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房玄龄排名第二,劳苦而功高。可世人津津乐道的却多半是他家那坛御赐的“毒酒”,而他也留下了千古堪称第一的“怕老婆”之名。
一天,朝廷议事完毕,群臣纷纷散去。房玄龄却还在朝堂上来回转悠,唐太宗以为他还有什么未尽事宜要密奏,便问:“你怎么还不退朝?”房玄龄愁眉苦脸地请求说:“恳请陛下传旨给我夫人,令她不要生我的气,我才敢退朝回家。”
这个要求真是新鲜又匪夷所思,唐太宗不由吃了一惊,素来听闻房玄龄怕老婆,可没想到居然怕到要请圣旨充当护身符的地步。唐太宗觉得好笑又可气,堂堂大国的宰相竟然被区区妇人治得唯唯诺诺,若是让天下人知道了,或许会质疑、嘲笑我选拔贤才的眼光,岂不有损我大唐国体。再看看房玄龄那一脸担忧害怕的模样,唐太宗决定无论从私从公而言,都要帮房玄龄抖一抖威风。
于是,唐太宗选了两位年轻貌美的宫女赐给房玄龄,安抚说:“你带回去就说是皇帝所赐,料想你夫人也不敢拒绝。”房玄龄一看没有求到圣旨,倒多了一个隐患,心下更加惴惴不安,可又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思,只好带着这两美女回家了。
果不其然,房玄龄刚一到家,房夫人可不管什么皇命,立马发起彪来,指着他的鼻子大声责骂,还将两美女赶出了府。唐太宗很是震惊,当即传房夫人进宫,请温良贤淑的长孙皇后向其宣讲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和女人顺从的传统美德。房夫人低头闷听,就是不说一句答应的话,最后搞得长孙皇后也没有办法,只好如实将情况告之唐太宗。
闻听房夫人如此执迷不悟,唐太宗非常生气,他赐了一坛毒酒派人送到房府,并传话质问房夫人:“陛下问你,究竟是‘宁不妒而生,还是宁妒而死’?”就是说你要想活就别嫉妒了,要是还嫉妒就喝了毒酒去死吧!
房夫人二话不说,接过毒酒说:“宁妒而死。”房玄龄吓坏了,他知道自己夫人性情刚烈,根本不怕死,急忙上前劝阻。房夫人一把推开他,仰脖喝下了那坛毒酒。说时迟那时快,房夫人脸上呈现出痛苦扭曲的表情,房玄龄在一旁留下了热泪,抱着夫人痛哭起来。
没想到,过了好半天房夫人也没事,倒是不停地喝水,说自己被酸到了。原来,唐太宗生气归生气,也没想过真的要杀了房夫人,只是想吓唬吓唬她罢了,那一坛根本不是什么毒酒,而是浓醋。
听到回报,唐太宗也很愕然,没想到房夫人大义凛然,不惧生死,只得长叹:“这样的女人连我尚且畏惧,何况房玄龄呢?”从此,唐太宗再也不插手房玄龄的家事,而宰相房玄龄惧怕家中悍妻的事情也流传到市井民间。
然而,房夫人真的是一位悍妇吗?房玄龄对夫人难道只有惧怕没有恩爱?其实,并不尽然,只是人们以讹传讹,将房夫人日益妖魔化,反而忽略了他们夫妻二人多年相濡以沫的真情。
想当初,房玄龄年少成婚时,寂寂无名。他迎娶的夫人娘家姓卢,端庄秀美、娴淑雅致,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小姐,虽然性格天生有些倔强,但和房玄龄婚后一直和美,相敬如宾。从她嫁到房家以来,但凡有关房玄龄的衣食住行,事无大小,全是她一手料理,其精心尽责的程度令人惊叹。
曾经有一次,房玄龄病重不起,那时他们都还年轻。房玄龄怕耽误了夫人的青春年华,便对守在病榻前尽心伺候的夫人说:“我的病大概是好不了了,你风华正茂,不必为我守节,早点找个好人家改嫁吧!以后也要好好对待你未来的夫君。”
房夫人闻听,泪水滑落衣襟,她紧握住房玄龄的手说:“若你离开人世,我绝不会再嫁!”说罢,就起身到一旁的帷帐内找到一把刀,亲手挖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当鲜血淋淋的夫人重新回到病榻前时,房玄龄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既为夫人的一往情深而感动,也为其刚烈决绝的心意而感到惧怕。没过多久,房玄龄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他们夫妻从此再也没有提及当日病榻前的话题。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害得夫人失去一只眼睛,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房玄龄对夫人的感情由爱更添加了几分惭愧和畏惧之心。
不过,原本只是有些倔强的房夫人自从失去了一只眼睛后,对于丈夫房玄龄的情感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之前,她只是坚持于忠贞不渝的夫妻之情,而在房玄龄病愈后,房夫人不知道是否曾经深深后悔自己过于极端的行为。毕竟失去一只眼睛的女人再美丽动人也是残缺的花朵,每每揽镜自视之际,她是否也觉得自己日渐丑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丑陋与日俱增,对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忧也越加强烈。当房玄龄辅佐李世民立下大功,一跃成为大唐宰相时,已是四、五十岁,和他年纪相当的房夫人容颜已然老去,再加上独目的影响,估计更加憔悴。她的个性也因此越发暴躁乖戾,对丈夫的一举一动常常看不顺眼,每天难免要发几次脾气,厉害的时候甚至又打又骂,还乱砸东西。
