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执业兽医学习要点指南
10373400000005

第5章 动物生理学(2)

(1)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与气体分压差、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

(2)呼吸膜面积与厚度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与厚度成反比。

(3)肺通气/血流量比值无论肺通气/血流量比值增大还是减小,都妨碍气体有效交换。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氧和二氧化碳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溶解度很低,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

(1)氧的运输

血液中的氧主要是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

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pH降低、CO2浓度升高,温度增高,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

(2)二氧化碳的运输

主要以两种结合形式运输:碳酸氢盐运输形式(87%)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运输形式(7%)。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呼吸中枢

脊髓是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

(2)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

(3)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4)防御性呼吸反射常见的呼吸性防御反射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2呼吸的体液性调节

(1)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H+。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附近。外周化学感受器对血液中缺O2和H+增高很敏感。

(2)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吸入气中CO2体积分数增加到35%~40%及以上时,将引起动物死亡。

(3)低氧对呼吸的影响缺O2对延髓呼吸中枢却是直接抑制的效应。

(4)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动脉血中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第六单元采食、消化和吸收

一、采食方式

马的唇、牛的舌是采食的主要器官。

二、口腔消化

唾液无色、透明、弱碱性。

反刍动物的唾液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钠和磷酸钠,中和瘤胃内发酵形成的酸。

三、胃内消化

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2胃液

(1)胃液的分泌

贲门腺区的腺细胞分泌黏液。

胃底腺区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还分泌内因子;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幽门腺区的腺细胞分泌黏液;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2)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蛋白酶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蛋白酶。后者又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盐酸通俗讲胃酸。①有利于蛋白质消化;②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③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分泌;④它使食物中的Fe3+还原为Fe2+,有利于吸收。

黏液和碳酸氢盐不可溶性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吸收入血。

(3)胃液分泌的调节为三期:头期、胃期及肠期。

头期食物进入胃之前。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胃期分泌的胃液酸度较高,但含酶量较头期少,消化力较弱。

肠期

3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1)反刍

进入瘤胃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软化,逆呕至口腔进行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的过程。

一次反当通常可持续40~50min,成年牛一昼夜大约进行6~8次反刍。

(2)瘤胃气体的产生与嗳气

瘤胃气体的产生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嗳气瘤胃气体大部分靠嗳气排出。是一种反射动作。

(3)瘤胃微生物

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蛋白质合成菌和维生素合成菌。

原虫纤毛虫。

真菌厌氧真菌。

(4)瘤胃内消化

主要方式是微生物发酵,主要发酵产物是乙酸、丙酸和丁酸,统称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

糖类分解最终产物挥发性脂肪酸、甲烷和二氧化碳。

氮代谢氨是瘤胃蛋白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糖、挥发性脂肪酸和CO2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碳链来源。

尿素再循环氨除了合成蛋白质,还可通过鸟氨酸循环转变成尿素。

四、小肠的消化吸收

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

2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淀粉、糖元分解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

胰蛋白分解酶

3胆汁

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胆色素。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胆汁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得作用。胆盐的作用:①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加速水解;②增强脂肪酶的活性;③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酯结合,促进吸收;④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⑤胆盐可刺激小肠运动。

4主要营料物质在小肠的吸收回肠主动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

糖的吸收半乳糖、葡萄糖主动转运。

蛋白质的吸收氨基酸、小肽主动转运。

脂类的吸收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固醇简单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在肠上皮细胞内合成乳糜颗粒,以胞吐方式离开上皮细胞。

水的吸收渗透方式。

无机盐的吸收Na+是主动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B、C主动转运方式。

脂溶性维生素D、K、E扩散。

脂溶性维生素A通过载体主动吸收。

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基本生命活动条件是:①清醒,②肌肉处于安静状态;③最适于该动物的外界环境温度;④消化道内空虚,基础代谢是在清醒、静卧、空腹12h以上、室温保持在20~25℃的条件下测定的。

2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二、体温

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辐射散热动物以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的动物。与温差、辐射面积有关。

对流散热通过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的方式。

传导散热将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相关。

蒸发散热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3kJ热量。在气温接近或超过体温时,蒸发散热是唯一有效散热方式。

热喘呼吸犬。

2体温调节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第八单元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球囊,形成原尿。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取决于滤过膜通透性、有效滤过压。

1滤过膜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的脏层上皮细胞层所组成。对血浆蛋白质不通透。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二、影响原尿形成的主要因素

