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风险博弈
10040500000124

第124章 国内篇(4)

有了长江的载体之后,李嘉诚就要壮大、发展这个载体。市场是最冷酷无情的东西,那里充斥着弱肉强食的淘汰原则。不管李嘉诚的想法多么的合乎哲理,他都要接受市场淘汰原则的洗礼。所以,为了长江更好、更长远地发展,他远去意大利,以一名塑料印花厂工人的身份去“偷”艺。付出总会有回报,1957年年底,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它获得数千万港元的盈利,一举成为香港第一大塑料厂,而李嘉诚则被人称为“塑胶花大王”。

壮大!壮大!再壮大!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这样的斗志,求得市场的胜利。但是一味的壮大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盲目扩张而走向灭亡,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独具慧眼的能力对公司的生死存亡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李嘉诚看到了地产行业的光明前途,和暴利的市场,他在北角购入一块地皮,兴建了一幢12层高的厂厦,开始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在长江成立十年之际,兼做塑料胶花生意的李嘉诚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他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到2008年10月,在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从华尔街消失、全球金融剧烈震荡的一段时间里,他的集团架构表现良好:旗下的信托基金持有长实40.24%的股份,长实持有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基建)84.6%的股份,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港灯)38.9%的股份。同时,长实分别持有44.3%的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及14.6%的TOM集团有限公司(TOM.COM)股份,和黄则持有59.3%的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和记电讯国际)、71.5%的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和记港陆)及29.35%的TOM.COM股权(如图)。

这一结构是他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架构起来的,可以起到降低盈利波动幅度从而平滑盈利的效果。李嘉诚经营企业如同建房子一样,有了稳固的地基,抵御地震的能力还不够,还要有结实的框架结构才可以使房子在地震中依然坚挺,会受到动摇,但是不会倒塌!在这几大结构当中,可以看到它们环环相扣、节节相关,如同一座坚硬的围城,它有着很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