国藩就是这个早熟民族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健儿。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译文】低头畏惧人言,抬头畏惧天命,这些认识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

【简析】人俯亦畏仰亦畏,正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中国尤其是汉民族向无宗教信仰,不畏上帝,不畏鬼神,但儒门信徒畏人言、畏天命,因而注重修身御祸。不过,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要自己磨炼自己,始终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

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译文】人才不遭遇困惑危厄就不能激发潜力,不心存戒惧忧虑就不能迸发威力。

【简析】“乱世出英雄”,这话说的就是,人的才能要经过复杂环境的痛苦磨炼才能培养出来。平平淡淡的人生经历,换来的只会是平平庸庸的才能。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①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

【注释】①郭汾阳:姓郭名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朝名将,因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中屡立战功,稹宗时尊为“尚父”,但其功高不居,享高寿得善终。

【译文】自古以来成就大功大名的人,除开千年一个郭子仪外,经常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

【简析】两汉时的郭子仪,身经百战,久经磨难,才身居高位,而且善终,曾国藩多次提及他。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比那时更混乱,更艰难,因而更有思想准备,他能善终也就更不容易。

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茶①然自馁也。

【注释】①茶:(nie),疲劳的样子。

【译文】谚语说:“吃一亏,长一智。”我一生的长进,完全在遭受挫折和侮辱的时候。因此必须咬牙励志,积蓄发愤图强的志气,增加办事的才智,切不可以颓唐丧气。

【简析】挫折是最好的老师。曾国藩将这位老师推荐给沅弟,希望自己的弟弟能从中学到“志、智”二字。

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①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注释】①李申夫:姓李名榕,字申夫,四川剑州人,曾国藩僚友。

【译文】心思遭遇困扰阻塞,这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的时候。李申夫曾经说我是受了气却从不说出,一味忍耐,慢慢地来图谋自强,因此引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谚语。这两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决窍。

【简析】“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不是无志,更不是毁志,而是默默立志,在“脱”和“吞”的痛楚中立志,因此这志立得更加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译文】坚定志向,苦练心气,勤勉努力,无论大事小事,必定会有成就。

【简析】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曾国藩所言坚志、苦心、勤力,与孟子的话紧紧相扣,揭示了磨炼之道的真谛。

宏阔之道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译文】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向事业不尽相同,但那豁达光明的胸襟大致相同。

【简析】凡为圣贤,都要有豁达光明的胸襟,古往今来,无不如此,曾国藩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