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执业兽医学习要点指南
10373400000022

第22章 兽医寄生虫学(1)

第一单元寄生虫学基础知识

一、寄生虫概述

寄生虫是指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动物。

二、宿主与宿主类型

1概念

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生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2宿主的类型

终末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性成熟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指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如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猪、羊等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某些种类的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第二个中间宿主)有时就称作补充宿主。如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依次需要在蜗牛和蚂蚁体内发育,其补充宿主是蚂蚁。

贮藏宿主(转续宿主)或叫转运宿主即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着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这种宿主叫做贮藏宿主或转续宿主。如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他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多量,无明显危害,通常把这种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称之为保虫宿主。如耕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带虫宿主(带虫者)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种宿主即为带虫宿主。如牛的巴贝斯虫。

传播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问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例如,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巴贝斯虫等。

3寄生虫的危害

掠夺宿主营养如蛔虫、绦虫、吸血蜱、球虫。

机械性损伤如吸盘附着的寄生部位、幼虫移行、虫体积聚引起堵塞。

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如蜱产生抗凝血物质;华支睾吸虫分泌物引起胆管上皮增生;血吸虫虫卵分泌可溶性抗原,形成虫卵肉芽肿;犬恶丝虫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继发感染蚊虫传播乙脑,蜱传播梨形虫病。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1组织学隔离

免疫局限位点寄生虫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通过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不存在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局限位点。如寄生在小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寄生在胎儿中的弓形虫等。

细胞内寄生虫如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巴贝斯虫等。

被宿主包囊膜包裹的寄生虫如旋毛虫、囊尾蚴、棘球蚴。

2表面抗原的改变

抗原变异如非洲锥虫病的原虫。

分子模拟与伪装如分体吸虫。

表膜脱落与更新如蠕虫。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如锥虫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明显抑制宿主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能导致免疫反应的抑制。

抑制性T细胞的激活如利什曼原虫、锥虫和血吸虫小鼠有特异性Ts的激活,产生免疫抑制。

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如感染旋毛虫幼虫小鼠血清、肝片吸虫的排泄分泌物。

封闭抗体的产生如曼氏血吸虫、丝虫和旋毛虫。

4可溶性抗原的产生

如脏型利什曼原虫病、弓形虫病、巴贝斯虫病、丝虫病和分体吸虫病。

5代谢抑制

如寄生在细胞内的龚地弓形虫、枯氏锥虫、人疟原虫的肝细胞内虫体、许多线虫的受阻幼虫、长期持续的蝇蛆病的第三期幼虫都存在代谢抑制现象。

第二单元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

病原体检查是寄生虫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1消化道与呼吸道寄生虫病的诊断

①常用的粪便检查方法

肉眼观察可直接挑出虫体,判明虫种或进一步鉴定。

直接涂片法取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l~2滴放于载玻片上,镜检。此法最为简便,但检出率不高。

虫卵漂浮法常用饱和盐水进行漂浮,主要用于检查线虫卵、绦虫卵及球虫卵囊等,以建立生前诊断。检查比重较大的虫卵,如棘头虫虫卵、猪肺丝虫虫卵及吸虫卵时,需用硫酸镁、硫代硫酸钠以及硫酸锌等饱和溶液。

虫卵沉淀法最后倾倒掉大部分上清液,留约为沉淀物1/2的溶液量,用胶帽吸管吹吸均匀后,吸取少量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虫卵计数法常用的有麦克马斯特氏法。

幼虫培养法7~15天后,多数虫卵即可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并集中于皿盖上的水滴中。

幼虫分离法又称为贝尔曼氏法。取管底沉淀物镜检。

毛蚴孵化法如见水面下有白色点状物做直线来往运动,即是毛蚴,孵化时应用清水。

②粪便中各类虫卵的基本形态

线虫卵常呈椭圆、卵圆或近圆形,卵壳表面多数光滑,色泽可从无色到黑褐色。蛔虫卵卵壳最厚。

吸虫卵多数呈卵圆或椭圆形。大部分吸虫卵的一端有卵盖。新排出的吸虫卵内一般含有较多的卵黄细胞及其所包围的胚细胞;有的则含有成形的毛蚴。吸虫卵常呈黄色、黄褐色或灰色,内容物较充满。

绦虫卵圆叶目绦虫卵中央有一椭圆形具有三对胚钩的六钩蚴(胚胎)。有的绦虫卵内胚膜上形成突起,称之为梨形器(灯泡样结构)。绦虫卵大多数无色或灰色,少数呈黄色、黄褐色。假叶目绦虫卵则非常近似于吸虫卵。

2外寄生虫病的诊断

①疥/痒螨的刮取与观察在宿主皮肤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反复刮取表皮,直到稍微出血为止。

