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追随内心
10217800000035

第35章 重返苹果公司 (6)

史蒂夫才不怕吃官司。

“给他们打电话,就说让他们见鬼去吧。”他这样指示杰夫道。

杰夫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打拼了15年,他有底气在史蒂夫面前为自己的意见争辩。然而,杰夫的自信却让史蒂夫更傲慢、更粗暴。

最后杰夫离开了房间,心想,史蒂夫今天至少说了47次“见鬼”。

从此“让他们见鬼去吧”成了史蒂夫的另一句口头禅。

史蒂夫接管公司时,苹果公司还有一项叫做“苹果急救热线”的服务,签署合同的客户终身都可以打电话获得技术帮助。这对苹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不利,史蒂夫决定砍掉这项服务。

那些签订了合同的客户怎么办?我们对他们是有义务的。杰夫心想。

“让他们见鬼去吧。”史蒂夫说道。

随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因为此事把苹果公司告上了法庭,结果苹果公司败诉。

杰夫·库克10月底辞职,他在苹果公司只待了4个月。他受不了对史蒂夫唯命是从,不能有自己的一点想法。然而,他还是觉得史蒂夫是一位“了不起的领袖”,史蒂夫有远见,能制定出清晰明确的目标,并能号召一帮人为此努力。如果没有他,苹果公司不可能东山再起。“史蒂夫是我见过的能力最强的人。”杰夫评价道。问题就是,史蒂夫需要身边的帮手完全顺从自己,完全失去自我。

“我觉得为史蒂夫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一部分灵魂换取一大笔钱。”杰夫·库克说道。

1998年10月,史蒂夫宣布苹果公司已保持三个季度的持续赢利,第三季度达到1.05亿美元,苹果公司复出的势头的确不容小觑。苹果公司的股价在史蒂夫接手后已经涨了2倍,《名利场》杂志年度“新权贵”评选信息时代50位领袖,史蒂夫的排名由第32位蹿升至第14位,紧跟在好莱坞重量级人物大卫·格芬之后。这两位大亨也是朋友,大卫那时就住在史蒂夫在中央公园西边圣雷蒙的公寓中,他自己位于第五大道的住所正在改建。史蒂夫非常能理解大卫的境遇:他花了1500万美元请贝聿铭重新设计他的曼哈顿合作社,结果改建工作进行了整整5年。

史蒂夫与大卫“浓情蜜意”之时,他正和大卫的商业伙伴杰弗里·卡森伯格以及他的工作室“梦工厂”公开较劲。皮克斯预计将在感恩节推出第二部故事片《虫虫特工队》(A Bug’s Life),然而卡森伯格却快马加鞭地完成了《蚁哥正传》(Antz),并比皮克斯早1个月上映。史蒂夫指责卡森伯格抄袭皮克斯的创意,拿蚂蚁当动画片的主角,他说杰弗里没离开迪士尼之前可能听说过皮克斯的这个想法,后来就“活学活用”了。

和《玩具总动员》安排的一样,史蒂夫也为硅谷的朋友举办了一场《虫虫特工队》的内部放映会,还错误地称之为“首映”。他把地点设在弗林特中心,这里也是为麦金塔电脑和iMac电脑举办发布会的地方。他们在停车场支起一顶巨大的帐篷,正式的接待会就在那里举行。侍应生们端着寿司、素食和泰国菜走来走去,皮克斯的人特意在前面铺设了一条红毯,让IT精英们体验大明星的感觉,甚至还雇了一帮人假扮粉丝向他们索要签名。史蒂夫就站在门口,招呼进门的客人。他的老朋友鲍勃·梅特卡夫乘坐豪华轿车大驾光临,他的女伴就是《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卡特琳娜·海罗。阿尔维也现身了。阿尔维结束了与史蒂夫多年的不和,现在在西雅图安顿下来,成为微软的一名研究员。“等你在那边休息够了就回皮克斯吧。”史蒂夫告诉阿尔维。哼,说得跟真的一样,阿尔维心里想。

《金融时报》的路易丝·基欧还在人群中发现了拉里·埃利森的身影。“拉里看上去非常落寞,因为他不是今晚的主角。”她回忆道。

后来拉里终于等到了与史蒂夫和劳伦妮单独相处的机会,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可是没过一会儿,史蒂夫就甩掉了拉里,又忙着与其他客人寒暄去了。

