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03

第3章 皇权争斗 (2)

在成长的过程中,李显已习惯了听母亲的话,那样一个强势的女人,如果胆敢说不听,最后会有什么下场,他一想来就会觉得浑身发冷。最后,他的母亲要当皇帝了,于是他必须离得远远的,不要碍事。

母亲死后,李显当了皇帝,却仍然无法逃脱控制,这一次,控制他的是妻子韦氏。

韦氏是李显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个妻子赵氏因为母亲常乐公主与武则天素有仇隙,所以尽管她的出身比韦氏高出一大截,但最后仍以悲剧收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眼看着妻子死在母亲手里,李显却不敢有任何表示,他很快就接受了母亲亲自为其挑选的第二个妻子韦氏。韦氏比第一任赵氏更有心计和手腕,但她存在一种大胆莽撞的天性。

父亲高宗死后不到一个月,作为皇太子的李显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帝位,韦氏也成了皇后。然而,由于这对夫妻异乎寻常的表现,注定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是短暂的。

李显继位后,很快就提了韦氏父亲——韦玄贞的官职,但由于韦玄贞的升迁实在太快,没多久就引来了朝臣的劝谏。然而,李显不仅不听,还说出一句不经大脑的话:“朕是皇帝,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韦玄贞是朕的老丈人,朕就是把天下让给他都行,一个小小的侍中又有什么了不起?”

应该说,丈夫做了皇帝还能这么听话,如此为自己的娘家着想,韦氏的驯夫术不是一般的厉害,可惜,她的权力欲望表现得太急切,事情很快就砸了锅。

李显的一席话充分向妻子韦氏一家表了忠心,但他也就此丢了皇位,因为武则天发现,自己这个窝囊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再听自己的话,而开始听老婆的话了。这还了得?她当即下令,将皇帝儿子贬为庐陵王,而且每隔一两年,就换一个流放地,让他带着那个没有头脑的老婆受苦去吧!就这样,在这一场婆媳斗争中,婆婆完胜,媳妇完败。

被流放的李显一直觉得自己随时都会死掉,他心中无比恐怖,只要听说母亲又派来了使臣,他就崩溃得只想提前自杀了事。李显寻死很容易,但倘若他死了,他的妻妾儿女就再没有了希望。所以,李显每次寻死都被韦氏狠命拉住,久而久之,韦氏强硬的训斥和安慰成了李显的一根救命稻草,他越来越依赖妻子。由于这种依赖建立在相濡以沫的互相扶持中,因此也就格外牢固。

韦氏陪着丈夫在生死边缘苦苦支撑了十四年,终于盼到了带来喜讯的密使。李显重新被母亲武则天召回,并被立为皇太子,另外,她还做主让李武两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联姻。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李显生平最疼爱的孩子就是安乐公主,因为她出生在从均州迁回房州的半路上。李显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已陷入穷途末路的窘迫,当刚降生的婴儿需要一些保暖的被褥和衣物时,自己都无处找寻,在慌乱中只能将身上穿着的衣服脱下来包裹孩子,所以后来这个女婴就叫“裹儿”。

俗话说“生易养难”,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只有在亲自抚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起来。皇室中的父母基本是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下来之后都有专门的人抚养,所以感情往往淡薄,而李裹儿却不同。韦氏生她时正是李显最倒霉的时候,当时的处境比寻常百姓尚且不如,所有的事都要亲历亲为,因此,已经拥有了四子八女的李显才亲眼目睹了孩子降生的过程,后来又亲自抚养她,对女儿的亏欠之情也越来越深,所以,李显对李裹儿的感情之深厚非其他孩子所能比。

如今,眼见自己最疼爱的女儿风风光光地嫁人了,从此有了归宿,作为父亲,李显是打心眼里高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圆满了。

但是,在公元701年,一个晴天霹雳将李显和韦氏砸得天旋地转。他们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因私下非议张易之兄弟,毁谤祖母武则天,结果被杖毙。对韦氏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因为李显虽然有四个儿子,但只有李重润才是她亲生的。李重润死时才十九岁,没有成婚,更没有儿女,也就是说,韦氏从此失去了靠亲生儿子做太后的指望,正是从这时起,韦氏生出了立爱女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的想法。

公元705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逝了,李显重登皇位,恢复国号的当月,韦氏被册封为皇后。接着,她迅速处理了李显的几个庶出的儿子,以免他们染指“皇太女”的位置。

