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916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心中有爱 (2)

我搂住周周,接纳了她“想得第一名”的心情,鼓励她勇敢地面对“输”的事实,问她要不要再来和我下一次。但是周周不敢再下了,她说“我怕输”。见她不愿意下棋,我不勉强,心想下次再找机会。

我知道周周的性格如同我,要强、好胜,这是优点,但应该有一个前提,一定要能输得起。人生旅程中没有常胜将军,输了后能把挫败化为奋进的动力,方能获得下次的成功。周周好胜,怕输,早在3岁的时候就初露苗头。那是她和佳佳、苗苗一起玩赛跑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站在终点,手里拿一根树枝,他们三人从同一起跑线起跑,谁先拿到我手里的树枝就算谁赢。他们的年龄分别是佳佳3岁半,周周3岁1个月,苗苗2岁半。比赛开始,佳佳冲在最前面,周周努力地想要追上佳佳,而苗苗落在最后面。最终佳佳先拿到了树枝,周周瘪着嘴要哭的样子。我问他们:“要不要再来一次?”

第二轮比赛,周周又输了,她哭着说:“佳佳哥哥又跑赢了,我要得第一。”佳佳爷爷把佳佳叫到一边说:“佳佳,你把树枝给周周,你不能参加这个比赛,害得妹妹哭了。”我马上制止了佳佳爷爷,“佳佳没错,不能这么说。”我想,如果佳佳把树枝给周周,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对周周而言,她需要的并不是树枝,而是“胜利”。如果通过哭就可以获得“胜利”,这不是在暗示她可以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胜利”吗?这与“舞弊”有什么区别?以后她还会遵守规则吗?而对于佳佳而言,他遵守了游戏规则,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胜利,却要迫于大人的压力,将胜利让给他人,他会服气吗?他以后还会遵守规则吗?

每个孩子刚懂得“输赢”的时候都会想赢,这原本没什么错。错误的是,有的家长没有适当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如何从输中奋起,而是为了孩子的“赢”投机取巧。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真正输不起了。

1996年,我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班主任陈老师5岁的儿子小海在我们班就读,小海聪明活泼、争强好胜。有一次小朋友一起玩抢凳子的游戏,规则是:音乐开始,小朋友围着凳子转圈,音乐一停,小朋友赶紧找凳子坐下,每次都会有一个没抢到凳子的小朋友被淘汰。到了最后一轮,只剩下小海和另一个女孩书谊。音乐开始,两人鼓足了劲,盯着那把凳子,唯恐被对方抢到。音乐停,书谊略快一点,抢到了凳子。我宣布:书谊赢得了第一名!小海见自己输了,跑到妈妈面前大发脾气,嚷嚷着“我要得第一名”。陈老师安抚了一阵儿子,说下次争取拿第一云云。小海不听,赖地撒泼。

陈老师见安抚不住,突然站起身来对全体小朋友说:“刚才不算数,我们重新来比一次。”我很吃惊,对陈老师说:“怎么能不算数呢?难道我们不要教导孩子遵守规则吗?这样对小海和书谊都没有好处。”陈老师说:“你看小海这副样子,拿他没办法呀。”说罢,她执意让书谊和小海重新开始游戏。书谊尽管很不情愿,但是慑于陈老师的威严还是来了。小海见又可以比赛了,立马止住了哭,如同按了暂停键一样。音乐开始,书谊和小海围着凳子转,陈老师瞅着小海走到凳子前时抓住时机按了暂停键。在妈妈的暗中相助之下,小海如愿以偿,赢得了第一名,他笑了。陈老师当众宣布,今天抢凳子游戏的冠军是小海!小海得意极了,炫耀地看了书谊一眼,那一刻书谊眼眶里饱含泪水。

小朋友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这件事足以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会认为:只要有特权,可以不遵守规则,可以用舞弊的方式来达到“赢”的目的。对于陈老师的儿子来说,今后依仗妈妈的特权,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通过营私舞弊达到目的,他今后还能输得起吗?对于书谊来说,今后恐怕不敢相信规则,因为规则可以不算数!

社会上为了让孩子“赢”,替孩子营私舞弊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父母利用职权,盗用他人身份证和户籍信息,让孩子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有的父母给孩子的民族身份造假,骗取高考加分。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愿孩子过得好,可是,通过弄虚作假来帮助孩子,这实在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因为,你可以帮助孩子暂时的“赢”,造成的结果却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输”。营私舞弊还有一个最大的害处,就是扰乱了规则,导致不公。一个无视规则的孩子成不了大器,一个践踏规则的社会令人担忧。

“胜不骄、败不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走向成功。我认识一个人,他很聪明能干,但一直过得非常潦倒。造成他人生不顺的原因不是他的能力不够好,而是他的心理品质。他是典型的“胜骄败馁”,得意时,他忘形;失意时,他泄气。说白了,他是输不起。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在一次次的“输”了之后才有“赢”的?

