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国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研究
10082300000013

第13章 结语

部落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是贯穿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一条主线。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印第安部落对自治、主权、身份与传统的诉求不仅步履维艰,而且充满矛盾,这一矛盾突出地表现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艰难抉择。如何面对种族生存的危机是摆在每一位印第安作家面前的课题,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印第安文学也因此出现阶段性特征,从迷茫与困惑到求新求变以及执着的精神探索,记录着印第安族群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苦旅。本书以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为题,以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的创作为例,围绕部落主权、政治自治、文化身份和历史遗产这些与部落现代性息息相关的论题,剖析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指出美国印第安作家对身份的诉求不仅源于印第安群体对种族生存状况的焦虑、部落自治权和文化主权的担忧、族群身份和文化遗产的困惑,还有更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根源,反映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印第安作家的代表作品,系统地分析、描述、探讨并总结印第安文学中文化身份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揭示现代化进程中印第安文化身份的复杂性、身份诉求的必要性以及文化重建任务的艰巨性,指出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为实现文学终极关怀所做的努力,是他们留给新********的宝贵遗产,对美国族裔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乃至美国文学史的编写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本书所考察的印第安作家、批评家和作品,围绕土著部落文化身份的现代性问题,探讨印第安文化身份与现代性、土著文学与历史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为审视美国民族性与多元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自20世纪60年代“土著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美国印第安文学创作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印第安文学批评的声誉、影响和范围日趋扩大,印第安文学批评正在经历着策略的变化和视点的转移。无论是创作、批评还是学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那种单一、僵化的政治模式已经让位于多样化、多维度的研究模式,更加注重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交汇,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互补性,也更加注重服务于土著社区的现实利益。在文化研究思潮的框架下,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虽然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加注重印第安文学作品中部落文化身份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这包括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如部落主权、政治自治、文化身份、现代性等。这些关注宏观上看主要体现为:一、研究视域的延伸;二、研究类型的扩展;三、研究重点的转移;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书试图归纳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理清其脉络,预测印第安文学的发展趋势。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所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关于文化融合的声音,强调土著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历史;二是印第安社区中部落文化身份与现代性的张力,揭示保留区社会内部的变化。在当代印第安作家的笔下,保留区越来越成为孕育着传统与现代张力的精神场域,对种族和身份的界定也超越了文化的疆界,开始吸引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求新求变中坚持对土著文化的精神探索,挖掘在后现代大潮中遗失的文化传统。

本书的部分章节曾先后发表在国内外杂志,或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作者要特别感谢香港大学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Prscilla Roberts教授、Gordon Slethaug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K·Cheung教授、美国三一大学Paul Lauter教授对本书的点评和建议,使我获益匪浅。还要感谢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科学基金会美国研究基金项目给予的慷慨资助。本书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985工程三期”“研究品牌”项目的资助,使该课题的后期研究、特别是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围绕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学术争论,描述美国印第安文学发生、发展及嬗变的轨迹,揭示其创作的文化政治动因。该课题选择富有争议的政治性议题作为切入点,特别是对文学与意识形态、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西方典律与土著叙事形式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本书列入“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外语分社的编辑们对本书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审校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