而这时,中宗李显又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她就是武则天的贴身秘书——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进入李显的后宫,成为婕妤,不久又进为昭容,代中宗掌诏命。没多久,聪慧的上官婉儿就明白了韦皇后对中宗的影响力,于是在笼络皇帝的同时,她也不遗余力地奉迎韦氏。上官婉儿曾侍奉过武则天多年,政治经验丰富,韦氏认为她能帮助自己达成远大的理想,因此欣然接受了她的很多建议。后来,上官婉儿给中宗加尊号为“应天”,给韦氏加尊号为“顺天”,帝后同朝理政,看上去离李治、武则天“天皇”“天后”并尊的情形不远了。

可是在民间,就连地位卑微的伶人们,都敢公开讥讽中宗了,他们唱道:“同波尔似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如李老。”听到身份低微的伶人羞辱自己的丈夫、一国之君,韦氏居然喜形于色,下令奖励这名伶人,赞他唱得好。

皇太子李重俊被杀后,昭容上官婉儿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她不但掌握了国家权柄,还为自己的家族洗脱了罪名。上官仪父子在被杀四十多年后,又获得了少见的殊荣,上官婉儿还重新兴建了上官家族的府邸。

而中国后妃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也在此时发生了。在上官婉儿的要求下,中宗李显答应她可以在宫外的私宅内居住。每天,上官婉儿出入皇宫私邸,就象上下班一样。如果李显要见自己的这个妃子,还得领着左右侍从去她家报到。有了这个开头,后宫嫔妃纷纷学样,中宗被纠缠不过,也就听之任之了。

李重俊死后,韦氏一直不肯让中宗册立最后一个庶子李重茂为太子,她和安乐公主一起,竭力要求中宗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但这个打算遭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反对。不过,母女二人不会因为众人反对就停止,她们反而加快了脚步。为了讨好母亲,安乐公主竟不惜让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武延秀去做其情夫。

中宗李显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这些事都茫然不知,无论是在安乐公主拿来的空白诏书上盖章,还是韦后要求提拔自己的情夫党羽,他从来都没有起过疑心。安乐公主经常自己写好诏书,然后盖住正文让中宗盖印,中宗总是看也不看就把印盖上。这个无能的丈夫和父亲,对妻子女儿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流放房州的时刻,女儿在他心里仍然是那个怀抱中奄奄一息的婴孩。

后来,韦氏和安乐公主越来越嚣张,她们担心李显会起疑心,于是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李显。这一天,韦氏将毒药放在李显食用的面饼里,五十四岁的李显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神龙殿里。

史书上没有正面评价过李显的仪容,只有明崇俨曾经说过一句“英王状貌类太宗”,而他的母亲武则天、女儿安乐公主都是出了名的大美人,他的哥哥们都长得英俊神武,所以可以想像,李显也应该是一个俊美儒雅的男子。可是,他在面对朝政和妻子女儿时,却如此无能,最终死在自己最信任、最疼爱的人手里,实在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让出太子之位的人

生在帝王之家,无论有没有才能,很少有人不想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甚而为此勾心斗角、手足相残。但宋王李成器却为何在自己是皇位第一候选人的情况下,坚决地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呢?

唐景龙四年,由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弄权的韦后与安乐公主赶下了台,大唐终于结束了由女性主宰的命运,唐睿宗正式登基,立谁为太子这一大事也被提上了皇家最紧要的议事日程。

其中最热门的一位人选是睿宗的长子——当时的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后来的宁王李宪。当他在自己的府中,悠闲地吹着心爱的紫玉笛时,尚不知自己即将面临人生中最至关重要的抉择。这时,忽然听到奴仆来报说:“镇国太平公主驾到。”李成器知道自己的这位姑姑是武后最宠爱的女儿,其威势无论是在则天朝,还是在当下,都足以令皇亲国戚们仰视。他自然也不敢有所怠慢,连忙起身迎了出去。

