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48

第48章 文人逸事 (1)

花间鼻祖温庭筠

在很多人眼里,温庭筠一直是个才华横溢、不畏权贵、生不逢时的落魄文人形象,尤其是在鱼玄机的故事里,他更是一个慈祥温和的长者,然而,才华如此出色、品行如此高尚的温庭筠,始终处于政治舞台的核心,却是什么原因令他没有受到重用呢?

说起温庭筠,人们总是会和鱼玄机联系在一起。确实,在鱼玄机的故事中,温庭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往往以一个善于发现、提携后辈的宽厚长者形象出现。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极其复杂的个性,温庭筠也不例外,那么除了宽厚长者的形象之外,他又具备哪些不为人知的多面性呢?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温彦博的后人,不过到了温庭筠这一代,家族已渐渐没落了。关于温庭筠在诗词方面的才学,其实已无需多说,当时他的绰号叫“温八叉”、“温八吟”,即在人们叉手八次或吟诵八句诗词的时间,他就能完成一首作品。诗与李商隐齐名,词与韦庄齐名,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不过,诗词双绝的温庭筠,在科举考场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公元840年,唐文宗时期,已近四十岁的温庭筠第一次参加考试,结果未中。后来有人认为是与庄恪太子李永有关,理由是庄恪太子死后,温庭筠曾为他做了两首挽歌。李永是唐文宗的长子,生母王德妃,公元832年被立为太子。当他的生母王德妃失宠后,得宠的杨贤妃常在文宗面前说李永的坏话,文宗一怒之下废黜了李永的太子之位,并将其幽闭于少阳院。李永死后,文宗非常后悔,下诏谥号庄恪太子。

不过这个说法完全没有资料可以支持,无论正史野史,均无任何记载,所以只能认为是温庭筠的忠实粉丝无法接受偶像居然落第的事实,

到了公元855年,唐懿宗时期,温庭筠再次前去应试。这次的主考官是以宽厚温和出名的沈询,结果温庭筠大闹考场,弄得满城风云。原因很简单,温庭筠才华出众,自然就有不少人拜托他考试时“多加照顾”,而沈询也很欣赏温庭筠的才华,希望能给他一次机会大显身手。为了避免温庭筠无视法纪,擅自为别人代考,沈询还特意将他安排在自己面前。但即便沈询如此优待,温庭筠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眼皮底下给八个人传了小抄,沈询为此异常失望。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温庭筠再次落榜。可惜的是,温庭筠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认为朝廷黑暗、政府腐败,自己如此人才,他们竟然毫不赏识,从此他也绝了中举的心思,并无数次地在作品中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后来,由于机缘巧合,温庭筠结识了令狐绹。令狐绹是唐文宗时期的进士,到了唐宣宗时期,他已官至宰相。他平时也颇精通文学,所以与温庭筠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从此温庭筠就在他的官邸中自由出入,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自知水平不如温庭筠,于是请其代写,并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将此事泄漏出去。没想到的是,温庭筠一面答应代写,一面又到处宣扬这件事,令狐绹因此非常不高兴。按现在的观点来看,如果温庭筠认为令狐绹拿自己的作品讨好宣宗非常可耻,他大可以拒绝,然而他长期在令狐绹府上“打秋风”,属于“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想要拒绝也不容易。这样一来,二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关系,温庭筠办事,令狐绹给钱,就如同律师和其当事人的关系一样。在双方履行合约的情况下,私自泄露对方机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而且令狐绹此人,虽然作为宰相,在历史上并没有值得称颂的事迹,但关于他的个性有一句很清楚的记载——性懦弱,简单的说,令狐绹是个老实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随便跟人翻脸。温庭筠如此做法,无异于是欺负老实人,难道仅仅因为令狐绹官至宰相,就能将他这种不义之举辩称为藐视权贵的高尚情操?

