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33

第33章 希拉里“发飙”与美国政坛的主配角之争

第三十三章 希拉里“发飙”与美国政坛的主配角之争

背后故事

主角与配角的这种天然的矛盾,在许多国家政坛都经常性地上演。美国自然也不会例外。

具体到中美关系上,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就颇有心结。2006年,保尔森出任美国财长并发起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全面主导中美关系,就让被置身其外的国务院颇为不满。时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哈德利就警告保尔森,在外交中取得突破固然不错,但必须避免冒犯当时的女国务卿赖斯。

保尔森回忆,当时哈德利对他说,赖斯当时的最大顾虑,就是“你不应该有两个国务卿,一个负责经济事务,一个负责除经济外的其他所有事务”。刚就任财长的保尔森自然心领神会,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赶忙找赖斯沟通,向她介绍SED的构想。保尔森对她说,一个稳健的美中经济关系也有助于赖斯处理对华外交事务。他向赖斯保证,“只有一个国务卿,那就是你,我只是希望配合并和你共同工作,帮助你取得你所希望取得的成果。”

赖斯也跟他开玩笑说:“记住,你在(内阁)序列中,紧随国务卿排名第二。因此,出去时只许走在我后面。”

奥巴马2009年执政后,美国政坛大换班,昔日的赖斯和保尔森,换成了希拉里和盖特纳。但心结依然有,规矩不可无。我注意到,在每次出场中,盖特纳都跟在希拉里的后面,每次接受提问,他也总是让希拉里先行回答。一次两人同时出席一个公开活动,先行离去的盖特纳在出口处特意停下来,做了一个请的动作,等希拉里从身边过去后,方转身跟随其步出会场。

美国上下级关系看似融洽,但在正式的场合,尊卑有序,礼数周到,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正文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访问刚果(金)时,一位愣头青大学生在座谈会上问她:“比尔·克林顿总统对中国在刚果(金)的投资怎么看?”

希拉里错愕了半晌,然后很不客气地回答:“我丈夫不是国务卿,我才是!”她接着说,“你要是问我的观点,我可以告诉你我的观点,但我不会替我丈夫传话。”想来,在说这些话时,希拉里的不快之情肯定是溢于言表。

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有一个挺有名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希拉里“发飙”,应该正是主角与配角的心结所致。在英文中,有一个类似的俗语,那就是Steal the limelight(抢风头),照字面翻译,则是“偷光”。对希拉里来说,正访问非洲的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冒失的小伙子却问她丈夫的观点,这种“偷光”不由不让她火上心头。

就如同演员对主角与配角在意一样,对美国政治人物来说,在主角和配角问题上也含糊不得,因为这决定着自己的政治权力、影响力以及声望。因此,保持在媒体的曝光率就显得格外重要。希拉里不久前因摔伤手腕曾沉寂了一段时间,一些美国媒体随即揣测希拉里被“边缘化”了,引得希拉里最终出来澄清:她仍然一直在工作。

对这次希拉里在非洲遭遇雷人问题并继而怒形于色,美联社就分析说,这是因为希拉里最近笼罩在其他人阴影之下。换言之,她这位美国最高外交官,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成了配角,于是,也就难免产生了一点主角焦虑症。

这当中的主角之争,部分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有非洲裔血统,他2009年对非洲的访问,其所受非洲人欢迎和外界的关注,自然非希拉里可比。此外,部分来自副总统拜登。拜登多次带着特殊使命进行外交访问,他的美国第二人的身份有时也不免让希拉里有“瑜亮心结”。

还有丈夫比尔·克林顿的光环。克林顿2009年8月飞赴朝鲜,成功带回两名被扣押的美国女记者,赢得美国各界一片喝彩声。尽管克林顿此行离不开希拉里的支持,但聚光灯都聚集在退休总统身上,可能让他身为美国最高外交官的妻子有些失落。

当然,希拉里发飙,也说明她内心的要强。平心而论,和以往许多国务卿相比,希拉里已是一个强势人物。在以往美国政坛,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是最有主角和配角心结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基辛格当国家安全顾问时,国务卿甚至都不清楚基辛格去了北京。但在奥巴马政府内,至少到现在,希拉里仍然是外交领域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国家安全顾问完全笼罩在她的光环下面。

希拉里的心结,其实许多美国政治人物都有。比如在财经领域,以往是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两驾马车并行,现在变成了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以及总统首席经济顾问三驾马车齐奔。为何?就是时任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的前财长萨默斯太强势,“偷走”了不少原本属于盖特纳和伯南克的光环,以至于坊间一度有盖特纳被架空、伯南克将让位给萨默斯的传言。

在美国2009年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中,主角与配角之争就更为明显。按照改革方案,美联储将肩负“超级监管警察”的重任,但对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等监管机构就大为不满,因为配角地位意味着它们权力的边缘化——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当惯了主角或重要角色后,蓦地要让位只能当配角,难免会心理不平衡。

当然,世界上也没有永恒的主角。向希拉里问了雷人问题的刚果(金)大学生后来就向希拉里道歉,并解释说,他当时其实想问的是有关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态度——奥巴马在非洲那么大的人气,却居然还被大学生(也可能是翻译)口误成已离职八年多的克林顿,可见克林顿的风头和影响力。或许,现在该轮到现在支持率下降的奥巴马有主角或会失去的危机感了。

本文发表于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