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39

第39章 政治学原理(1)

一、导读①

作为一篇简单的导读,本文并不打算将整个政治学原理体系粗略地介绍一遍。政治学原理体系的每一部分都非常重要,都值得大家去认真学习把握。整个原理体系的内容并不多,没有哪一个部分可以忽略掉或者不加重视。本文希望将整个政治学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介绍,以帮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政治学原理体系何以如此、为什么包括这些内容。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现象的学科。所谓政治,就是权力的形成、运用及其相关现象。人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相互之间总有分歧。因此,在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权力,就有政治现象,也就有对政治的思考。人类对政治的思考开始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时,但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却是近现代的事情,是现代大学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职业化的结果,其标志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1880年设立政治学研究院。从那时起,政治学的研究逐渐趋于职业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垄断了政治学研究,建立起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规范,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且建立起各种政治学专业期刊和研究评价体系,并把这些都称为学术,而所有这些在此之前都是不曾存在的。我们现在进行的政治学研究和专业教育,都是在现代学科意义上而言的,都遵从着社会科学研究职业化所带来的基本规则和基本体系。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不外由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它具有比较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成熟时,这门学科也就出现了。要对现代政治学有一个基本了解,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① 政治学原理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张勇老师负责。

从研究方法而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思辨方法、经验方法和科学方法。与此相对应,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规范研究(政治哲学)、经验研究和科学研究。规范研究主要是以哲学的思辨方法来探讨政治问题,关注的是人类生活应当如何,即应然问题,探讨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正当的,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善的,人们应当经历什么样的政治生活。规范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属于政治哲学。规范研究或者说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传统内容,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思想者就已经在进行政治哲学探讨,试图为古希腊找到一种理想的、善的政治生活状态。2000多年以来,规范研究的传统经久不衰。与规范研究相比,经验研究则是以实证的事实分析和事实论证来探讨政治问题,以获得对政治规律的认识,关注的是政治现实怎么样的问题,即实然问题。经验研究同规范研究一样是政治学研究的传统内容。同样是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已经为经验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雅典政制》就是比较经验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科学研究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是现代政治学研究反思传统政治学研究的结果。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半期,是科学主义大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其研究方法的精确性、可预测性与规范性对社会科学家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科学化的趋势,政治学也不例外。于是,现代政治学开始反思传统的思辨方法和经验方法,认为规范研究往往流于思辨和价值争论而缺乏事实依据,经验研究虽然有事实依据但往往流于历史叙事和随意定性,同样缺乏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数据支持。为了实现政治学研究的科学化,现代政治学开始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并建立起各种科学模型,以期建立所谓客观而准确的政治科学。在政治研究科学化的浪潮中,传统的政治哲学与经验研究中的制度研究被政治科学家所抛弃,他们专注于易于进行量化研究的政治行为研究,这就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和繁盛的学术背景。在行为主义大潮中,与定性分析相对应的定量分析大行其道,一系列所谓科学化的理论模型也纷纷涌现,其中以理性选择理论为经典代表。

但是行为主义在大行其道的同时,其研究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行为主义的实证色彩过于强烈而摒除一切价值判断,这使得政治学失去了判断如何是正义的能力,使其失去了指导现实政治发展的能力。其次,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只能用于投票行为分析等细枝末节,而对政治转型和国家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无法涉足,这也使政治学丧失了其本应有的“最高学问”地位。因此,在行为主义垄断后期,许多政治学家开始重新反思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和经验方法重新回到政治学研究行列中来。思辨方法回归的典型表现是政治哲学的复兴,人们对如何是正义这一话题重新感兴趣;经验方法回归的典型表现是比较历史研究和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大量出现,人们对政治转型和制度建设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实际上,政治学研究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垄断一切研究,正确的思路是研究议程决定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议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整个政治学研究中实现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

从研究对象而言,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呈现出由单一的国家政权研究过渡为研究对象多元化的特征。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权,即探讨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无论规范研究还是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一主题而展开。而传统的国家政权研究从本质上而言又属于制度研究,即探讨国家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体形式,故传统的国家研究也可以称为政体研究。早在政治学发展初期,古希腊思想家就开始探讨如何实现至善的城邦国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断进行思考、宣传、教育,力图在古希腊世界建立起最好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通过比较研究各个城邦不同的政体形式而提出了保持城邦稳定发展的混合政体理论,即实现君主、贵族和平民三种要素的混合。混合政体理论在古希腊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是后来的波里比阿和西塞罗等思想家却在古罗马共和国发现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混合政体,他们认为这是古罗马兴旺发达的政治制度根源。自此以后,关于混合政体的探讨渐成蔚为大观之势,混合政体也成为后世建构国家制度的理想榜样,甚至近代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也参考了古罗马混合政体理论的某些内容。