②蠕形螨的检查蠕形螨寄生在毛囊内。

3血液寄生虫病的诊断

血液中寄生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有:锥虫、巴贝斯虫、泰勒虫、住白细胞原虫和心丝虫等。

鲜血压滴的观察该方法主要是检查血液中虫体(如锥虫和心丝虫)的运动性。

虫体浓集法此法适用于伊氏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检查。对于血液中的微丝蚴,也可用虫体浓集法。

4其他组织寄生虫检查法

感染泰勒虫的病畜,常呈现局部体表淋巴结肿大。染色,镜检,可以找到柯赫氏蓝体。

家畜患弓形虫病时,除死后可在一些组织中找到包囊和速殖子外,生前诊断可取腹水,检查其中的滋养体。

肌肉中旋毛虫的检查,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要项目,传统方法为镜检法,但目前欧美等国多用消化法。

二、寄生虫病的控制措施

1寄生虫病的常规控制措施

控制和消灭感染源原则上是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驱虫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切断传播途径如粪便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或幼虫。

2驱虫药的选择与应用

一般要赶在“虫体成熟前驱虫”,防止性成熟的成虫排出虫卵或幼虫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或采取“秋冬季驱虫”。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统一集中,用“生物热发酵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三单元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一、弓形虫病

龚地弓形虫虫体寄生于宿主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可引发感染动物的急性发病甚至死亡,或导致流产、弱胎、死胎等繁殖障碍,或成为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病原】

弓形虫致病的发育期为滋养体、包囊和卵囊3个阶段

滋养体主要出现于疾病的急性期,常散在于血液、脑脊液和病理渗出液中。

包囊内含数个至数千个虫体,亦称缓殖子。包囊可长期存在于慢性病例的脑、骨骼肌、心肌和视网膜等处。

卵囊新鲜卵囊未孢子化,孢子化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见于猫的粪便中。

猫经口感染了卵囊、包囊,逸出后侵入肠上皮细胞,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2~4d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当中间宿主吞食了孢子化卵囊,其内的子孢子和缓殖子在小肠释放,均进入淋巴、血液循环。

【流行特点】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他脊椎动物和人均为中间宿主。本病主要危害中间宿主。

一般情况下经口感染。怀孕动物和人体内的弓形虫可以通过胎盘将其体内虫体传给胎儿。

弓形虫病对猪和羊的危害最大。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猪突然废食,高热稽留,便秘或腹泻,呕吐,呼吸困难,咳嗽,肌肉强直,体表淋巴结肿大,耳部和腹下有淤血斑或较大面积发绀。孕猪发生流产或死产。慢性感染的猪或耐过病猪生长发育受阻。

成年羊多呈隐性感染,临诊表现以妊娠羊流产为主。流产常出现于正常分娩前4~6周。

急性发病动物的病变主要是肺脏、淋巴结、肝脏、肾脏笋内脏器官肿胀、硬结、质脆、渗出增加、坏死以及全身多发性出血、淤血等。

【诊断】

血清学检查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重要诊断参考依据,尤其是特异性IgM阳性代表早期感染,特别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诊断。

【防治】

除螺旋霉素、氯林可霉素有一定的疗效外,其余绝大多数抗生素对弓形虫病无效。磺胺类药物对急性弓形虫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利什曼原虫病

又称黑热病。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经达到基本消灭。

【病原】利什曼原虫寄生于犬的网状内皮细胞内,由吸血昆虫—白蛉传播。

【流行特点】犬是利什曼原虫的天然宿主。

【症状与病理变化】皮肤型病变常局限在唇和眼睑部的浅层溃疡,一般能够自愈。

内脏型更为常见,开始由于眼圈周围脱毛形成特殊的“眼镜”,然后体毛大量脱落,并形成湿疹,中度体温升高、贫血、恶病质和淋巴组织增生。

死后剖检可见脾和淋巴结肿胀。

三、日本分体吸虫病

也称血吸虫病。寄生于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

【病原】

虫卵呈椭圆形,内含毛蚴。毛蚴呈梨形。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

虫卵随粪便排至外界。在水中孵出毛蚴,进入钉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阶段进一步形成尾蚴,尾蚴成熟后逸出螺体。侵入终末宿主皮肤,变为童虫,到达肠系膜小静脉寄生。日本分体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一般能活3~5年,人体内为45年,在黄牛体内能活10年以上。

【流行特点】

1尾蚴主要经皮肤侵入终末宿主。孕妇或怀孕的母畜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2在我国,日本分体吸虫病的流行与湖北钉螺的分布相一致。流行区域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即水网型、湖沼型和山丘型。湖沼型是我国目前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疫区。

日本分体吸虫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以春夏季感染机会最多。5岁以下幼儿感染率较低,青壮年感染率最高。性别对血吸虫病感染没有影响。