滤过膜通透性的变化、有效滤过压的变化、肾脏血流量。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

终尿量一般仅为原尿量的1%左右。

1近球小管

对Na+的重吸收近球小管对Na+重吸收率最大。

对K+的重吸收绝大部分。

对葡萄糖的重吸收100%重吸收。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的重吸收受醛固酮的调节。

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的控制。

K+的分泌K+是唯一既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能被分泌的离子。

H+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分泌H+。

四、尿生成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2醛固酮“保Na+排K+”作用。

五、尿的排放

1尿的稀释和浓缩

(1)尿的稀释

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而不吸收水。

(2)尿的浓缩

发生在肾脏的髓质部。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基础结构。髓质渗透梯度的存在是尿被浓缩的基本条件。

2排尿反射主要由大脑皮层控制。

第九单元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

2突触

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

3突触传递的信息物质—神经递质

(1)外周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嘌呤类或肤类等。全部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绝大部分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雄、全部躯体运动神经以及支配汗腺和舒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纤维,所释放的递质都是乙酰胆碱。凡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都称为胆碱能纤维。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纤维又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2)中枢递质

乙酰胆碱兴奋作用。

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多巴胺抑制作用。

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谷氨酸与大脑皮质内的兴奋有关,甘氨酸突触后抑制,γ-氨基丁酸突触前抑制。

肽类P物质和脑啡肽。P物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4受体

(1)肾上腺素能受体凡是能与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称之为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主要为兴奋平滑肌,也可抑制作用(小肠平滑肌),阻断剂酚妥拉明;β受体主要抑制平滑肌,兴奋心肌,阻断剂心得安。

(2)胆碱能受体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消化腺、汗腺的分泌增加,阻断剂阿托品;烟碱型受体(N受体)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阻断剂六烃季铵。

二、神经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2条件反射是动物在出生后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途径,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或消失。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脊髓和脑干是接受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基本部位,丘脑是感觉机能的较高部位,大脑皮层是感觉机能的最高部位。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

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包括两类: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

2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紧张与腱反射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存在于骨骼肌肉,是维持动物姿势最基本的反射,一般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

(2)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时,肌肉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

第十单元内分泌

一、概述

1激素分为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

(1)含氮激素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下丘脑调节肽、脑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胰岛素、降钙素、胰岛素、胃肠道激素、甲状旁腺素等。

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

(3)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前列腺素。

2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经内分泌。

二、垂体的分泌功能

1腺垂体激素

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则会造成巨人症。成年时期分泌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催乳素(PRL)促进乳腺的发动并维持泌乳。

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两种。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糖蛋白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其作用主要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促黑色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使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

2神经垂体激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机体脱水或失血时,对血压的升高和维持起一定作用。

催产素促进排乳和促进子宫收缩。

三、甲状腺激素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多种酶的生成。

糖代谢促进对糖的吸收和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浓度。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对胆固醉的分解作用强于合成作用。

2对产热和组织氧化的作用

可使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

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成熟,特别是对脑和骨骼的发育尤为重要。不足可使动物智力低下,长骨生长停滞,身材矮小,表现为呆小症。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5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四、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1甲状旁腺激素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2降钙素降低血钙。

五、肾上腺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

(1)糖皮质激素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有显著的升血糖作用;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的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另外,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肾小球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促进水的排出。

参与应激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是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

(2)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包括醛固酮。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对肾有保钠、保水和排钾作用。此外,盐皮质激素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2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都属于儿茶酚胺类化合物。肾上腺素能使血糖显著升高,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升高。

六、胰岛激素

1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缺乏引起糖尿病。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缺乏时常出现酮血症和高血脂症。既促进蛋白质合成,又抑制蛋白质分解的作用。

2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升高血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的氧化,使血液酮体增多;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合成。

第十一单元生殖与泌乳

一、雄性生殖生理

1睾丸的生精作用基本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睾丸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提供营养支持作用,可以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参与精子生成调节。

2睾丸的内分泌机能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包括睾酮、双氧睾酮和雄烯二酮等。

二、雌性生殖生理

1生卵作用

2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雌激素、孕激素。

(1)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

(2)孕激素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

三、泌乳

1乳的分泌

(1)乳前体的获得来源于血液

(2)乳的合成

乳糖维持乳中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泌乳量与乳糖浓度有关。

乳脂主要是甘油三酯。

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