其实,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温庭筠曾多次表露出藐视令狐绹的想法。一次,唐宣宗出了个对子,上句是“金步摇”,温庭筠对之以“玉条脱”,宣宗为此很高兴。事后令狐绹向温庭筠请教“玉条脱”出自何处,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南华经》,本来事情到了这里完结,就是皆大欢喜。偏偏温庭筠又补了一句,说:“《南华经》又不是什么太生僻的书,相国就算公务繁忙,闲暇之余也要多看点书。”

想想看,别说是令狐绹了,就算是普通人,如果被引为知己的朋友如此讥讽,心里会好受吗?当然了,温庭筠是个性如此,并不针对令狐绹一人。还有一次,唐宣宗微服去找令狐绹,结果遇到了温庭筠,温庭筠哪知面前这个人就是皇帝,自然又是一番讥讽,最后宣宗面带嗔色地离开。

不过,令狐绹确实随和得出奇,即使温庭筠如此待他,他仍然不计前嫌。温庭筠在咸阳游历了几年之后,又于公元861年来到淮南,这时他已六十一岁。虽然他颇负盛名,但穷困潦倒,只有靠着令狐绹的关系,去找他的儿子——令狐滈,令狐滈也对他招待不错。唐懿宗时期,令狐绹离开京城,出任淮南节度使,可直到他离开,温庭筠都没有前去探望过一次。

公元863年,温庭筠半夜喝醉了酒在街上游荡,并与巡夜的士兵发生冲突,被对方甩了几个耳光,连牙齿也被打掉几颗,这次他终于想起要找令狐绹告状了。但遗憾的是,巡夜士兵是职责所在,并无过错,令狐绹也没有理由处置他。所以,尽管六十三岁的老翁温庭筠被打折了牙齿,听上去十分可怜,却怪不了别人。

公元866年,温庭筠以国子助教的身份监考。由于他在科场上屡次失意,因此这次录取标准与众不同,完全以文章好坏评选。此外,他还将前十名的文章公告出去,大有请群众监督、以示公平之意。只不过,他选取的文章全是指责时政、揭露腐败的,他称赞为“声调激切,曲备风谣”。其实,任何朝代都有腐败,但仅仅揭露只能煽动众人的情绪,对于改变现状无济于事,倒不如选取那些能提出行之有效措施的文章。温庭筠身为主考官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的做法也让当时的宰相杨收非常恼火。

杨收出自贫家,七岁就丧父,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但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自幼就是神童,二十六岁时一举登第。令狐绹赏识他的才华,荐为翰林学士。杨收个性内敛、不苟言笑,但在他的教导下,几个儿子也都中了进士,这样一个人,对于才华出众的人应该是非常赏识的。更何况,温庭筠与他并没有政治上的冲突,若说杨收是故意整治温庭筠,似乎也没道理。可惜的是,温庭筠不知进退的做法也惹恼了杨收,他认为温庭筠不堪重任,不久便奏请朝廷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当年冬天,温庭筠就过世了。

后世的文人总会感叹温庭筠生不逢时,并屡次赞扬他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事实上,温庭筠长相极丑,当时人称“温钟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类人往往是内心却极度自卑,外表却表现得极度自负,为了避免别人看不起自己,往往会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久而久之,很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和自己,为人处事也更容易偏激。

纵观温庭筠的一生,他曾多次与朝廷重臣相交,从之前的沈询到后来的令狐绹、杨收,温庭筠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舞台的核心。但以他的才华,这几个位至宰相、个性随和的人,均没有重用他,如果仅仅以一句“遭权贵打压”来解释,是否有些太过牵强。其次,一个善于作诗的人未必擅长治国,自古以来,能将这两种才能集于一身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手染鲜血的诗人

鱼玄机表面上似乎看透了男女之情,实际她到死也没能挣脱感情的束缚,最终惹来杀身之祸,在青春年少的最好时节就被砍了头,着实令人惋惜。

自古以来,香艳、暴力的故事总是能占据最大的八卦市场,所以,当本文的女主角——鱼玄机出现时,很多人其实对她已非常熟悉,她的故事曾被数次改编,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影视剧,总能找到她的身影。

鱼玄机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就是那首著名的《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从诗句上看,鱼玄机似乎早已看透了男女之情,在她看来,男人都是不可靠的,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那样“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然而,她最后却因为一个男人和侍女争风吃醋,结果错手杀了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鱼玄机原名鱼幼薇,字慧兰,长安人,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长安东南角的平康里——当时娼妓云集之地。母亲靠着给附近的青楼作些针线活、浆洗衣服,勉强维持两人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但鱼玄机天生聪颖,七岁学习作诗,十一、二岁时就在长安文人中开始传诵。她的才华引起了著名诗人温庭筠的注意,没多久,温庭筠便上门寻访,想看看她到底是不是如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当时的鱼玄机虽然还未满十三岁,但长得眉目如画,俨然一个美人胚子。温庭筠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以“江边柳“三字为题,请鱼玄机赋诗一首。不一会儿,鱼玄机便在纸上写下一首诗: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