【症状与病理变化】

犊牛大量感染时,常呈现急性经过,体温呈不规则间歇热,继而腹泻或便血,发育迟缓,贫血,严重时全身衰竭而死。转为慢性后可反复发作。存活的犊牛,生长发育障碍,成为“侏儒牛”。

病变主要出现于肠道、肝脏、脾脏等脏器。

【诊断】目前有关家畜日本分体吸虫病的诊断,推荐方法为病原学诊断(粪便毛蚴孵化法)和血清学诊断(间接血凝试验)。

【防治】推荐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四、猪囊尾蚴病

是由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猪囊尾蚴检查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病原】幼虫—猪囊尾蚴,俗称猪囊虫。成虫—猪带绦虫,头节顶突上有小钩,又称“有钩绦虫”。虫卵内含六钩蚴。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随粪便排出体外。猪或人吃了孕卵节片或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六钩蚴逸出,主要在横纹肌和心肌中经约10周时间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人吃了带有活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进入人的小肠后,吸附在肠壁上,经2个半月发育为成熟的有钩绦虫。

【流行特点】我国主要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常发。

在自然条件下,猪是易感动物,囊尾蚴可在猪体内存活3~5年。

【症状与病理变化】严重感染的猪,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生长迟缓、逐渐消瘦、水肿等症状。猪囊虫寄生在肺和喉头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寄生在舌部,采食困难。寄生于心肌中,因心肌无力,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若寄生于脑中时,则出现癫痫和急性脑炎症状,甚至死亡。

【诊断】在肌肉中,特别是在心肌、咬肌、舌肌及四肢肌肉中发现囊尾蚴,即可确诊,尤以前臂外侧肌肉群的检出率最高。

【防治】吡喹酮、丙硫咪唑。

五、棘球蚴病

又名包虫病。棘球蚴寄生于肝、肺。对绵羊的危害最为严重。

【病原】细粒棘球蚴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虫体,为包囊状构造,内含液体。

细粒棘球绦虫成节内含有一套雌雄同体的生殖器官。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的小肠,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感染,虫卵内的六钩蚴在消化道孵出,以肝、肺最常见,经6~l2个月成为具有感染性的棘球蚴。犬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的脏器即得到感染。成虫在犬等体内的寿命为5~6个月。

【流行特点】绵羊最为易感,多寄生于肝和肺。犬是终末宿主,寄生于小肠。

【症状与病理变化】绵羊严重者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脱毛、咳嗽、倒地不起。牛严重感染时,常见消瘦、衰弱、呼吸困难或轻度咳嗽,剧烈运动时症状加重,产奶量下降。各种动物都可因囊泡破裂而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肝、肺等器官有大小不等的棘球蚴寄生。

成虫对犬等的致病作用不明显,一般无明显的临诊表现。

【诊断】对动物尸体剖检时,在肝、肺等处发现棘球蚴可以确诊。犬棘球绦虫病可通过粪便检查,检出孕节及虫卵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绵羊棘球蚴病可用丙硫咪唑治疗,吡喹酮也有较好的疗效。

六、旋毛虫病

该病是肉品卫生检验项目之一。

【病原】胎生。幼虫在感染后第17~20天开始卷曲盘绕起来,位于肌纤维内的梭形包囊之中。

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宿主先为终末宿主,后变为中间宿主。宿主感染,包囊在宿主胃内释出幼虫,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变为性成熟旋毛虫成虫。交配后雌虫钻入肠腺中发育、产幼虫,幼虫只有进入横纹肌纤维内的才能进一步发育。幼虫在活动量较大的肋间肌、膈肌、嚼肌中较多。约6个月后包囊壁增厚,囊内发生钙化。包囊钙化并不意味着囊内幼虫的死亡。

【流行特点】猪是人类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鼠是猪旋毛虫病的主要感染来源。

肌肉旋毛虫抵抗力很强。高温达70℃左右,才能杀死包囊里的幼虫。

【症状与病理变化】旋毛虫对猪和其他动物的致病力轻微,往往不显症状。

旋毛虫侵入肠黏膜时可导致急性卡他性肠炎,黏膜增厚、水肿、黏液增多和淤斑性出血。幼虫进入肌肉可导致肌细胞横纹消失、萎缩、肌纤维膜增厚等。同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以肌肉检查发现幼虫为主要诊断手段。

1压片镜检法动物常取膈肌,剪取麦粒大小的肉样24粒。

2肌肉消化法多用于动物宰后检验。

【防治】抗虫药物可选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

第四单元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

一、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

【病原】寄生于血液、淋巴液以及造血器官。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

【流行特点】马属动物和犬最易感。由虻及吸血蝇类传播。7~9月多发。体表的表面糖蛋白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性。

【症状与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