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21

第21章 皇室之谜 (3)

武则天闻言同意,说:“此时已交辰初,就以辰时为限。你们准备炭火,先把干株枝梗炙枯,不可伤根。炙后如开花,即将炭火撤去。如果到了午时还不开,朕便即刻下令,将各处牡丹全部掘起,用刀斧捶为齑粉,令天下尽绝其种。”

到了巳时,只见宫人纷纷来报,所有牡丹均已放叶含苞,马上就要开花了。于是武则天得意洋洋地说:“原来它也晓得朕的利害!”

不过,虽然牡丹已经开了,但武则天仍觉得不快,又下了一道御旨说:“昨天朕赏雪,偶尔高兴,欲赴上苑赏花,曾降旨令百花齐放,以供玩赏。牡丹乃花中之王,理应遵旨先放,谁知却开在群花之后,分明是玩忽职守。本应尽绝其种,姑念其是药品,尚属有用之材,著贬去洛阳。”从此,天下的牡丹就以洛阳最盛。

应该说,自古以来文人的笔杆子特别厉害,经过李汝珍的一番描述,武则天目中无人、横行霸道的形象跃然纸上,以至于人们一说起“百花齐放”这个词,就要和她联系在一起。其实,文人之所以处处跟武则天过不去,非要将其妖魔化,不过因为她是个女人,却当了皇帝,还掌管着自己的生杀大权,这令自古以来深受男尊女卑思想的人们难以接受。可是又没本事造反将其推翻,只好耍耍笔杆子,在纸上过一把瘾。

这个传说故事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武则天做了《腊日宣诏幸上苑》这首诗,给他们提供了素材。那么,武则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百花齐放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公元691年腊月,也就是武则天刚做皇帝的第二年,有大臣上奏说:“陛下英明神武,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幸。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恐怕连上林苑的百花也会一起开放。”

“平日里,溜须拍马的朝臣不在少数,不过像今天这位如此大胆的,倒的确有些少见。要知道各种花卉都有固定的时节开放,如今逆时而行,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诡计?”武则天坐在龙椅上,虽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心里早已转了好几个念头。“也罢!不妨看看他到底有些什么手段。”

想到此,武则天便不动声色地说:“既然如此,那朕就下个诏书好了。”

接着,她写下《腊日宣诏幸上苑》这首诗,让一个太监拿着,前往上林苑宣诏。

太监转了一圈,回来报告说:“苑内除了应季花卉之外,其余皆是枯枝,别说开花,就连发芽的征兆都没有。”

武则天点点头:“且看他们明日如何应付。”

第二天,果然有好几个朝臣接二连三地上奏说:“上林苑的白花皆已开放,陛下果然是九五之尊、金玉良言,就连天上的花神也不敢抗旨。这百花在冬季开放,自古以来从未见过,实乃我国之幸运,是上天的祥瑞之兆。请陛下马上移步上林苑,观赏奇景。”

而这边呢,武则天早已打发人去上林苑一探究竟。听到探子传回的消息,证实朝臣们所言不虚。这一下,武则天心里的疑虑更加重了:一夜之间百花齐放,看来这些人费了不少心思啊!不过,他们图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拍马屁、讨朕的欢心,还是另有所谋?如果是前者,那这些人下了这么多本钱不可能只为了得到一句夸奖,想要加官晋爵?可这也不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如果是后者……

想到这里,武则天于是摆摆手说:“百花逆时而开绝非吉兆,若不是有人施展妖术,就是有人故意而为之,不管是那种情况,皆为心怀不轨、意欲图谋。此事不准再提,否则朕定然追究到底。”

站在朝堂下的大臣们听到这番话,阵阵冷汗就顺着脊背淌下来了,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这下弄巧成拙,自己昨晚在上林苑忙活了一整夜算是白搭了,还险些惹来杀身之祸。幸亏陛下不追究,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和乌纱帽,真是万幸。

不过,以武则天的个性判断,她不会真的听之任之,估计还是派人调查了一番,但没发现任何图谋不轨的迹象,所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无字碑的秘密

在中国所有的皇帝中,武则天无疑是最特殊、最传奇的一位,其中不仅因为她是惟一的女性,还在于她是一位最有色彩的皇帝。武则天生前颇为张扬,对文字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兴趣,比如她经常改年号,给儿子们改名字,但她却在死后留下一块无字碑,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704年年末,已经八十多岁的武则天终于抵抗不了自然规律,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随身伺候的只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这让大臣们六神无主。

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公元705年——即武则天神龙元年一月二十二日发动了兵变,杀死张氏兄弟,并逼迫病中的武则天将皇位让给中宗李显,重建李氏唐朝。

武则天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离开了自己已做了十五年皇帝的宫殿,迁居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心情很坏,本来就已年迈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同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

临终前,她异常清醒地立了遗嘱:赦免所有的仇家和敌人;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与高宗合葬;只许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是无字碑的由来。

武则天这一生,用传奇二字来形容都算不上特别贴切。她从进宫时一个记录妃嫔们宴饮睡寝、蚕桑之事的小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皇帝的位置,而且期间还曾被命运扔进谷底,做了一名独守青灯的尼姑,这个过程中的心酸、艰难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不过,这并非最大的障碍,因为任何一个推翻旧王朝、建立新帝国的开国皇帝都会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对武则天来说,她所遭遇的磨难远远超出了其他开国君王数倍,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人。

在那个儒家思想统治了整个社会的年代,女人毫无地位,她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简单的字——氏。没出嫁前,跟父亲姓;出嫁后,跟丈夫姓,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武则天也不例外,她同样没有名字,只是在当了皇帝之后,她才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曌。