在这场“昆虫”大战中,《虫虫特工队》胜出了。它在北美收获1.63亿美元票房,而梦工厂的《蚁哥正传》只有9100万美元。截至1999年夏天,《虫虫特工队》甚至超过了《玩具总动员》,成为动画电影史上最赚钱的5部电影之一。

《商业周刊》封面故事的标题为“史蒂夫·乔布斯:电影大亨”,这在好莱坞引来不少诧异的眼光。“在硅谷或者史蒂夫的角度来看,他的确成了电影大腕,”一位也在科技行业工作过的成功的电影制片人这样说道,“但在好莱坞,他只不过制作了几部电影而已。”

好莱坞的人都知道,尽管史蒂夫的照片出现在杂志封面上,但皮克斯最大的创作源泉还是约翰·拉塞特。“皮克斯的任何事情都要由约翰拍板。”帕姆·克尔温说道。约翰要签署每一个商业条款,聆听每一个立体环绕声音轨,甚至连佛罗里达迪士尼主题公园的细节都不放过。片中的角色弗里克和霍珀就在那里唱起了“做虫子好难”。

“约翰是皮克斯的财富,”帕姆说道,“一切都围绕着他创造性的眼界而展开。”

虽然约翰在皮克斯就像苹果的史蒂夫一样,是个独裁者,但约翰的独裁风格要温和、友善许多。约翰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所以他做事匆匆忙忙,偶尔会发发脾气,但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个非常有教养、非常积极向上的老板。他会用各种肢体语言给予手下鼓励,比如抱抱他们,或者拍拍他们的肩膀,让他们感觉好一点。约翰就像一个大男孩,但同时也是一个慈父。他养育了5个儿子,住在酒乡索诺马古怪的房子里。房子里摆着一个8英尺高的伍迪像,伍迪就是《玩具总动员》里的那个牛仔。

约翰明白,皮克斯的未来最终肯定会比自己的个人成就更辉煌。他得培养别的高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风格。他下放权力,给予其他有天赋的艺术家更多自由,比如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约翰还给简·皮克瓦(Jan Pinkava)绝对的自由去制作《棋逢敌手》(Geri’s Game),这部影片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不过,约翰还是掌控着皮克斯艺术之路的大方向。

约翰体重超标,所以皮克斯为他专门请了一个私人厨师和教练。约翰是皮克斯的无价之宝,公司可不敢拿他的健康冒险。

1999年新年伊始,麦客世界大会如期举行。史蒂夫·乔布斯作主题演讲,介绍了4款新的糖果色iMac电脑。他还展示了一种新锁,人们可以很容易打开计算机机箱看到电路。

大家都很喜欢。对他们来说,史蒂夫就像摇滚明星一样。

比尔·盖茨要来了史蒂夫演讲的视频,在自己的录像机里观看。他十分震惊,史蒂夫不过透露了这么一点小消息,数千听众就如此兴奋!到底是什么起了作用,盖茨暗暗思索。是颜色?还是新锁?

苹果公司的公关人员煞费苦心地向外界宣传,由于史蒂夫步入中年,加上家庭因素,所以他变得和蔼可亲、成熟稳重。这么做很精明,因为随着史蒂夫再次声名鹊起,他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而这样的宣传正好可以掩盖这一点。

有一次,史蒂夫给Sun的二把手埃德·赞德(Ed Zander)打电话,当时埃德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

“我想马上见你一面。”史蒂夫说道。

“我的日程表排满了。”埃德说道。

“不行,我们立刻就得见面。”史蒂夫不依不饶。

史蒂夫走进埃德的办公室,冲他大吼大叫了45分钟,大声斥责Sun“差劲极了”。

“我见识到了成熟的新史蒂夫。”埃德说道。

史蒂夫哈哈大笑,这才停止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演说”。

媒体再次把史蒂夫视为英雄,将他捧上神坛,而史蒂夫却以极其恶劣的态度回应记者。《纽约时报》的记者约翰·麦可夫在皮克斯的会议室等了足足3个小时,然后才有人来告诉他,史蒂夫没法如约过来接受采访。

史蒂夫担任苹果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时,每隔3个月才会接受专题记者15分钟的采访,而且通常也是在给数千人作完演讲后才接受采访。在台上,史蒂夫魅力十足,无人能挡。但没过多久,只要史蒂夫一下台,他对待媒体的态度就会变得冷若冰霜。

史蒂夫会见记者的顺序也由对方媒体的重要性来决定。虽然《纽约时报》总能头一个采访史蒂夫,但是约翰·麦可夫也很恼怒,因为自己只有15分钟的采访时间。第二家采访媒体是《华尔街日报》,然后其他媒体依次上阵。

