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氏和武氏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难以不被波及或被卷入其中,而一旦掺合进去,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悲惨的,不是被处斩就是被流放。中宗重新上台后,很多武氏子弟都遭到了清算,不过,唯有一个人全身而退,他就是武攸绪。那么,武攸绪是如何能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全自身的呢?
武攸绪的父亲武惟良是武则天的哥哥,也就是说他和武则天是姑侄关系,与其他热衷于名利的武氏子弟比起来,武攸绪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他恬淡寡欲,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只对《周易》和庄周有兴趣,慢慢有了一些心得之后,他便改换姓名,开始在长安街上卖卜算卦。按理说,武则天当时正把持着朝政,作为一个武氏族人,如果想获得一个官位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武攸绪不仅远离了权力的斗争中心,还唯恐被人知道自己也是武氏族人。武攸绪并不缺钱,他在给人算卦之后,常常会将得到的卦钱扔掉,所以,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他同样是个怪人。
成年后,武攸绪被授太子通事舍人,并逐步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和鸿胪少卿。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为天授,接着便大封武氏族人为王,武攸绪也是其中的一个,他被封为安平郡王。不过,他在跟随册封中岳嵩山时就坚决辞掉了官职,表示自己喜欢隐居。
武则天表面上欣然应允,实际心里打起了小鼓,着实有些怀疑,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另有企图,就像当年的刘备一样,胸怀天下,但在羽翼未丰时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怀疑,便天天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浇水种菜。想到这里,武则天便觉得武攸绪可能跟当年的刘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派人暗中监视他。
武攸绪来到嵩山后,陶醉于这里的秀美山水,便找了个方便之处搭起草屋,住了下来。没过多久,武则天又派他的哥哥武攸宜前来,请他回去,但武攸绪仍然不为所动,坚持选择留在嵩山,武则天这才勉强相信,不再过问他的事了。
武攸绪虽然住处非常简陋,但对他来说,自由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平日他多半在嵩山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弹琴、读书、治药,有时则会前往少室山、太室山和龙门等地转悠,领略不同的自然风景。他还在山下买了土地,亲自下田耕作,看上去跟当地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武则天一行离开嵩山前,还派人给他送去很多生活用品,但武攸绪将这些金银器皿堆在一个角落,任由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这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武攸绪足足过了十五年。
公元706年,中宗复唐,大唐江山又回到李氏之手,武则天曾封的那些武氏诸王都被列进清理名单,这时,武攸绪也受到了考验。
中宗将他召回京师,把其爵位降了一级,封为国公,官职授太子宾客。对于这些,武攸绪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说:“臣已经在乡间生活了多年,闲散惯了,恐怕不太适应城市宫廷的礼节了,所以请准许臣返回山林。”中宗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点头同意。
不过,武攸绪知道:尽管中宗大度地放自己回山,但他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打消,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和以前一样,更加小心谨慎地做一个山野村夫。没多久,安乐公主大婚,中宗下旨令武攸绪回朝。
本来,中宗已经决定了按帝王问道的礼节,在两仪殿外再设一个座位,让武攸绪穿着平日的粗衣麻衫入朝,不用跪拜自己。可是,武攸绪进殿之后,没有听从礼仪官员的安排,而是恭恭敬敬地一溜小跑,站到辞见班的队伍——京官外放、地方官进京,在朝廷上会另外排成一行,不与朝中百官同列,故称为辞见班。武攸绪和群臣站在一起,拜了又拜,就像一个从来没进过宫的乡下人。结果,原先准备的礼节到底也没能施行,中宗见了也是哭笑不得。
下朝后,诸多宗室亲贵都来拜谒。当来人走到面前时,武攸绪才和他们嘘寒问暖了一番,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话了,一直木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中宗将武攸绪的这番举动看在了心里,他暗道:“或许这个人的确没什么野心,而且他与那些武氏子弟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恐怕也是担心会被连累,所以彻底划清了界限。”为了彻底打消疑虑,中宗又将武攸绪多次召入内殿,赏赐了不少东西,但武攸绪仍然坚持自己的要求:还山。
过了没多久,中宗诛杀武氏族人,能够免于杀身之祸的惟有武攸绪。
睿宗即位后又降敕书,他称赞武攸绪品行高尚、心地善良,并拜其为太子宾客。不过,武攸绪在风华正茂的时候都没有入朝做官,如今年岁已高,就更不可能前往了,所以他婉言谢绝了睿宗的封赏,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山野隐居生活。相传晚年的武攸绪外形消瘦,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模样,而且眼瞳中有紫气,白天能看见星星。
公元724年,六十九岁的武攸绪去世。或许是为了让后代子孙记住这些同族高人,也可能是为了吸取教训,后来的武氏族人常常在自己的宗祠内将武攸绪写进对联,比如“嵩山高隐,练湖著名”、“嵩隐家风远,太原世泽长”等等,都是在歌颂武攸绪隐居嵩山避祸的事情。
事实上,武攸绪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透过浮华奢靡看到其中的隐忧,果断地迈出了退后的一步。倘若他不是及早抽身,隐居于嵩山中,而是继续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流连,即便他与武则天及武氏族人没有密切地往来,恐怕想要寿终正寝也是很难的了。
剖心救皇嗣
安金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乐工,但他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全太子李旦,在他的誓死庇佑下,太子一家才逃脱了一场无妄之灾。也正因为如此,唐玄宗即位后,不仅拜其为右骁卫将军,赐兵部尚书,还封他为代国公。那么,这个小人物到底做了什么能获得如此大的殊荣呢?
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内的一个不起眼的村落——永安村,有一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墓,里面埋葬的人叫安金藏。他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乐工,但唐玄宗不仅拜其为右骁卫将军,赐兵部尚书,还封他为代国公。按照常理,一个小人物能获得如此大的殊荣,必定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么,安金藏到底做过什么大事呢?
