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灵异少年画鬼师
963000000072

第72章

“这佛道之争,说晋惠帝时有个道士王浮,常与沙门帛远争邪论正,每次都为帛远所屈,王浮遂愤而作《老子化胡经》。大意是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其实是到了印度。至于如何骑牛越过喜马拉雅山,没有详说。不过他到印度后,就化身成了释迦牟尼佛。这样一来,佛教徒受不了了,便也造了一部经,叫《起世界经》,说‘佛言我遣二圣者,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由此,围绕《老子化胡经》引起的佛道之争,便一直延续到元朝的“戊午之争”,以全真教的失败而告终。只是这段旧事与你来此有什么关系啊。”何夕说完之后,犹疑地看着眼前的癞头和尚。

“在佛道之争中,道教之所以相形见绌,主要是因为没有佛教那么多的经书。为此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就担起了系统编写道书的责任。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省吴兴县东)人,元嘉末(公元453年)在京都卖茶,文帝命左仆射徐湛宣诏他,他固辞而去,后南游庐山,在山南金鸡峰下瀑布岩前结庐幽栖,在庐山居住17年,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此为最古的一部道藏目录,又编着道教斋戒仪范等一百余卷,道教仪式因此完成。公元467年,宋明帝令江州刺史请他入京问道。明帝问他道教有多少经书,陆修静说:‘道家经书并药方、咒符、图等总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一千零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隐在天宫。’当时宋明帝听了他的一番高论,惊叹不已,视同仙人。后来,陆修静在京羽化,由弟子葬于庐山。刘宋王朝下诏,将他在庐山的故居封为简寂观,谥其简寂先生。宋徽宗宣和年间,复封他为丹元真人。据后人考证,陆修静大造道书的秘诀在于融合改造佛经。陆修静自己也承认:‘或采博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就是说,他把佛经回换篇目,改头换尾,增添文句,就成了道经。自从陆修静发明这个方法以后,别的道教徒争相效法,道书果然源源不断造出来,道教的宗教作用开始可以与佛教分庭抗礼了。佛教徒为此愤愤不平,到处告状。但是,统治阶级为了保持两教的均势,也就懒得多管闲事。”癞头和尚说了很长,显然好像是在等到花多情和风白蝶。

但是历史上,庐山南麓归宗寺和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了‘暴力行动’,一个和尚跑到简寂观,把袈裟硬套在李老君的偶像上,要李老君‘退道为僧’。他们还扬言,如果道教徒不停止这种剽窃佛书的行为,他们要把简寂观改为佛寺。后经官方调解,才平息了这场风波。道教徒对佛教徒这种强占道观、侮辱教主的行为极为不满。信奉道教的明末大戏剧家李渔在一次游览简寂观时,曾在观门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下联是: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癞头和尚接着说道:”我和这百毒道姑有不共戴天之仇,今日此开就是为了把她赶出这里。她占我的洞穴六十年,搞的乌烟瘴气,今日终于又时机将她赶走。”癞头和尚说完之后,忍不住哈哈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