史蒂夫把记者看做自己的俘虏,而不是审问者。史蒂夫会在15分钟之内大谈特谈公司的新产品。记者事先都接到了警告,不要问别的事情,不然史蒂夫就会把他们扫地出门。私人生活更是禁忌话题。有一次,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记者斗胆询问史蒂夫为什么坚持称自己是临时首席执行官后,史蒂夫大发雷霆,摔门离去。

约翰·斯沃茨是《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他在采访时发现,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能看到史蒂夫的内心世界。史蒂夫的内心就像一扇百叶窗,偶尔会打开,随后就是漫长的封闭。有一次,史蒂夫谈到他最大的激情其实是拍电影,因为像迪士尼《幻想曲》这样的电影会被几代人铭记,而生产一台计算机一两年之后就会被淘汰。

然而大部分时候,这15分钟的采访都令人沮丧不已。有一次,约翰·斯沃茨问史蒂夫,皮克斯是不是只做这种G级电影。史蒂夫立刻把约翰指责了一通,他满口仁义道德,最后还质疑约翰的为父之道,问他是否会让自己的小孩去看R级电影。

“史蒂夫是所有首席执行官里最难采访的一位,他刁钻、尖刻,非常不友好,”约翰说道,“采访他,就是会让你觉得浑身不自在,仿佛自己置身于莎士比亚的某幕剧中,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很多记者采访史蒂夫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尝试过一次就到此为止了,没有人能受得了他的那副嘴脸。”

1999年夏天,《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在美国特纳电视网首播,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早期职业生涯。史蒂夫的扮演者是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Emergency Room)而一举成名的男星诺亚·怀尔(Noah Wyle)。

很多年来,史蒂夫的朋友一直在揣测谁会在电影里扮演他。《玩具总动员》的制片人拉尔夫·古根海姆告诉史蒂夫,他觉得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是最佳人选。史蒂夫对这一提议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汤姆·克鲁斯非常英俊。拉尔夫没有告诉史蒂夫选汤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汤姆·克鲁斯在诠释外表极富魅力、内心危险自恋的角色方面很拿手。

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大明星的片酬太高了,但诺亚·怀尔非常合适。诺亚长得和年轻时的史蒂夫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他演起史蒂夫来也是活灵活现。

《金融时报》的路易丝·基欧是和她青春期的女儿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的。当电影里演到20世纪70年代史蒂夫的嬉皮生涯时,路易丝的女儿不懂了。

“为什么史蒂夫想成为一个嬉皮士?”她问路易丝,“他当嬉皮士的时候,嬉皮士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她说对了。史蒂夫与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们差了几十年。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偶像鲍勃·迪伦早就是明日黄花了,他尝试迷幻药的时候,郊区的家庭主妇都已经开始阅读描写迷幻药的作品《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了。史蒂夫总是比当代精神慢好几拍,那是因为他想表现得比真实年龄成熟些,因此他模仿几代以前年轻人的品位和行为。

可是他赶上来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史蒂夫已经成了一位文化领袖,一位先驱者,他引领的势头将在接下来的几年独领风骚。他致力于计算机,计算机立刻风靡世界;他涉足商业,生意场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酷的事。20世纪70年代,企业家和商业领袖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可是20世纪70年代末史蒂夫横空出世。有了他的铺垫,才有20世纪80年代全民崇拜商业英雄的风潮,李·艾科卡(Lee Iacocca)、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以及华尔街精英们才能走上世界的顶峰。

然而1985~1995年这10年间,史蒂夫又一次与大众文化脱节。他开始享受自己的财富,悉心培养自己“精英人士”的品位。除了那条蓝色牛仔裤,史蒂夫和普通的消费者没有一点相同之处。在他帕洛阿尔托的豪宅里,所有东西都体现出低调、简约、沉闷的风格:一些黑白照片手工木质家具、高级音响设备,以及一块波斯地毯。史蒂夫的老朋友和同事都很难想象,他的家怎能容得下一台颜色艳丽、塑料机身的iMac电脑。

但是史蒂夫的iMac电脑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他再次给予大众一台想买而且买得起的计算机。12个月内,他就卖出了200万台iMac,两年之内他就让苹果公司的股价涨了4倍。

1999年9月,苹果公司的股价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即73美元一股,远远超过了1991年约翰·斯卡利当权时的最高纪录——68美元一股。

史蒂夫·乔布斯终于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