太平公主走进来,虽然她已步入中年,但那种威严的气势,仍让李成器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自己和父亲在祖母强权下提心吊胆的日子。不过,今天的太平公主似乎和蔼了许多,她笑着对自己的侄子说:“听说成器又在研习新曲,真乃风雅之人,这样的人才当得起我们李家子弟的声名。我常告诉儿子崇简,应该多与宋王来往学习,可惜他总是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李成器听她这样说,觉得虽是夸奖自己,却分明是话里有话,暗地将自己和三弟李隆基拿来对比,心下十分不安。知道太平公主此来一定有非同小可的事,于是他只好客气地说:“我只懂这些风花雪月的事情,如果崇简对音乐有兴趣,大家不妨一起切磋。除了我之外,各位兄弟的音乐造诣也各有千秋,譬如三弟的羯鼓,便已进入化境,无人能敌。”

太平公主见李成器顾左右而言它,不禁着急地挑明了来意:“如今满朝都在议论立太子之事,你既身为陛下的长子,按照礼法需立嫡立长,所以我会全力支持你问鼎宝座的。”

李成器听了之后急忙推让道:“太子乃国之根基,成器一介闲人,岂能当之?姑母不要折杀了我。何况这种大事,应该由陛下决定,轮不到我等臣子妄言揣测。”

李成器说得滴水不漏,硬是不肯主动表明自己的心思。太平公主无计可施,只好闲话几句便离开了。她前脚刚走,宋王府后脚又来了一名贵客,正是李成器的三弟李隆基。他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为政局的稳定立下大功,也是太子之位呼声很高的竞争者。

李成器想到姑母刚刚离开,三弟一定知道姑母来找过他,心里有几分不安。李隆基却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一进来就大喊:“好久未与大哥合奏,今日一定要玩个痛快!”于是兄弟两人默契地合奏了起来。李隆基在宋王府呆了大半天时间,除了切磋乐理,其他什么都没谈。临走时,李隆基只对自己的哥哥说:“真希望以后我们兄弟也可以这样永远合奏下去!”李成器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一定会的。”

送走了三弟,李成器陷入了沉思。目前朝野上最大的两派势力代表,都在一天之内造访了自己,看来想要置身事外是不太可能了,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到底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呢?

其实,太子之位,李成器并不是没有坐过。事实上,当父亲睿宗还是祖母武则天的傀儡时,年仅六岁的他就已经被立为太子。毫无实权的父亲时刻担心自己会像哥哥们一样被祖母杀掉,所以他年幼时就常常能感受到那份战战兢兢的恐惧。姑母太平公主一向野心勃勃,之所以选择自己而不是三弟,只是因为自己软弱好控制。即使自己以后能登上太子之位,恐怕遭遇也只能和当年的父亲一样,成为姑母问鼎最高权力的垫脚石。

而惟一能与姑母抗衡的只有三弟李隆基,他不但拨乱反正有功,而且手里握有兵权,总之各方面一对比,自己除了长子这个名头之外,什么地方都不如他。既然自己能力所限,不可能当一个令人心服口服的太子,与其做姑母的棋子,不如干脆给自己的三弟做个顺水人情。

想到这里,李成器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他上奏睿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坚决要求立自己的三弟李隆基为太子。睿宗看了他的奏章,沉吟半响才说道:“立储先嫡先长,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李成器马上跪下大声说道:“国家平安时,立储先嫡先长,国家有难时,则应立贤能者。太子是天下之本,太子的人选不应当让天下百姓失望。三弟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他当太子才是众望所归,儿臣无论如何也不接受太子之位。”说完,李成器便开始大力叩头,还泣不成声,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实际上,唐睿宗本来就觉得李隆基才能过人,而且手握兵权,在朝中的威信大大强于温和的长子。自己之所以迟迟没有宣布太子人选,不但有嫡长之别的顾虑,也担心万一立储之事不恰当,将又会引起兄弟相残的惨剧。如今见到长子如此识大体,睿宗自然十分高兴,他连忙亲自扶起李成器说:“你们能够如此兄友弟恭,实在是李家之福,朕也感到十分欣慰。”

李隆基听说哥哥上奏保举自己为太子,也十分识趣,上疏礼让了一番。唐睿宗随后便颁下旨意,正式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的企图就此落空了。

过了不久,唐睿宗正式传位给太子,李隆基登基成为唐玄宗,在他执政的一生中,对曾经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大哥始终十分感激,李成器的这个举措得到了极大的回报,封地和赏赐自不用说,后半辈子过得风平浪静、富贵惬意。在他死后,唐玄宗还将他追封为“让皇帝”,恩惠荫及子孙,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他此生这个最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