李旦被封为皇太子之后,朝中内外都是一片“把江山还给李氏”的呼声,对此,已执掌了数年朝政的武则天心里极不舒服,而李旦又窝囊得很,凡事唯唯诺诺,没半点主见,武则天就更是对他不满意了。当时,武李两家为了皇位继承人正斗得你死我活,武则天也为将来把皇位传给武氏还是李氏而犹豫不决,她的侄儿武承嗣瞅准了这一点,于是展开了打垮太子李旦的活动。
武承嗣做了两个木人,在上面刻着武则天的姓名,并在其心脏的位置钉上一枚大钉子,接着,他收买了武则天身边一个叫团儿的心腹婢女,指使她将这两个木人扔在太子妃刘氏和德妃窦氏的床下,同时报告武则天。
武则天听说太子的二妃同谋,想施行法术诅咒自己早日升天,不由得大为光火。她传诏让刘氏和德妃一起进宫,简单问了几句话之后,就命她俩退出去。但是,侍从们在宫外等了很久,却一直不见两位妃子出来,询问武则天左右的宫人,她们也是一问三不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刘、窦二妃音讯全无,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太子李旦回想起母亲的手段和几个哥哥的下场,便逐渐明白,二妃多半已经遭了毒手。尽管他内心悲愤不已,但他仍然告诫几个儿子和东宫内的侍从们:不要谈论此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然而,李旦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态度并没有遏制事态的发展。没过几天,曾经来拜访过他的尚方监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被腰斩了,罪名是私谒皇嗣,也就是说,私下拜访太子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举动,最后的下场就是腰斩。这么一来,皇太子变得如此可怕,接近他的人都会倒大霉,面对武则天发出的这个信号,朝臣们一时间噤若寒蝉,再也不敢接近李旦了。李旦虽然还保持着皇太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和软禁没什么区别,手中毫无实权,不仅无法保护妻妾,还时时刻刻要看母后武则天的脸色行事。
面对着所发生的一切,对政治权力没什么野心的李旦觉得非常憋闷,但现实如此,他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行事。不过,一心想当皇帝的武承嗣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只有将李旦置于死地,自己才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再次指使团儿向武则天进谗,说:“太子自从二妃失踪之后,一直怀疑是太后所杀。虽然表面上装作不经意,实际心怀怨怒,图谋报复。”
武则天对自己的几个儿子一向不太信任,听了这话便信以为真,命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接到命令后,立即把太子李旦全家老少和侍从下人统统抓起来严刑拷打。起初,下人们还为李旦喊冤,但在酷刑的摧残下,他们无法忍受,不得不招供画押。来俊臣非常得意,眼看搜集的“罪证”越来越多,如果不出意外,李旦一家——包括李隆基在内——被整治是铁板钉钉的事了。然而,就在这关键性的关口,事情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天,来俊臣又在公堂上大施酷刑,得到了不利于太子李旦的口供,他得意洋洋地正准备退堂离开。忽然,一个人大声叫道:“大堂之上严刑相逼,什么口供取不到?太子并没有谋反之心,为何诬陷他?我不过是名小小的乐工,本来人微言轻,但此事重大,关乎国家社稷,怎能不辨个明白?现在我剖心明志,以性命担保太子决无二心。”
说完,他掏出怀中早已准备好的匕首,撕开衣服,对着胸口用力一划,然后用手撕开胸膛,鲜血顿时喷涌出来,这个人也当即昏倒在地。整个过程发生得非常突然,来俊臣也一时间慌了手脚,他起身走下堂查看,只见那人的胸膛已划开了很长一道口子,五脏六腑清晰可见。摸摸他的口鼻,似乎尚有一丝气息。纵然是一向心狠手辣的来俊臣见此情形,也不禁蒙住了。他暗想:“此人在公堂之上闹事,势必会传到武后耳中,我该如何禀报才能免责呢?”
就在来俊臣心中盘算小九九的时候,武则天已得知了此事。原来,武则天觉得此案关系重大,担心来俊臣滥用酷刑逼供,所以特地派人前来察看,不巧就见到了这一幕。
当武则天听说有个乐工剖心为太子呼冤,不由得大为震动,她当即命御医全力救活剖心之人。御医得令后不敢不从,马上将这个乐工的五脏放回原处,再用桑皮线缝好创口,涂上最名贵的药。直到第二天,这个人才睁开眼睛,御医又给他灌下人参汤,以便让其回复体力。
听说这个剖心之人已经完全清醒过来,武后便亲自前去探望。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这人答道:“臣本名安金藏,长安人氏,是太常寺的乐工。”
武则天点点头又问:“你如何知道太子没有反心?”
安金藏说:“别的小人不敢说,但这一点,小人敢以性命担保,太子绝没有谋反之心。当日在太常寺,太子对小的们都以礼相待,没有一丁点架子,可见是个良善之人。太后是她的亲身母亲,太子又如何会加以谋害呢?”
武则天听了这番话不禁有点黯然神伤,她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知道他好坏,你一个相处时日不多的外人却如此肯定,现在还连累了你,实在是忠心可鉴!你就好好养伤吧,别再为太子的事费神了。”
当天,武则天便下诏:“立即停止追查,将太子家人、左右、侍从尽数释放。”
就这样,一场即将酿成的大祸因为安金藏的义举而意外平息,李旦一家从此将其视为恩人。李隆基即位后,仍然念念不忘安金藏当年的忠烈,于是拜其为右骁卫将军,令史官将此事编著在书中。开元二十年,又特封为代国公,安金藏死后,他还赐其为兵部尚书。安金藏虽然是一介草民,但他的忠肝义胆仍然留存于世,令后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