武则天与高宗共同生活了三十一年。在前十年,基本上是高宗坐在前台;中间十年,武则天开始参政,裁决一切大小国事,称为“二圣”决政;后十年,高宗称为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但这时高宗已经很少过问政事了,因为他病得越来越严重。

在武则天从皇后向皇帝过渡的这段时间,皇宫里一直动荡不安。长子李弘死了,二儿子李贤被废为庶人,三儿子李显被立为太子,还有很多被牵连其中的官员或处斩、或流放。

但是在民间,老百姓生活得平静而富庶,一斗米只要五文钱,如果与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话,相当于一斤大米只要几分钱,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活最富裕的时代。

说起来,武则天最为人所诟病的只有两件事:酷吏和男宠。

武则天任用的酷吏在史书上能够查到名字的有二十七个。这些人集间谍、特务、法官、告密者、宪兵队、刽子手于一身,他们的残酷与恐怖令人发指,称得上是无恶不作。不过,他们的使命是为武则天扫清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从结果来看,他们的任务完成得不错。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酷吏只不过是武则天在非常时期采用的非常手段。在她登基做了皇帝之后,曾经的爪牙们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清算,即便是在非常时期,这些酷吏们也从来没有机会染指真正的行政权力。另外,如果计算一下真正被杀的人数,就可以发现,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武则天可能是杀人最少的一位。

而她提拔、任用的贤臣良吏也不可计数,很多人在她去世后,仍然担任着重要职位,辅佐着后来的皇帝,比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魏元忠、徐有功等等。他们不仅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还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武则天将他们安排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岗位上,并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这一批臭名昭著的酷吏与一大批名声显赫的贤臣在历史上同样引人注目,而在当时的朝堂上,他们搅在一起不停地斗来斗去。

其次是男宠,这或许是很多后世的儒学家和学者们特别痛心疾首的事。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找了不止四位的男性“妃嫔”,但是,即便不和其他朝代的君王相比,仅看本朝,这些男宠的数目也远远比不上后宫嫔妃的数量。

按照大唐帝国当时的规定:皇帝可以拥有一位皇后、四位皇妃、九位昭仪、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八十一位宫女,共一百二十二人。这些人统称为后宫佳丽,全部是皇帝的妻妾。

和这比起来,武则天的几位男宠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根本不值一提。如果换作是一个男性皇帝,恐怕会在历史上留下“不好女色”的美名吧!

更何况,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格外宠爱某位嫔妃而最终亡国的皇帝根本不在少数,而武则天一直都很清醒,从来没有逾越她心中的底线。别说是因为男宠而亡国,就连为他们出气而误杀贤臣的事都没有。

当时,薛怀义依仗武则天的宠爱非常骄横,一些善于拍马屁的官员总是让着他,时间一长,薛怀义更加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有一次,薛怀义又进宫面见武则天,在进皇宫大门时遇到了宰相苏良嗣。由于大门比较窄,只能容纳一辆轿子通过,结果二人僵持不下,谁都不肯先让路。苏良嗣一时火起,令左右押着薛怀义,左右开弓抽了十几个耳光,然后扬长而去。薛怀义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岂肯善罢甘休?他当即飞奔到武则天面前痛哭流涕,要求她为自己作主。

武则天摸着他被打肿的脸蛋说:“苏良嗣是宰相,你惹他干什么?以后看见他躲远点,别走皇宫正门就是了。”

由此可见武则天是非常清醒的,而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当时的朝政受到了武则天生活作风的危害。

有意思的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朝堂上弥漫着腥风血雨,每个人都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早上出门时都要跟家人告别,因为不知道晚上还能否相见。而民间却一派祥和宁静,尽管中间遭遇过比较重大的自然灾害,但在其统治的五十年间,却从未发生过一次来自民间的暴动和起义。

仅有的两次叛乱都来自贵族与皇室。一次是徐敬业率领的号称有十万人的军队,结果不到三个月就烟消云散;另一次则更差,只用了十来天就平息了。而这些,号称雄才大略、盛名远播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汉武帝刘彻都没有做到,武则天却做到了。

在武则天时代,还有一项重要变化,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皇帝亲自测试考生的殿试制度就是武则天开创的,她打破只有豪门世家才能做官的机制,使更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中下层人民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其意义极其深远。

有一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通过取得进士功名而升任宰相的比例,在唐高祖李渊时是7%,唐太宗李世民时为23%,唐高宗李治时35%,武则天称帝后则达到了40%。

由于武则天在位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继之而来的是一个伟大的时期——开元盛世,而这个继承的皇帝是武则天亲自选的。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汉朝文帝和景帝、清朝康熙帝与雍正帝,他们的后继者则是汉武帝时期和乾隆帝时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那些对武则天心怀敌意、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儒家学者们,在撰写、创作跟武则天有关的历史和文学作品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她作为一个皇帝开创的业绩,而将目光放在酷吏和男宠问题上,并大书特书。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有很多证据表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安定富裕,武则天当政很有可能颇得人心。

或许,在几千年前,武则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老百姓或许认为自己是个好皇帝,但他们人微言轻,没有话语权。自己死后,碑文必定不可能由老百姓来书写,而是朝堂上的官员们,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自己的整治,想得再深远一点,与其让他们抓住机会再次隐讳地贬低自己,倒不如留一片空白,让后人去评说。

一块无字碑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猜测,但无论怎样,不管是赞扬、佩服武则天也好,还是藐视、臭骂她也好,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做了三十四年皇帝的高宗李治,他当皇帝的时间不算短,却未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偶尔提到他的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他是武则天的丈夫。

盛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