原本对夫人独目心有愧欠的房玄龄吓得胆颤心惊,也就被其拿捏得死死的,不敢稍有违背夫人的意思。或许到了这个时候,当初对夫人浓浓的爱已转变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两人从贫寒中相互依靠,一起经历多次的人生起伏,并肩生活了几十年,彼此间就算没了爱情,却依然有着浓厚的亲情,所以当他在夫人喝下“毒酒”的一霎那,仍旧万分悲痛,不忍和妻子离别。
从那一坛御赐的“毒酒”之后,房夫人既震慑住了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也令房玄龄怕老婆之名传遍天下,更为后世留下了妇人善妒为“吃醋”的有趣典故。
遗诏反成催命符
上官婉儿冰雪聪明、极富才华,她自小跟随武则天,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很有政治头脑和经验。当她和韦氏联手后,更是权倾一时,即便韦氏一族后来全被对头太平公主诛杀,但她依然胸有成竹,确信自己能够再次逃脱灾祸。不过,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熟悉政治风云的上官婉儿最终香消玉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官婉儿成为中宗后宫的昭容后,便和韦皇后走得越来越近。对上官婉儿来说,和后宫之主处好关系是利大于弊,而且她发现这个皇后和自己曾经服侍过的武则天一样,能将皇帝牢牢地抓在手里,令其唯命是从。而韦皇后政治经验尚浅,急需有个人来帮助自己,而上官婉儿在一代女皇武则天身边呆了几十年,对朝中各大臣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再加上她聪明伶俐,非常能干,所以也就顺势接受了上官婉儿的奉迎。
两人携手合作之后便开始铲除异己,而且颇有成效。不过当中宗死后,为何二人会突然翻脸,使得上官婉儿投向了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呢?她的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呢?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当年,上官仪协助高宗准备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事情败露后被杀,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也因此随同母亲郑氏被配入内庭。由于她秀美轻盈、天生聪慧、文采过人,所以在十四岁时被武则天看中,下令免去其奴婢身分,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半都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
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觉得应该为自己找一个新靠山,这时,中宗李显进入了他的视线。或许是中宗早就听说了上官婉儿的大名,心生爱慕,所以,当上官婉儿察觉到他的心意时,便顺水推舟地成为他的一个嫔妃,后被封为昭容。
上官婉儿素有才名,尽管她看重权力,但同时也钟情于诗篇雅趣。她建议中宗扩充文馆,广招学士,并主动请缨,担任中宗、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的“枪手”,这些词藻绚丽的诗作在当时广为传唱。中宗非常宠爱上官婉儿,对她简直是唯命是从。不过,聪明的上官婉儿很快发现,与自己相比,中宗似乎更听皇后韦氏的话。她经过一番计划,最后赢得了韦氏的信任。
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后,曾秘不发丧,找来上官婉儿草拟遗诏。上官婉儿并不知道中宗的真实死因,但政治头脑极为敏锐的她似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她在宫中多年,又呆在武则天身边,为了皇权抛弃亲情的事见得太多,早已习以为常了,而作为中宗的嫔妃,她自然很了解皇帝的身体状况,眼下没有任何征兆地就暴毙了,其中必有隐情。
于是她暗中分析了一下朝中的形势,最后在诏书中写下立中宗庶子——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的决定,明确地将皇位归在李显之子的名份上。