中世纪时期神学思想笼罩一切,各种研究都被置于神学框架之内,都要从上帝那里寻找各种研究的依据,因此,各种研究都被称为神学的婢女。这一时期同样没有独立的政治学研究,此时的政治学研究主要探讨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关系,也就是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使了神权与王权的分离,人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光重新回归到世俗国家。此时,西欧出现了一种新的国家政权形式,即绝对主义国家,封建王权逐渐战胜宗教神权与贵族特权而建立起自身的绝对统治地位。思想家们对这一政体形式很感兴趣,马基雅维利、布丹等人对君主权力和主权的论述为这一政体形式提供了有力辩护,许多人认为这是在封建废墟上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

在随后而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开始探讨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形式,即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提出以社会契约论来规范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以三权分立来限制国家权力的侵犯性。总之,就是要反对专制王权,建立一个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共和制度。

可以说,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前,传统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国家政权,这也是政治学在德国被称为国家学的原因所在。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完善之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开始发生变化。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创建时期,国家政权问题非常重要;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已经建立和完善之后,国家政权问题的重要性就相对弱化了,新时期的一些其他问题成为政治学的新话题,其中主要是政党、利益集团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利益集团和公民的政治参与之所以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这些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泛的制度渠道,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度和强度。正是围绕着政党、利益集团和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一批政治理论,其中典型的就是多元主义理论。

现代政治学重视政党、利益集团和公民的政治参与,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社会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而忽略传统的国家研究。但是现实政治中国家政权的作用是主导型的,国家政权是主权实体,这是政党、利益集团和公民个人所不具备的根本特征。离开国家政权,人们很难理解历史与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变革。正因为如此,20世纪后期出现了国家理论回归的态势,被称为“回归国家”。在当前的政治学研究中,国家政权研究与政党研究、利益集团研究和公民群体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使得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更加完整。

20世纪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由对先发展国家的研究扩展到对后发展国家的研究。政治学的发展壮大源于先发展国家,研究对象自然是以先发展国家为主,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政治学的各种理论都是基于英、美等先发展国家。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美等国的政治学者也开始关注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现象。这当然是由于当时的国际格局变动。二战后,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趋向成为西方国家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政治问题的专业学者,他们不仅探讨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现状,而且关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希望了解这些国家将会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运转情况如何,政治制度的绩效与政治文化有什么关系,政治变迁在这些地方将如何发生。面对20世纪后期后发展国家普遍发生的民主化转型,政治学的专业学者又广泛开展了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研究。随着后发展国家政治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基于先发展国家的既有政治理论被加以反思,一些基于后发展国家的理论不断出现,它们都挑战了先发展国家在政治学理论上的霸权地位。这使得政治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政治学理论也更加与现实相符合。

以上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对政治学的发展状况作了一个概略介绍。通过这一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学原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基本内容。关于政治学原理的体系,每本教材都试图提出自己的构建体系,但是它们大致都会包括以下内容:①政治与政治学的性质,介绍什么是政治、政治学;②权力,介绍政治和政治学的核心要素——政治权力;③政治主体,介绍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即国家政权、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公民、政治家等;④政治文化,介绍政治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政治运转的文化背景;⑤政治过程,从现实动态角度介绍国家政权和社会力量如何从事政治和参与政治;⑥政治变迁,从历史发展角度介绍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的理论。虽然各种教材在政治学原理体系的具体构建上会有一些区别,但是总体上仍然遵从了上述基本内容。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也已看到,政治学原理体系的完善是在政治学研究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政治学原理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研究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成果,这都是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必须全面把握。

二、名词解释

1.政治学

整体而言,将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或学科被称为政治学。政治在本质上是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或学科。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其范围涉及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国际政治等领域。

2.政治主体

西方政治学将政治行为主体称为“政治行为体”或“政治角色”,指一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或组织,包括国家、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等组织型政治行为主体,以及公民、政治领袖等个体政治行为主体。一般而言,政治主体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①主体利益性,②主观能动性,③主客体相对性,④发展变化性。