要让孩子输得起,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不要怕孩子输。自从那次赛跑失利之后,我便特别留意周周是不是输得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让周周公平竞争,不让她享受特权,就算是她和我们之间的竞争,我们也不让着她。

譬如下棋,我从来不让周周,所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从小让孩子公平竞争,孩子在体验“赢”的成就感的同时体验“输”的挫败感,这样才能坦然地面对“输”的事实,才能输得起。

不过,我当时有些纳闷,尽管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公平竞争,为什么周周还这么怕输呢?好像有了轻微的心理阴影——特别怕输。我后来又好几次找她下棋,她都不跟我下了,说“怕输”。

因为怕输就退缩,就逃避,这可不是好现象。那几天,我前思后想,得出一个结论:可能是我们平时喜欢说“谁想得第一名”之类的话,给了她一些暗示,让她觉得必须得到第一名才好,所以她非得第一名不可。譬如,她吃饭磨磨蹭蹭,为了让她尽快吃完,我们就说,谁想第一名吃完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许就是我们无心的话,对她却是一个负面的暗示,觉着第一名才好,非得第一名不可。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和家里人沟通好,不要再有关于“第一名”的消极暗示。同时,我也不急于再邀请周周下棋,以免给她压力。缓了几天后,正好晓晓邀请我下棋,我欣然应允。其实我很想让周周也参加,但是如果我邀请她,她反而会拒绝,我只能“诱惑”她。我和晓晓开始下棋了,我故意大呼小叫,让周周觉得下棋好玩得不得了。果然,周周过来了,提出她也要参加。哈哈,正中下怀!不过为了引起她对下棋强烈的兴趣和急切的心情,我还是欲擒故纵,故意让她先等我们下完这一盘,吊起她的胃口。果然如我所料,周周下棋的热情被彻底挑了起来,等我和晓晓下完那一盘,她就急不可耐地和我们开始下棋了。

这一次,我仍然不让她,周周小心翼翼地掷着骰子,第一局,周周第一个到达。看自己得了第一名,周周很开心。晓晓最后一个到达,不过晓晓不怕输,很坦然。我说:“周周得了第一名,不错。晓晓更不错,因为她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输了,但还是坚持把棋下完了,这是最可贵的。我得给晓晓鼓掌。”周周跟着我一起给晓晓鼓掌。

第二局,晓晓第一个到终点,周周输了,她这一次没哭,只是不再下棋了。我暗暗高兴,可能是看到我给输了的晓晓鼓掌,她觉得“输”也不是那么丢脸。不再下棋说明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怕输,但是输了没哭已经算是有进步了。

那一天晚上,我把周周不怕输的“光辉事迹”当着她的面记在了日记本上,在结尾处画了一个笑脸。意在强化她的微小进步,促使以后更大的进步。这一招很管用,周周不识字,她要求我读给她听,看着自己的进步被记在本上,她很受激励。

一个星期后,周周和晓晓到户外玩,一个骑单车,一个骑滑板车,她们自发比赛,看谁绕一圈先回到起点。比赛了几十次,每次都以周周的“输”告终。每一次比赛开始的时候,周周使出全身的力气,奋力地蹬着,看得出来她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每一次都是晓晓先到终点,周周没有放弃,也没有减速,坚持骑到终点。看着周周一遍一遍地输,再一遍一遍地努力,又一遍一遍地输,而她始终笑对失败,我突然觉得非常感动。她坦然地面对“输”了,这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吗?

后来,我把周周每一次不怕输的“事迹”都记在了小本上,给周周一个很强的正面暗示:赢了固然好,不怕输更加了不起。再后来,不管是下棋、赛跑、攀爬,还是比赛骑单车等,周周都能坦然地面对“输”了。我相信,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和输得起的坦然心态,眼前一次次的“小输”能成就她人生路上的“大赢”。

重点提示:

父母平时说“谁想得第一名”之类的话,给了孩子暗示,让孩子觉得必须得到第一名才好,所以孩子非得第一名不可。

让孩子知道:要强、好胜是优点,但也一定要能输得起。人生旅途中没有常胜将军,输了后能把挫败化为奋进的动力,方能获得下次的成功。

每个孩子刚懂得“输赢”的时候都会想赢,这原本没什么错。但家长必须适当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如何从输中奋起。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暂时“赢”,造成的结果却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