然而,尽管李重茂登基做了皇帝,但荣升为太后的韦氏却并不会善罢甘休,按照婉儿所拟的诏书办事,因为她的梦想是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成为一代女皇。所以,她一面封赏李氏皇族,一面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及中央禁军诸营统管的要害职务,全部换成自己的族人和心腹,如此明显的举动令她的司马昭之心变得路人皆知。
上官婉儿成为昭容之后,与太平公主的关系已经疏远了很多,但现在她觉得韦太后已经靠不住了,如果继续与其站在一条阵线,将来难免被她连累,于是她又开始联络太平公主。
只不过,太平公主也有自己的打算。当韦氏一派公开表露出自己的野心后,太平公主也不甘待毙,她知道,一旦韦氏掌握了政权,自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在很早以前她就开始支持相王李旦——即后来的睿宗——的第三子李隆基。
中宗突然身亡后,尽管韦氏封锁了消息,但可以预料的是,上官婉儿已将消息报告给了太平公主。情况紧急,太平公主当即和李隆基商量,决定于6月20日晚突袭后宫。就这样,当韦太后及其族人、亲信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形势也逆转而下,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韦氏一族初掌兵权,并未完全得到军心,所以很快就被杀掉。惊慌失措的韦太后从梦中惊醒,她光着脚奔向飞骑营,企图寻求帮助和支持,但她并不知道,此时的韦氏族人早已被先诛杀掉了。曾经呼风唤雨、权倾一时的韦氏就这样葬身于乱兵刀枪之下,紧接着,她平日万般宠爱、想将其立为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府邸也被重重包围,在抵抗无果后,被全部斩首。
而上官婉儿作为中宗的嫔妃、曾经的韦氏亲信,自然也逃脱不了被清算的命运。就在韦太后和安乐公主被诛的同时,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也率领军队包围了上官婉儿的住处。
对于这个时刻,上官婉儿早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当刘幽求率兵气势汹汹地冲进内室时,上官婉儿早已梳妆齐整,领着宫女在门口秉烛相迎。
只见她穿着一件和平日一样的艳丽衣裳,脸上的妆容素雅精致,刘幽求见到这个大唐有名的才女,也不禁被她的风韵所吸引。
上官婉儿毫不惊慌,她拿出那个由自己起草的诏书递给刘幽求,眼波流转、妩媚地说:“将军请看这个!我一直都是忠于李唐王朝的,并非祸国殃民、企图篡权的韦氏乱党,当时与其联手不过是权宜之计,否则岂能得知他们的阴谋呢?所以希望将军能将此告知太平公主,免除我的死罪。”
刘幽求听了觉得有理,再加上看到上官婉儿楚楚可怜的样子,不由得心中一软,答应了她的请求,将诏书和上官婉儿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隆基。
没想到的是,李隆基看到诏书后,马上下令处死上官婉儿,他说:“这个狐媚迷惑皇帝、秽乱后宫,怎么可能饶恕她?倘若今日不斩草除根,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就这样,一代才女上官婉儿香消玉殒。可能她到临死都没想明白,自己早已算计好了一切,最后怎么出了岔子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她千算万算,却偏偏忘了一件事:李氏子孙那么多,个个都有向上爬的野心,尤其是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在他眼里,中宗李显的儿子李重茂是最大的威胁,上官婉儿是起草遗诏的人,她拥立的是李重茂,倘若她不死,李隆基怎么能展开接下来的大事业呢?所以她必死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上官婉儿以为能作为护身符保障自己的那道遗诏,也就成了她的催命符。
上官婉儿死后没几天,小皇帝李重茂就被太平公主一把拎下了皇帝宝座,相王李旦登基,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第二年,李重茂被流放集州,太平公主被杀后,他迁任房州刺史,到任数天后,十七岁的李重茂死在这个父亲当年煎熬了数十年的地方。
不过,在开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又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二十卷文集,或许在唐玄宗心里,也非常惋惜婉儿的才华吧?可惜斯人已逝,而且经过数千年的战火和变迁,至今流传下来的诗作也仅存不多,《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三十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